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绣坊莲开
苏州城的晨光刚漫过沈记绣坊的青瓦,苏绣娘的指尖就已经捻着丝线在绷架上游走。绣布上半开的莲花旁,正绣着苗疆少女背篓采茶的模样,针脚细密得连晨露的光泽都快透出来。
“绣娘,您歇会儿吧!”张嬷嬷端着铜盆进来,见她额角沾着汗,忍不住叹气,“这‘莲心绣’的订单都堆到下个月了,昨儿还有徽州来的客商,说要订百匹做嫁衣裳呢。”
苏绣娘闻言停下针,指尖轻轻拂过绣布上的莲纹:“能让各族的模样都绣在一块儿,本就是件好事。”话音刚落,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她抬头时,凌云霄已掀了竹帘进来,肩上还沾着点江南的晨雾。
“刚从城外回来?”苏绣娘起身要去倒茶,却被凌云霄按住手腕。他递过一个油纸包,里面是还热着的桂花糕:“先垫垫,看你针都快拿不稳了。”
苏绣娘脸颊微红,接过糕点时瞥见他袖口沾着的绣线——是方才自己理线时不小心掉的。“你看这绣样,”她拉着他走到绷架前,“昨天有个哈萨克族的姑娘来,说要把草原上牧马的场景绣进去,我想着和江南的采莲配在一块儿,倒也有趣。”
凌云霄看着绣布上迥异却和谐的画面,指尖轻轻蹭过她的发梢:“剑莲圣道本就不是悬在天上的道理,如今能落在这些针脚里,才是真的入了人心。”苏绣娘抬头望他,晨光刚好落在他眼底,暖得像初春的湖水。
二、面铺同心
三日后,汴梁城的街头已是人声鼎沸。凌云霄牵着苏绣娘的手挤过人群,鼻尖满是面香。“就是前面那家‘李家面铺’,”他指着不远处挂着的木牌,上面竟也刻了朵小小的莲花,“听说他家的‘同心饼’最近卖疯了。”
刚走到铺子前,掌柜李老三就笑着迎出来:“凌少侠!您可算来了!”他手里捧着个刚出炉的圆饼,金黄的饼皮上印着莲纹,“您尝尝,这内馅是江南的莲蓉混着咱北方的豆沙,咬一口能尝出南北的味儿!”
苏绣娘接过掰开,热气裹着甜香扑过来。“好吃!”她咬了一小口,眼睛亮起来,“既有莲蓉的清润,又有豆沙的绵密,难怪大家都爱买。”
李老三搓着手笑:“可不是嘛!自从上个月有人照着剑莲的样子做吃食,咱就想着把南北食材混一块儿——这不正应了‘同心’的意头?现在连关外的商队来,都要带几筐走。”
凌云霄看着苏绣娘嘴角沾着的饼屑,伸手替她擦掉。她脸颊一热,轻轻挣了挣手,却被他握得更紧。周围有人起哄笑起来,苏绣娘埋着头,耳朵都红透了。
三、童戏莲纹
午后的阳光软下来时,两人走到汴梁的巷口。几个半大的孩童正蹲在地上玩弹珠,玻璃珠子在青砖上滚得叮咚响,每颗珠子上都刻着极小的莲纹。
“我的莲纹珠最厉害!”一个穿蓝布衫的小孩举着弹珠喊,刚要弹出去,珠子却滚到了凌云霄脚边。
凌云霄弯腰捡起,指尖捏着珠子转了转:“这莲纹刻得真精致。”
小孩仰着头看他,又瞅了瞅苏绣娘,突然咧嘴笑:“大哥哥,这是莲心珠!先生说,戴在身上能保平安,就像剑莲圣道一样!”
苏绣娘蹲下来,从袖袋里摸出颗糖递给小孩:“那你可要好好保管。”小孩接了糖,眨着眼睛问:“大姐姐,你是大哥哥的心上人吗?我娘说,心上人会手牵手走路的。”
苏绣娘的脸瞬间红透,刚要说话,凌云霄却笑着揉了揉小孩的头:“你说得对。”他转头看向苏绣娘,眼底的温柔快要溢出来,她慌忙别开脸,却忍不住偷偷笑了。
四、暗影窥伺
天色渐暗时,两人往客栈走。街边的灯笼次第亮起来,每个灯笼上都贴着剪纸莲纹,暖黄的光把影子拉得很长。苏绣娘挽着凌云霄的胳膊,轻声说:“要是以后每天都这样,就好了。”
凌云霄刚要应声,突然皱起眉,猛地把苏绣娘往身后一拉。“谁?”他手按在碧霄剑的剑柄上,声音沉下来。
巷子里传来一声衣袂破风的轻响,一道黑影一闪而过。凌云霄拔剑追出去,却只看到地上掉着枚黑色令牌,令牌中间刻着朵枯萎的莲纹——是“枯莲教”的标记!
“怎么了?”苏绣娘跑过来,看到令牌时脸色变了,“是他们……”
凌云霄握紧令牌,刚要说话,远处突然传来一声闷响。两人抬头望去,只见他们住的客栈方向冒起了黑烟,火光正顺着屋檐往上窜。
“不好!”凌云霄拉着苏绣娘就往客栈跑,心跳得飞快——他们的行李还在客栈里,更重要的是,客栈里还有几个跟着他学习剑莲心法的弟子。
风里传来隐约的惨叫声,苏绣娘紧紧抓着凌云霄的手,指尖冰凉。她抬头看他,只见他眉头紧锁,眼神锐利如剑,却没注意到,巷口的阴影里,又有一道黑影悄悄跟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