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功成议息 科举之争
长安皇宫,养心殿内暖意融融。刘进手中捧着那份来自北疆的捷报,指尖轻抚过“封狼居胥”四字,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案几上的铜炉冒着袅袅青烟,将他的身影映在明黄色的帐幔上,平添了几分威严。
“好!好一个李靖!好一个薛仁贵!”刘进放声赞叹,将捷报放在案上,“封狼居胥啊……自霍骠骑之后,汉家儿郎已有多久未曾踏足那座山巅?如今,他们做到了!”
上官婉儿端来一杯热茶,轻声道:“陛下慧眼识珠,用对了人,才有今日之胜。”
刘进接过茶盏,暖意从指尖蔓延至心底。他想起穿越之初的窘迫,想起北疆对抗鲜卑的惊险,想起征讨黄巾的辛劳,想起在弘农与董卓周旋的艰难,想起虎牢关前的鏖战……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今北疆平定,匈奴覆灭,这等功绩,足以让他在这个位面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朕旨意,”刘进对殿外的太监道,“嘉奖李靖、薛仁贵及北疆所有将士!李靖晋封良乡侯,食邑千户;薛仁贵封西乡侯,食邑千户;其余将士论功行赏,功劳大者可封列侯,另外伤亡者优抚家属,不得有误!”
“遵旨!”太监躬身领命,快步退了出去。
刘进望着窗外的宫墙,心中豪情万丈。北疆已定,接下来便是彻底平定凉州,然后……江南、巴蜀、辽东……天下一统的蓝图,已在他心中渐渐清晰。
次日朝会,太和殿内气氛热烈。刘进将凉州与北疆的战报公之于众,当听到“封狼居胥”与“韩遂遁逃、凉州大半已定”的消息时,文武百官纷纷出列,高呼万岁。
“陛下圣明!天佑大汉,方有今日之盛!”王猛出列奏道,“北疆平定,凉州将定,此乃万世之功,臣请陛下大赦天下,以彰圣德!”
“王大人所言极是!”群臣纷纷附和,殿内一片欢腾。
刘进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声道:“大赦天下之事,容后再议。如今北疆虽定,但凉州尚未完全收复,仍需将士们浴血奋战。传朕旨意,令岳飞今冬好生休整,务必来年荡平李元昊,彻底收复凉州!”
“遵旨!”殿内齐声应道。
散朝后,百官陆续退出,张居正却独自留在殿外,等候召见。太监传他进殿时,刘进正对着地图沉思,见他进来,便笑道:“爱卿有何事?可是为了北疆与凉州的粮草?”
张居正躬身行礼,神色却有些凝重:“陛下明鉴。两线战事大捷,本是天大的喜事,只是……”他顿了顿,直言道,“国库支出已近极限。北疆之战耗费粮草七百万石,军械甲胄耗资八百万钱;凉州战事虽未结束,已用去粮草五百万石,钱财四百万。如今国库虽有结余,却已不足以前的三成。”
刘进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他知道打仗耗钱,却没想到短短数月竟用了这么多。
“先生的意思是?”
“臣以为,”张居正语气诚恳,“当暂缓大规模战事,休养生息。鼓励农桑,轻徭薄赋,让国库得以充盈。北疆已定,可暂止兵戈;凉州之事,依岳飞将军之才,想必不需太久便能平定,届时再徐图其他不迟。毕竟,国库乃国之根本,若耗尽钱粮,一旦再有变故,恐难支撑。”
刘进沉默片刻,觉得张居正所言有理。他穿越前便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道理,如今大汉初兴,确实经不起连年征战的消耗。
“先生说得是。”刘进点头道,“北疆方面,令李靖、薛仁贵安抚降部,整顿防务即可,不必再追击残敌,契丹那边,若是不主动进犯,就暂时不做理会。;凉州之事,仍按原计划进行,岳飞那边的粮草务必保证。待凉州平定,便让大军休整,全力恢复生产。”
“陛下圣明。”张居正躬身应道,心中松了口气。他知道刘进雄心勃勃,生怕他继续用兵,如今能同意暂缓,已是难得。
张居正离开后不久,樊梨花便来禀报:“陛下,田丰、王守仁两位大人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哦?让他们进来。”刘进有些意外,田丰主掌吏部,王守仁负责教化,两人一同前来,想必与人才有关。
果然,田丰与王守仁进殿行礼后,田丰便率先开口:“陛下,臣等今日前来,是为人才之事。如今北疆、凉州收复,新增郡县数十,急需官吏填补空缺,尤其是县令、县丞等基层职位,缺口极大,三舍法培养的人才已供不应求。”
王守仁补充道:“臣已在各地增设学堂数十所,但培养人才非一日之功,最快也需三年方能见效。眼下这空缺,实在难以填补。”
刘进皱起眉头。他深知基层官吏的重要性,地方治理得好不好,全看县令等人是否得力。三舍法虽好,却远水解不了近渴。
“依你们之见,该当如何?”
田丰与王守仁对视一眼,显然早已商议过,田丰道:“臣等愚钝,一时想不出良策,故来请陛下定夺。”
刘进沉吟良久,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科举!这是打破世家垄断、选拔寒门人才最有效的办法。
“朕倒有个主意。”刘进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开科举。文、武两科皆开,广纳天下人才。”
田丰与王守仁皆是一惊:“科举?”
“不错。”刘进道,“就是用考试选择人才。这第一次科举,就简单些。传檄天下,凡有学问、通经史者,皆可参加文科;凡有武艺、晓兵法者,皆可参加武科。让他们都来长安,朕亲自出题,考三场。”
他顿了顿,定下时间:“就定在明年七月十五开始,八月十五结束。第三场由朕亲自主考,通过者,不论出身,皆按成绩授予官职,填补基层空缺。”
田丰与王守仁眼前一亮,这办法既公平又高效,能在短时间内选拔出大量人才,还能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陛下圣明!”两人齐声赞叹,“此法既能选拔贤才,又能彰显陛下求贤若渴之心,实乃良策!”
“你们二人便负责筹备此事,”刘进叮嘱道,“务必传檄天下,让所有有识之士都知晓此事。考场嘛,在长安建立一座学府,名为国子监,考场就设在长安国子监,考试之时,需严格监考,杜绝舞弊。”
“臣等遵旨!”两人躬身领命,兴冲冲地退了出去。
三天后的朝会,田丰出列,将科举之策公之于众。
“……陛下欲开文武两科,广纳天下人才,凡通过考试者,皆授予官职,填补基层空缺。此事关乎国本,恳请陛下准奏!”
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一片反对之声。王允出列道:“陛下,万万不可!科举取士,有违祖制!自周以来,官吏皆从世家、荐举而出,岂能让寒门白衣随意踏入朝堂?此举恐失天下世家之心啊!”
董承附和道:“王大人所言极是!世家乃国之柱石,若失其心,天下必乱!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杨彪也道:“陛下,世家子弟自幼饱读诗书,通晓礼仪,方能胜任官职。寒门子弟未经教化,恐难堪大用。只要陛下善待世家,他们自然会为朝廷输送人才,何必行此险策?”
刘进坐在龙椅上,冷冷地看着他们,忽然开口问道:“王大人说开科举会失世家之心,那朕问你,朕不开科举,他们就真心向朕了吗?”
王允一愣,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在场的谁都清楚,关东世家对这位起于草莽的皇帝,表面顺从,暗地里却各有盘算,若不是刘进手握重兵,他们怕是早已阳奉阴违。
杨彪强辩道:“陛下只需励精图治,善待百姓,世家自然会认可陛下。”
“认可?”于谦出列反驳,声音洪亮,“陛下乃天子,九五之尊,统御天下,何须世家认可?难道世家不认可,陛下就不是天子了?此乃本末倒置!”
刘伯温也道:“陛下,世家垄断官场已久,致使贤才埋没,百姓困苦。科举取士,正是为了打破垄断,选拔真正的贤才,与国与民,皆有大益!那些反对者,不过是怕失去世代相传的特权罢了!”
王猛更是怒视王允等人:“当年董卓之乱,世家子弟多有附逆者;如今陛下平定关中,他们却想着把持官场,此等行径,与叛逆何异?”
双方争执不下,太和殿内吵成一团。刘进听得心烦意乱,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大喝一声:“够了!”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刘进,只见他脸色铁青,目光扫过王允、杨彪等人:“你们说科举有违祖制,会失世家之心。好,朕可以不开科举。”
王允等人脸上露出喜色,刚要谢恩,却听刘进话锋一转:“但眼下基层官吏缺口数千,你们说,谁来填?是王大人你家的子侄,还是杨大人你家的门生?你们能保证他们个个贤能,能安抚百姓,能治理好地方吗?”
王允、杨彪等人顿时语塞。他们世家子弟虽多,但大多养尊处优,能胜任地方治理的少之又少,更何况要一下子拿出数千人,根本不可能。
“怎么?说不出来了?”刘进冷笑一声,“既然你们拿不出办法,那就休要再反对科举!朕意已决,明年七月十五,开科取士!谁敢再阻,以抗旨论处!”
“陛下圣明!”于谦、刘伯温、王猛等人齐声拥护。
王允、杨彪等人面如死灰,却再也不敢多言。他们知道,这次是彻底输了。
刘进看着殿内的景象,心中暗叹。打破世家垄断,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他别无选择。只有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才能让大汉真正强大起来。
“退朝!”刘进拂袖而起,转身走进偏殿。太和殿内,阳光透过窗棂洒下,照亮了空气中的尘埃,也预示着一场席卷天下的变革,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