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宇凑过去仔细看,还真发现了差别:“还真是!苏叔您这眼睛也太毒了!我看了半天都没看出来。”他又问,“那您说这鼎能值多少钱啊?”
“不好说。”苏明摇摇头,“商周青铜鼎是国宝级的文物,要是真要卖,得走正规渠道,不能私下交易。你跟你爸说,最好找专业的考古机构或者博物馆鉴定一下,出个证书,这样也能放心。”
“我知道了苏叔,我这就给我爸打电话!”赵晓宇掏出手机,手都有点抖,拨通电话就喊:“爸!苏叔说鼎是真的!是商周的真货!”
电话那头的赵德山也很激动,让赵晓宇赶紧把青铜鼎拉回去,还让他一定要好好谢谢苏明。挂了电话,赵晓宇非要请苏明吃饭,苏明推辞不过,只好答应晚上一起吃顿便饭。
下午的时候,赵德山特意从邻省赶了回来,一到超市就拉着苏明的手说:“苏先生,太谢谢您了!您要是不帮着看,我还真不敢确定这鼎是真的。”
他又说,“我已经联系了省博物馆的专家,明天就把鼎送过去鉴定,要是真能出证书,我一定好好谢谢您!”
苏明笑着说:“都是应该的,你也别太客气。不过我得提醒你,这青铜鼎是文物,可不能随便买卖,得遵守规定。”
“您放心,我知道规矩。”赵德山点点头,“我就是想把它好好收藏着,以后传给晓宇,也算是家里的一件念想。”
晚上,赵德山请苏明一家还有老林头去镇上最好的饭馆吃饭。饭桌上,赵德山一个劲地给苏明敬酒,还让赵晓宇给苏明夹菜,说以后要让赵晓宇多跟着苏明学,不仅学鉴宝,还要学做人。
老林头喝着酒,笑着说:“苏明这孩子,就是心细,懂行还不藏私,晓宇跟着他学,错不了。”
王彩儿也说:“晓宇这孩子也懂事,好学还踏实,以后肯定有出息。”
赵晓宇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苏叔教得好,要是没有苏叔,我现在还啥都不懂呢。”
苏明举起酒杯,跟大家碰了碰:“咱们都是朋友,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以后晓宇要是还有不懂的,尽管来问我,只要我知道的,肯定不藏着。”
吃完饭,赵德山非要送苏明一家回家,还说等博物馆的鉴定结果出来了,再请大家吃饭。苏明推辞不过,只好答应。
走在回家的路上,老林头说:“你这也算收了个徒弟了,挺好。”
苏明笑了:“什么徒弟啊,就是互相学习。不过晓宇这孩子确实不错,踏实好学,以后肯定能成事。”
王彩儿也说:“是啊,看着就招人喜欢。以后咱们家念安要是有不懂的,还能跟晓宇请教呢。”
苏明点点头,心里琢磨着——其实鉴宝跟做人一样,都得踏实、仔细,不能急功近利。
看着赵晓宇一点点进步,他心里也挺欣慰,觉得能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看着别人成长,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就像这青铜鼎,历经几千年还能保存下来,靠的是一代代人的珍惜和守护;做人也是一样,只有守住初心,踏实做事,才能走得长远。
省博物馆的鉴定结果出来那天,赵德山特意开着车来接苏明,说是要一起去取报告。
苏明本来不想去,觉得这事跟自己没太大关系,可架不住赵德山再三邀请,只好跟王彩儿打了声招呼,坐上车往省城赶。
路上赵德山一路都在说,要是这青铜鼎真能评上国家三级文物,他就捐给博物馆办个临时展览,让更多人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苏明听着也替他高兴,笑着说:“你能有这心思,比啥都强。”
到了博物馆,负责鉴定的张教授早就等着了,手里拿着厚厚的鉴定报告,一见到他们就笑着迎上来:“赵先生,苏先生,恭喜啊!这青铜鼎确实是西周晚期的真品,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够得上国家三级文物标准!”
赵德山接过报告,手都在抖,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才激动地说:“太好了!张教授,谢谢您!我想跟您商量个事,能不能把这鼎放博物馆办个短期展览?让更多人看看。”
张教授一听更高兴了:“当然可以!我们正缺这样的民间藏品,要是能展出,肯定能吸引不少观众。”
苏明在旁边看着,心里也挺感慨——以前总觉得古董就是值钱的玩意儿,现在才明白,这些老物件里藏着的是历史,是文化,能让更多人看见,比私下藏着有意义多了。
从博物馆出来,赵德山非要拉着苏明去买礼物,说是要好好谢谢他。苏明推辞不过,最后只让他买了两盒茶叶,说回去给老林头尝尝。
回到镇上,赵德山直接把车开到了苏明的超市,还特意把鉴定报告和博物馆的展览邀请函拿给老林头和王彩儿看。
老林头戴着老花镜,仔细看了半天,笑着说:“好啊!这可是咱们镇上的光荣事,以后别人说起西周青铜鼎,都知道是从咱们这儿出去的。”
王彩儿也笑着说:“赵先生您真是有魄力,愿意把这么贵重的东西拿出来展览,不容易。”
赵德山摆摆手:“这都是苏先生的功劳,要是没有他帮我鉴定,我也不敢确定这鼎是真的,更别说办展览了。”他又转头对赵晓宇说,“以后你得好好跟苏叔学,不仅要学鉴宝,还要学他这份踏实和格局。”
赵晓宇赶紧点头:“我知道了爸,苏叔就是我的榜样。”
没过多久,青铜鼎的展览就在省博物馆开展了。开展那天,赵德山特意组织了镇上的街坊去参观,苏明一家也去了。
站在玻璃展柜前,看着那尊青绿色的青铜鼎,周围围满了参观的人,有老人,有小孩,还有拿着笔记本记录的学生,苏明心里突然觉得特别自豪——这不仅仅是一件古董,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能让这么多人看见,这么多人了解,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