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宇找了块好木头,跟李阳一起,花了三天时间,做了个带锁的木盒,还在盒盖上刻了“马氏家传”四个字。马大爷拿着木盒,笑得合不拢嘴:“以后这爵就住‘新房子’了,谢谢你们!”
除夕那天,苏明关了超市,带着王彩儿、念安去工作室,跟赵晓宇、李阳一起过年。
赵晓宇煮了饺子,李阳买了鞭炮,大家围在一起吃饺子、聊天,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屋里暖融融的。苏明看着身边的年轻人,看着墙上挂着的老物件照片,心里满是幸福。
他知道,以后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还会有新的老物件来找他们,还会有新的故事等着被倾听。
但只要他们在一起,只要街坊们还信任他们,只要这份守护老物件的初心不变,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没有护不住的“根”。
窗外的雪还在下,照亮了工作室的牌子——“晓宇民间文物修复工作室”,那几个字在雪夜里,闪着温暖的光,就像苏明他们的心,一直热着,一直亮着。
大年初一早上,苏明还没睡醒,就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是马大爷的孙子小马,手里捧着个红布包,冻得鼻尖通红:“苏爷爷,我爷爷让我给您送饺子来,刚煮好的,热乎着呢!”
苏明赶紧把孩子让进屋,接过布包,里面是满满一饭盒猪肉白菜馅饺子,还冒着热气。
“快坐下暖和暖和,”苏明给小马倒了杯热牛奶,“你爷爷呢?怎么没跟你一起来?”
“爷爷在给爵擦木盒呢,”小马喝着牛奶说,“他说要把爵擦得亮亮的,等开学了,带去学校给同学们看,说这是老祖宗的宝贝,还有好多故事呢!”
苏明笑着点头,心里琢磨着,等天气暖和了,真该在学校办个“老物件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多听听这些故事,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
过了元宵节,赵晓宇要回学校写毕业论文,临走前把工作室的事托付给李阳,还特意跟苏明说:“苏叔,要是有难修的物件,您先记下来,等我回来弄,别让李阳硬扛。”
苏明拍拍他的肩膀:“放心吧,我看着他,不会让他瞎折腾。”
赵晓宇走后,李阳成了工作室的“主力”,每天来的人不少,大多是修些旧怀表、老银饰之类的小物件。
有天,一个中年女人拿来个旧相框,里面的照片都泛黄了,相框的木框裂了道缝。“这是我爸妈的结婚照,”女人眼圈有点红,“我妈去年走了,就剩这张照片了,您能帮我修修吗?”
李阳小心翼翼地把照片取出来,用软布擦干净,又找了块相近的木头,把裂了的框补好,还刷了层清漆,看着跟新的一样。
女人拿着相框,眼泪掉了下来:“太谢谢了,以后我就能天天看着我爸妈了。”
苏明在旁边看着,跟李阳说:“你看,咱们修的不只是物件,还是人家的念想,得更细心点。”李阳点点头,把这事记在了心里。
四月初,县文化馆打来电话,说要办“民间老物件摄影展”,想请苏明帮忙挑选展品,还要配段文字介绍。
苏明一口答应,带着李阳跑了好几天,收集了不少老物件的照片,有马大爷的青铜爵、张叔的铁皮饼干盒,还有那个中年女人的旧相框。
开展那天,苏明特意请了马大爷和张叔来参观。马大爷看着照片里的青铜爵,跟身边的人说:“这爵差点被坏人抢走,多亏了苏先生和晓宇、李阳,不然我都见不到它了。”
张叔也指着铁皮饼干盒的照片:“这里面装过我小时候的桃酥,现在看着,还能想起我爸给我分饼干的样子。”
摄影展办得很成功,不少人看完都来找苏明,想把家里的老物件也拍下来,留个纪念。
苏明干脆在超市门口设了个“老物件拍照点”,免费给街坊们拍老物件,还帮着写故事,攒多了就送到文化馆,让更多人看到。
五月中旬,赵晓宇突然回来,还带了个好消息:他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学校还推荐他去故宫博物院工作。
“苏叔,我跟学校申请了,想先在咱们工作室待半年,把之前没修完的物件修完,再去帝都。”赵晓宇兴奋地说,“我还想把咱们工作室的经验整理一下,写成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民间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苏明高兴得不行,特意杀了只鸡,在家做饭庆祝。饭桌上,赵晓宇跟苏明和李阳说:“我去帝都后,也会经常回来,咱们工作室不能散,还要一直办下去,帮更多人修老物件,传故事。”
李阳也说:“晓宇哥,你放心去,我会好好看着工作室,等你回来。”
接下来的半年,赵晓宇忙着修老物件,整理资料,苏明和李阳在旁边帮忙,工作室每天都热热闹闹的。
有次,他们一起修复了个民国时期的留声机,修好了还能放唱片,苏明特意找来张老唱片,放着《夜来香》,几个人坐在工作室里,听着老歌,看着老物件,心里满是惬意。
年底的时候,赵晓宇要去北京了。临走前,他把工作室的钥匙交给李阳,还写了本“修复笔记”,里面记着各种老物件的修复方法和注意事项。
“苏叔,李阳,我走了,你们多保重,”赵晓宇眼圈有点红,“我会经常回来,咱们还要一起办老物件展览,一起护着这些宝贝。”
苏明拍着他的肩膀:“去吧,好好干,别惦记家里,我们会把工作室看好,等你回来。”
李阳也说:“晓宇哥,你放心,我会跟着苏叔好好学,以后也能像你一样,修更多老物件。”
赵晓宇走后,苏明和李阳继续守着工作室,守着超市,守着那些老物件和它们的故事。
春天来了,他们会在工作室门口种上花;冬天冷了,就生个烤火盆,让来修物件的街坊能暖和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