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的品牌升级尚在推进,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已悄然笼罩。国家层面为推动\"双碳\"目标,酝酿出台《建筑领域碳核算与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本是利好环保建材的政策,但草案中关于\"碳足迹\"核算的细则,却明显倾向于几家早年在海外布局了林业碳汇的国企和跨国公司。

\"按照这个算法,我们使用本土工业废料和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碳足迹反而比他们进口的、号称'可持续管理'木材更高!\"研发总监将初步分析报告摔在桌上。

林枫看着报告中复杂的计算公式和权重设定,眉头紧锁。这不再是市场竞争,而是规则的制定者,在起点上就设置了不公平的赛道。

林枫意识到,单凭\"新生科技\"一家企业,无法改变即将成型的政策。他再次展现出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联合了数十家同样使用再生资源、工农业固废为原料的民营企业,以及相关的环保产业协会,共同组建了\"绿色材料公平发展联盟\"。

联盟的核心诉求很明确:呼吁在碳核算办法中,充分考虑使用本土再生资源对固废处理、环境治理的正面贡献,建立更科学、公平的碳排放评估体系。

然而,他们的对手同样强大。由那几家国企和跨国公司主导的\"可持续建材论坛\"频频发声,强调\"国际接轨\"与\"碳足迹追溯的严谨性\",暗指\"联盟\"的要求是为了\"降低环保门槛\"。

一场围绕政策细则的舆论拉锯战就此展开。\"联盟\"聘请独立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用详实的数据论证使用再生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环保优势;\"论坛\"则利用其媒体资源,渲染\"标准一旦降低将导致绿色建筑名不副实\"的担忧。

双方在各类研讨会、媒体专栏上隔空交锋,互不相让。政策制定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两难选择。

林枫作为\"联盟\"的主要发起人和代言人,承受着来自各方的目光。有人赞赏他的担当,也有人指责他\"挟持民意,干扰政策\"。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环境事件改变了力量对比。某沿海省份因大量进口木材的防腐处理剂泄露,导致局部海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引发全国关注。调查发现,涉事木材正是\"论坛\"主要成员企业进口的\"可持续认证\"木材。

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盲目依赖进口\"绿色\"材料的深刻反思。\"联盟\"趁势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发展本土循环经济、利用好自身废弃资源的战略意义和安全性。

舆论风向开始明显偏向\"联盟\"一方。

面对舆论压力和确凿的环境事件,政策制定部门展现了高度的智慧。最终出台的《管理办法》没有完全采纳任何一方的极端意见,而是达成了一个精巧的平衡:一方面,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碳核算基本框架,保持了标准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增设了\"资源化利用附加系数\",对符合标准的工业固废和农业废弃物原料给予显着的碳足迹抵扣。

这既回应了\"联盟\"的核心关切,也没有完全否定\"论坛\"强调的规则重要性。

《管理办法》的出台,被业界视为\"新生科技\"及其\"联盟\"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标志着中国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开始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国情和资源禀赋的规则体系。

庆功会上,联盟成员欢欣鼓舞。林枫却平静地提醒大家:\"这只是一个开始。规则的博弈是动态的。下一步,是如何确保'资源化利用附加系数'在执行层面不被架空,如何建立更精准的固废溯源和碳足迹监测体系。我们还有太多具体工作要做。\"

他端起酒杯,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同行者:\"逆袭,不是一次性的推翻,而是持续地参与构建。只要我们对这片土地负责的初心不改,就能在每一次规则的演变中,找到属于我们的位置和方向。\"

新的规则已经确立,但围绕着如何执行、如何优化的新一轮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林枫知道,他和他所代表的力量,必须在这条永不停歇的征途上,继续前行。

皮皮读书推荐阅读:
皮皮读书搜藏榜:
皮皮读书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