“丝路基金”的稳定运营,为“新生科技”构筑了一道金融护城河。然而,沉寂一时的“克罗诺斯”联合几家欧洲化工企业,推出了名为“雅典娜计划”的产业联盟,高调宣布研发新一代“智能生物合成材料”。该材料宣称能根据环境变化自我调节性能,且完全可生物降解,堪称革命性突破。
更让林枫警惕的是,“雅典娜计划”获得了欧盟“地平线欧洲”计划的巨额资金支持,并快速与空客、多家顶级汽车制造商签订了排他性预采购协议。这已非单纯商业竞争,而是国家力量加持下的产业战略推进。
“他们跳过了我们深耕的物理回收和改性领域,直接开辟了生物合成的新赛道。”研发总监语气沉重。
林枫调动所有资源分析“雅典娜计划”披露的有限信息,发现其技术路径高度依赖一种名为“定向进化酶”的核心催化剂,而该酶的专利完全被“克罗诺斯”垄断。更棘手的是,对方公布的初期性能数据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远超当前学术界公开成果。
“要么是技术爆炸,要么就是……”张浩欲言又止。
“要么就是有我们未知的技术来源,或者,数据有水分。”林枫接话,眼神锐利,“我们不能跟风,必须找到自己的路。”
就在林枫苦苦思索对策时,“新生科技”生物材料实验室的负责人,华裔科学家艾琳博士,在赴美参加一场国际学术会议后,未能如期回国。其家人接到匿名电话,称艾琳博士“自愿”接受某研究机构的高薪职位,短期内不会返回。
林枫立刻意识到,这是针对核心人才的精准猎杀。艾琳博士是“新生科技”在生物合成领域的关键人物,她的“被失踪”,直接重创了公司的研发进程。
通过特殊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更让人心惊:劝说艾琳博士留下的,不仅有难以拒绝的待遇,还有涉及她海外家人安全的隐性威胁。
核心人才被夺,技术路线被封,“新生科技”在生物合成赛道陷入绝境。林枫召开紧急战略会议,做出了一个反直觉的决策:暂停盲目追赶“雅典娜”的生物合成路线,转而将研发重心投向一个更基础、也更未被重视的领域——材料基因工程。
“他们用酶做剪刀,裁剪分子链。我们不如直接理解材料形成的‘基因密码’,从源头设计我们想要的性能。”林枫解释其构想,“这条路更难,更基础,但一旦突破,将更具颠覆性和自主性。”
材料基因工程投入巨大,周期极长,且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回报。此决策在公司内部引发了巨大争议。股价应声下跌。连张浩也私下表示担忧:“枫哥,这赌注是不是太大了?万一……”
“没有万一。”林枫态度坚决,“我们不能总在别人画好的赛道里奔跑。这一次,我们要自己定义赛道。”
他顶住压力,大幅削减其他部门预算,将资源孤注一掷地投向材料基因工程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和算法开发,并联合国内多家顶尖高校和研究所,组建了“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预研团队。
漫长的基础研究看似枯燥,却在两年后带来了意外转机。团队在分析海量材料数据时,偶然发现了一类天然矿物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晶格结构,其自我组装特性远超“雅典娜计划”所依赖的酶催化效率。
基于这一发现,“新生科技”绕开了酶催化的专利壁垒,开发出了全新的“仿生自组装”材料合成路径。首批实验室样品显示出不逊于甚至部分指标超越“雅典娜”材料的性能,且成本更具潜力。
当“新生科技”发布其“启明”系列仿生自组装材料时,全球业界为之震动。这不仅是一款新产品,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材料研发方式。
“雅典娜计划”因其技术路径依赖性强、成本高昂,推进速度远低于预期,在“启明”材料的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克罗诺斯”试图挥舞专利大棒,却发现“新生科技”的技术根基完全不同,无从下手。
站在发布会的舞台上,林枫看着台下闪烁的镁光灯,心中平静。
“我们一度被封锁、被误导、甚至被夺走核心人才。”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但我们选择了最笨、也是最根本的路——回归基础科学。‘启明’材料的诞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无法被封锁,它源于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规律的尊重。”
发布会后,林枫对张浩说:“我们赢了这一仗,但材料基因工程的深海,我们只窥见一斑。通知团队,启动‘深蓝计划’,目标是探索极端环境下的材料设计原理。”
逆袭的征程,从追逐到引领,从应用创新到基础突破。林枫知道,他已将“新生科技”带入了无人区,前方的每一步,都将是创造历史。而他,无比期待这份孤独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