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某稻虾共养合作社的负责人,之前在推进组座谈会上倒过苦水:“虾养得再好,没销路也白搭,去年有1万斤虾差点烂在塘里,最后贱卖才收回成本。”
陆云把这事记在心里,回去后立刻联系商务部和全国性生鲜电商平台,推动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绿色通道”。平台不仅给合作社免了入驻费,还派专业团队帮他们设计包装、做直播带货,物流企业也承诺运费减半。
通道开通第一个月,合作社的虾销量就从每月8000斤涨到3万斤,单价也从18元\/斤提到25元\/斤。负责人特意打来电话报喜:“昨天直播一场就卖了5000斤,现在虾塘里的虾都不够卖,打算再扩200亩塘,多雇20个老农干活。”
针对种植户普遍头疼的“品种差、技术弱”问题,陆云又牵头搞了“农业专家下乡驻点”计划。从全国农科院抽调1200名专家,分到各个合作社,不仅带高产新品种,还手把手教农户科学种植,甚至在田里搞起了“示范田”。
北部某村的玉米合作社,之前亩产一直徘徊在800斤,农科院的张教授驻点后,带来了抗倒伏的新品种,还教农户用“宽窄行种植法”,年底一算账,亩产直接冲到1100斤,合作社利润多了180万,给农户的分红也从2000元\/户涨到2800元\/户。
有一次,陆云去村里调研,正好碰到张教授在田里教农户授粉。70岁的赵大爷学得格外认真,手里拿着小刷子,跟着张教授的动作轻轻刷过玉米花。“以前种玉米全靠天,现在有教授教,明年我还想多种两亩!”赵大爷的话,让陆云心里暖暖的。
政策推进到下半年,又有新问题冒出来——不少社会资本想扩大规模,却卡在土地流转手续上。西部某养殖企业想把现有的500亩鸡场扩到1000亩,跑了两个月手续,还没拿到土地审批,负责人急得给推进组打了三次电话。
陆云立刻召集自然资源部门开会,要求简化土地流转审批流程。原来需要经过村、镇、县三级审核,提交12份材料,现在改成“线上一网通办”,材料精简到5份,审批时间从60天压缩到20天,还专门设了“农业用地审批专窗”。
那家养殖企业通过新流程,18天就拿到了审批,负责人激动地说:“以前觉得办事难,现在政策这么给力,我们计划再投1亿元,建自动化屠宰车间,让老农不仅能打工,还能分到加工环节的利润。”
这些监管和扶持的成效,都被陆云整理成厚厚的工作简报,送到最高层案头。最高层翻看时,看到农户领分红的照片、智能温室的航拍图,笑着说:“你们做得细、抓得实,既守住了民生底线,又激活了产业活力,这才是政策该有的样子。”
旁边的领导也补充道:“陆云,你们不仅解决了‘钱能不能到账’的问题,还帮合作社打通了产销链、给资本减了负,这样才能让政策长期走下去,让更多农户受益。”
陆云站起身,郑重地说:“这都是团队和基层干部、农户一起拼出来的。接下来我们还想针对养殖防疫、农产品加工出台更多扶持政策,让产业链更长、农户的收入来源更多。”
年底,陆云再去基层调研时,看到的景象让他满心欢喜。东部的智能温室里,农户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忙着采摘番茄,分拣线上的番茄通过扫码,就能查到种植、施肥、采摘的全过程;西部的养殖基地里,冷链车排着队,新鲜的鸡肉正被运往全国各地的超市。
在北部的玉米合作社,李大爷正和其他老农围着分红公示榜算钱。“今年分了2800元,加上每月1000元补贴,我和老伴存了1.5万元,明年想给家里换台新电视!”李大爷拉着陆云的手,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回到京都时,已是深夜。陆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的灯火,想起一年前王大爷的担忧,想起合作社负责人的苦水,再看看如今农户的笑脸、资本的干劲,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政策的生命力,就藏在这些监管的细节里、扶持的实招里,藏在每一个农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里。
未来的路还长,或许还会有新的问题,但只要守住“以民为本”的初心,把监管抓严、把服务做细,就一定能让“双证惠民”政策结出更多产业兴旺、民生幸福的硕果,让更多人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陆云在西部某养殖基地调研时,基地负责人的一句话让他记在了心里:“现在养着10万只鸡,就怕遇上禽流感,我们自己的技术解决不了,找专家又不知道找谁,急起来只能干等着。”这话像块石头压在他心里,回去的路上,他就盘算着要打通“高校技术”与“农业需求”的通道。
第二天一上班,陆云就拨通了教育部的电话,开门见山说:“现在全国有2000多家合作社、农业企业搞规模化种植养殖,技术难题成了最大的坎。能不能协调各大高校,把农业、生物、病毒学这些学科的资源盘活,定向服务基层农业?”
教育部很快响应,一周后就组织了15所重点高校的校长开座谈会。陆云在会上拿出基层收集的技术需求清单:“东部合作社要解决草莓白粉病,西部养殖基地急需禽流感防控方案,南部稻虾共养要攻克水质调控难题,这些都得靠高校的专家来帮忙。”
会上当即敲定“校地农业技术对接机制”:每所高校对接2-3个省份的重点合作社,组建由农业、病毒、生物等学科专家组成的服务团队,每月至少去基层调研一次,开通24小时技术咨询热线,确保农户和企业遇到问题能随时找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