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婶手里的针线一顿,有点犯怵:“线上课堂?我连手机都玩不利索,咋教啊?”小吴赶紧说:“张奶奶您放心,我帮您弄设备,到时候就对着镜头教,跟平时教街坊一样,有啥不懂的我实时帮您解答。”
苏明琢磨着这事儿可行,线上能让外地的人也学上老手艺,就跟大伙儿商量:“咱们先试开两节课,张婶教纳鞋垫基础,赵奶奶教捏小面人,看看效果。”赵奶奶笑着点头:“行!我把我那套彩面都带来,保证让网友看清楚步骤。”
第一次线上课堂定在周六晚上七点。小吴提前来调试设备,把手机架在桌子上,还弄了个补光灯。张婶坐在镜头前,手里拿着布和线,紧张得手心冒汗:“这么多人看着,我要是教错了可咋整?”苏明在旁边安慰:“别怕,就当教家里孩子,错了咱们改过来就行。”
七点一到,直播间准时开播。刚开始只有几十个人,张婶慢慢说着纳鞋垫的步骤:“先把布裱糊好,用浆糊把几层布粘在一起,晒干了才硬挺,纳的时候针脚要匀……”说着就拿起针穿线,没想到线一下子穿歪了,张婶脸一红,赶紧重新穿。
评论区里却没人笑,还都留言:“奶奶别紧张,慢慢来!”“我奶奶以前也这么纳鞋垫,好亲切!”张婶看着评论,慢慢放松下来,教得越来越顺。有个网友问:“奶奶,浆糊咋调啊?用面粉还是淀粉?”张婶赶紧说:“用面粉,加温水搅匀,煮到冒泡就行,别太稀,不然粘不牢。”
直播快结束的时候,在线人数已经涨到了五百多,还有人留言问下次课啥时候开。张婶关了直播,长舒一口气:“没想到线上也能教手艺,还这么多人看!”小吴笑着说:“张奶奶您这课受欢迎着呢,下次赵奶奶的课肯定更火。”
果然,赵奶奶教捏小面人的时候,直播间直接突破了一千人。赵奶奶手里的面团捏来捏去,不一会儿就成了个小兔子:“先把白面揉成团,捏出身子和头,再用红面做耳朵,黑豆当眼睛,简单吧?”评论区里全是“太厉害了!”“我也想试试!”
有个上海的网友留言说:“奶奶,我小时候我姥姥也教我捏这个,现在姥姥不在了,看您教就像姥姥还在身边一样。”赵奶奶看着留言,眼睛有点红:“孩子,好好学,学会了就能把这手艺传下去,姥姥知道了肯定高兴。”
线上课堂越办越火,联盟里的老人们也都成了“主播”。刘大爷教扎纸鸢,每次都把竹条削得整整齐齐,在镜头前演示怎么绑骨架;李爷爷教编竹篮,还特意找了细竹条,让网友能看清编织的纹路。
有天直播的时候,有个深圳的网友留言说:“爷爷,我买了您编的竹篮,特别喜欢,能不能教我编个小竹筐给我女儿装玩具?”李爷爷笑着说:“行!下次课我就教编小竹筐,你准时来学。”
慢慢地,直播间里有了不少固定粉丝。有个叫“小年糕”的网友,每次直播都来,还总帮着解答其他网友的问题。小吴查了下,发现她每周都买联盟的物件,从鞋垫到竹编,买了快十件了。
这天,“小年糕”突然私信小吴,说想寄点东西给老人们。没过几天,基地就收到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些包装好的点心,还有封信,上面写着:“各位爷爷奶奶好,我在外地工作,看你们的直播就像看家里长辈,这些点心是我本地的特产,你们尝尝。我已经跟着张奶奶学会纳鞋垫了,下次给我妈妈做一双……”
张婶拿着信,感动得直抹眼泪:“没想到咱们教手艺,还能让外地孩子想起家。”苏明笑着说:“这就是老手艺的魔力,不管离多远,都能让人觉得亲切。”
后来,小吴又帮联盟开了个粉丝群,里面都是跟着学手艺的网友。大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作品,有纳好的鞋垫,有捏好的面人,还有扎好的纸鸢。有次群里搞作品比赛,还选出了十个优秀作品,苏明特意让小吴把这些作品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基地的墙上,当成“线上学员展示区”。
这天晚上,老人们坐在基地院子里,看着墙上的照片,又聊起了线上课堂的事。刘大爷说:“以前总觉得老手艺只能在村里传,现在倒好,全国各地的人都在学,咱们这手艺算是传远了。”赵奶奶点点头:“可不是嘛,我那小孙子在外地读书,还跟同学说‘我奶奶在网上教捏面人,可厉害呢’!”
月光洒在直播间的设备上,旁边还放着赵奶奶没用完的彩面。苏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
粉丝群里的“作品比赛”办完没几天,小吴就拿着手机来找苏明,笑得眼睛都眯了:“苏叔,您快看群里!好多网友说想趁着放假来咱们基地,跟老人们学手艺,还想看看咱们的老物件展示区!”
苏明凑过去一看,群里果然热闹得很。“小年糕”带头说:“我早就想去基地看看了,想亲手跟张奶奶学纳鞋垫,还想尝尝赵奶奶做的面塑!”还有个叫“追风少年”的网友说:“我要去跟刘大爷学扎纸鸢,上次买的奥特曼纸鸢飞得可高了,这次想自己扎一个!”
大伙儿一看这阵仗,都来了精神。张婶赶紧说:“那咱们得好好准备准备,给孩子们做点好吃的,再把学手艺的材料备足了!”赵奶奶也跟着说:“我提前揉好面,等着教他们捏面人,再做几个小老虎当礼物。”
苏明跟小吴商量着定了个“粉丝线下日”,就在月底的周六。小吴在群里一说,一下子报了二十多个人,有大学生,有上班族,还有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周凯听说了,也主动帮忙:“苏叔,民宿这边有空房间,远道来的客人可以住我这儿,我再派车去镇上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