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民企先进技术的惊喜还没褪去,秘书就送来通知:“下午开出口转内销专题会,研究刺激消费政策,之前您在忙民企技术对接,第一次会议没参加,会上出了些小插曲。”
陆云放下手里的技术清单,抬头追问:“什么插曲?专家提了哪些建议?”秘书递过会议纪要:“有专家建议‘让出口企业统一降价促销’,还有人说‘把外贸服装改标直接进超市’,实操性都不强。”
“统一降价会打乱国内市场,还会让企业亏本;外贸服装的尺码、款式未必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盲目改标只会积压库存。”陆云皱起眉,指尖在“笑料百出”的批注旁画了圈,“这些建议没接地气,没考虑企业实际和消费者需求。”
这时,商务部的小林敲门进来,说起第一次会议的场景:“有位专家说‘让地方政府包销外贸产品’,当场就有企业代表反驳,说去年某地包销的外贸家具,款式太西式,老百姓不买账,最后堆在仓库里,反而浪费资源。”
陆云点点头:“包销不是办法,得让市场说话。你去整理下企业反馈的内销难题,比如渠道、品牌、标准差异,咱们下午的会要针对性解决,不能再走形式。”
小林补充:“还有专家建议‘搞全国性外贸商品展销会’,但没提怎么降低企业参展成本,不少中小企连差旅费都快付不起了,根本没能力参会。”
“参展成本必须政府兜底。”陆云当即决定,“下午会上定下来,外贸商品展销会的展位费、搭建费由财政补贴80%,还得安排免费物流,帮企业把样品运到展会,让中小企也能参与进来。”
临近中午,祁同伟打来电话,聊起汉东的出口转内销情况:“咱们有家电企业想进社区卖产品,结果不懂国内售后体系,客户买了冰箱坏了没人修,投诉量特别大,最后只能撤场。”
“售后是内销的关键!”陆云语气严肃,“你让汉东先试点‘外贸企业+本地售后网点’合作模式,政府给售后网点补贴,帮企业快速搭建服务体系,下午的会我也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全国推广。”
挂了电话,陆云翻看企业内销诉求清单,发现“缺乏国内品牌认知度”被提了23次。他在旁边标注:“启动‘外贸优品’认证,给达标的企业发标识,通过央视、电商平台宣传,帮企业建立品牌信任。”
下午两点,出口转内销专题会准时召开。陆云刚落座,就拿起第一次会议的纪要:“上次有些建议脱离实际,今天咱们不聊空泛理论,只解决企业真问题,先听听企业代表的诉求。”
第一位发言的是家电企业负责人:“我们的出口冰箱主打大容量,但国内小户型多,没人买;想改小容量,又缺研发资金。”陆云立刻看向发改委:“给企业发‘内销转型补贴’,研发费用按50%抵扣税款,帮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接着,服装企业代表说:“外贸服装是欧码,国内消费者穿不了,想改国标尺码,生产线要改造,得花几百万,我们拿不出钱。”陆云转向工信部:“协调纺织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抱团改造生产线,分摊成本,政府再给20%的改造补贴。”
有专家这次谨慎发言:“能不能搭建‘外贸产品供需对接平台’,让企业直接对接商超、电商,减少中间环节?”陆云点头认可:“这个建议可行,商务部牵头,下周就上线平台,还要培训企业做线上运营,比如直播带货。”
会议进行到一半,统计局老郑汇报数据:“一季度外贸企业内销占比仅18%,比去年低5个百分点,主要是产品不符合国内需求、渠道不通畅。”
“所以必须精准施策。”陆云总结,“一是补产品短板,帮企业调整规格、功能;二是补渠道短板,建对接平台、办展销会;三是补服务短板,搭售后网络、做品牌宣传,三项措施同步推进,下个月要看到成效。”
散会后,企业代表围着陆云道谢,有家玩具企业负责人说:“之前听专家建议把出口玩具直接降价卖,根本没人买,现在您说帮我们改国内孩子喜欢的款式,还补贴研发,真是帮我们救了命!”
陆云笑着说:“你们是经济的毛细血管,保住你们,就是保住就业、保住消费。有困难随时找我们,别再走弯路。”
回到办公室,陆云让秘书把会议定的措施整理成“出口转内销攻坚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他看着方案,想起第一次会议的笑料,心里感慨:“政策制定不能拍脑袋,得蹲下来听企业的声音,才能真正帮到实处。”
傍晚,陆云接到儿子的视频电话,说晓阳在幼儿园跟小朋友说“爷爷在帮叔叔阿姨把好东西卖给中国人”。陆云笑着对屏幕里的晓阳说:“等爷爷忙完,给你买外贸转内销的玩具好不好?”晓阳立刻欢呼:“好!我要会唱歌的小熊!”
挂了电话,陆云拿起“民企技术库”和“内销攻坚方案”两份文件,放在一起。他知道,一边激活民企的技术潜力,一边帮外贸企业打开内销市场,双管齐下,才能顶住关税压力,让经济稳下来,让老百姓的日子更踏实。
深夜,书房的灯还亮着。陆云在方案上补充:“下周去长三角调研内销转型企业,看看措施落地情况,不能让政策停在纸上。”笔尖划过纸面,每一个字都透着务实——只有把每一件事抓实,才能筑牢经济的根基,守护好万家灯火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