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暗下去的瞬间,我把它翻过来扣在桌面上。关毅站在我旁边,目光落在那台还亮着的电脑上。他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下头,转身走向自己的办公室。我坐回椅子,打开工作排期表,准备把接下来几天的行程重新整理一遍。
刚输入第一个项目名称,前台小陈的消息就弹了出来:“美丽姐,宣传部刚通知,原定你下周三的品牌拍摄和专访,临时调整了。”
我心里一沉,手指停在键盘上。
“说是档期冲突,具体没说原因。”她顿了顿,“但刚刚官微发了预告,徐若琳会出席同一个品牌活动。”
我盯着那条消息看了两秒,没有回复。关毅前脚刚走,后脚资源就被调走,时间太巧了。我点开内部通告系统,一条条翻看最近的变更记录。过去七天里,三项原本由我主导的宣传企划都被标注“延期”或“重新评估”,而同期徐若琳名下的项目却增加了两项,其中一项正是我的替补。
我调出后台数据对比页。近三十天内,我的社交平台互动总量是徐若琳的一点八倍,音乐平台日均播放量高出四成。这些数字不会说谎。如果真是按热度分配资源,那这次调整根本站不住脚。
我把整理好的时间线和数据截图打包,发给关毅,附了一句:“不是偶然,是系统性倾斜。”
不到三分钟,他的回复来了:“等我。”
半小时后,他在会议室门口朝我招了下手。我走进去时,他已经打开了审批流程图。投影屏上,几份资源调配单的流转路径被标红。我一眼就看出问题——这些变更都没有经过项目评审会讨论,仅由分管副总签字就直接生效。
“程序上有空子。”他声音压得很低,“他们利用了‘紧急调整’条款,绕开了集体决策。”
“可这种规模的项目变动,根本不属于紧急范畴。”我说。
他点头,“我知道。但他们抓住了规则的模糊地带。”
我们又调出宣传部近两个月的所有调配记录。结果更明显:自从我提交异议函之后,针对我的资源削减开始集中出现,而徐若琳的曝光量在同一时期稳步上升。这不是巧合,是策略。
“现在的问题是,”关毅合上平板,“就算我们有数据,也很难证明这是人为干预。他们只咬咬定是‘综合评估’,我们就拿不出实锤。”
我盯着屏幕上那条清晰的资源流向线,忽然明白过来:“他们在用制度的方式,一点点把我挤出去。”
他没否认。
回到工位时,我已经冷静下来。这场仗不再只是守住合约那么简单。他们改了打法,从明面逼迫转为暗中封锁。我不再是被直接攻击的目标,而是被悄悄挪出了资源圈。
中午我去茶水间冲咖啡,刚拧开杯盖,徐若琳走了进来。
她站在冰箱前取酸奶,动作不急不缓。看到我,也没回避,淡淡地说:“听说你昨天守住了合约,挺厉害。”
我没接话,低头搅拌咖啡。
她撕开酸奶盖子,慢悠悠地说:“有些人啊,以为守住了合约就安全了。可资源这东西……从来都是给准备好的人。”
我抬眼看向她。
她嘴角微扬,眼神却很平静,“你挡得住一次条款修改,能挡得住所有项目都被拿走吗?等你连曝光机会都没有的时候,再谈合约,还有意义吗?”
她说完,拿着酸奶转身离开,脚步轻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我没追上去,也没反驳。回到座位后,我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一行字:“他们能卡住资源,卡不住我变强的速度。”
那天晚上,公司楼里的灯一盏盏熄了。我还在训练室。
高音区那段一直不够稳,我反复练了十几遍。汗水顺着额头滑下来,滴在地板上。最后一次,我闭着眼唱完,气息终于撑到了最后一个音。我拿起手机录了一段,传到内部评审系统,标题只写了五个字:“备用素材,请查收。”
走出训练室时,走廊已经安静下来。电梯显示停在十五楼,迟迟没动。我靠在墙边等,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关毅的消息:“数据已备妥,下一步,我们主动出击。”
我深吸一口气,把手机放回口袋。电梯门缓缓打开,我走进去,按下一楼。
就在门即将合拢的瞬间,一只手伸了进来。
徐若琳站在我面前,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夹。她没看我,径直走到对面角落,按下关门键。
电梯往下走了一层,她忽然开口:“你知道汪璇为什么让我交那份提案给你吗?”
我没回答。
她侧过脸,目光落在我脸上,“因为她知道,光守住位置没用。你要有让人非选不可的价值。”
电梯继续下行,灯光微微闪烁了一下。
她低头看着手里的文件,声音很轻:“下次评审会,品牌方要现场听demo。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