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包饭!”小雅举着手机冲进工作室时,差点撞到正在贴海报的阿澈。屏幕上是郑艺琳的回复,只有一个定位,和一句“明晚七点,不许迟到”。
金珉周正在修改“旧声新响”的企划案,笔尖顿了顿。纸上“合作艺人”一栏还是空白,她忽然想起林砚昨天说的话——“传统乐器不该只活在博物馆里”。
“阿澈,把林老师的琵琶独奏片段剪出来,加段采样试试。”她扬了扬下巴,“就用练习室那段‘今天也要更亮一点’的便签录音。”
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阿澈的鼠标在屏幕上拖动,两种声音碰撞的瞬间,金珉周忽然笑了——像小时候把不同口味的糖果塞进嘴里,意外地生出奇妙的甜。
第二天傍晚,她们踩着暮色找到那家紫菜包饭店。推拉门“叮铃”一声响,老板立刻从后厨探出头,围裙上还沾着米粒:“哎呀,是小周啊!”
角落里的桌子已经摆好了碗筷,郑艺琳正低头给手机充电,面前放着瓶橘子汽水,是当年她们总点的牌子。“林老师呢?”金珉周刚坐下,就看见郑艺琳朝门口努了努嘴。
林砚抱着琵琶站在路灯下,像是怕乐器沾了油烟。郑艺琳笑着招手:“进来吧,老板的抽油烟机比练习室的风扇管用。”
紫菜包饭端上来时冒着热气,金枪鱼馅的,是金珉周以前最爱的口味。老板蹲在旁边看她们拆筷子,忽然说:“当年小郑总抢你的胡萝卜,说‘珉周不爱吃,我替她吃’。”
郑艺琳正往嘴里塞饭,闻言含糊不清地反驳:“明明是你总多放胡萝卜!”
金珉周咬着饭勺笑,忽然注意到林砚正对着琵琶调音。琴弦震动的声音混着饭香,和窗外的蝉鸣缠在一起,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
“‘旧声新响’要加段琵琶独奏吗?”郑艺琳忽然问,指尖敲了敲桌子,“我看了你们祭典的视频,那版《锋芒》里的琵琶,比当年的架子鼓还带劲。”
林砚抬眸时,正对上金珉周的目光。“可以试试用伽倻琴混搭。”他忽然说,“我认识个学传统乐器的朋友,她的伽倻琴能弹出电子乐的感觉。”
小雅立刻掏出笔记本:“那要不要加段舞蹈?郑前辈当年的编舞手稿,现在看还是很绝!”
橘子汽水的气泡在杯底炸开。金珉周看着眼前的人——郑艺琳的发梢沾着饭粒,林砚的琴盒上落着片梧桐叶,阿澈和小雅正抢最后一块紫菜包饭——忽然觉得“旧声新响”的企划案上,“合作艺人”那栏已经被填满了。
离开时,老板往她们包里塞了袋鱼饼。郑艺琳拎着袋子走在最前面,忽然回头:“对了,我把LUmI的老成员拉了个群,她们说想录段和声。”
金珉周脚步一顿。晚风掀起她的衣角,像当年练习室里被风扇吹起的练习服裙摆。“录哪首?”她问。
“就录《星光》吧。”郑艺琳笑了,“当年你总说,那首歌的间奏像有人在耳边说‘别害怕’。”
回到工作室时,阿澈已经把新剪的音频发了过来。琵琶的旋律里混着伽倻琴的清响,郑艺琳当年的和声从远处飘来,像一群旧友隔着时光打招呼。
金珉周靠在沙发上听着,忽然看见展示柜里的旧录音笔。按下播放键,郑艺琳的声音裹着电流声漫出来:“就当是在练习室给我一个人唱的。”
她拿起手机,在企划案的最后添了行字:“所有的新故事,都是旧时光的回声。”
窗外的月光落在琴键上,像撒了把碎银。远处的紫菜包饭店还亮着灯,老板正在收摊,昏黄的灯光里,仿佛能看见多年前的两个女孩,正抢着最后一块金枪鱼紫菜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