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高护主:一身硬骨,义气千秋
1,傲慢的皇帝与受辱的女婿
公元前200年冬天,赵国信都(今邢台)的宫殿内,炉火熊熊燃烧,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寒意。赵王张敖天未亮就已起身,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宴席的摆放、食物的温度、侍从的仪容。他今天要迎接的是一位特殊的客人,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之一:他的岳父、当朝皇帝刘邦
。
张敖是常山王张耳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赵王。他的妻子不是别人,正是刘邦与吕后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这种君臣加翁婿的双重关系,让性格温良的张敖对这次迎接格外重视
。
“陛下到!”宫门外传来响亮的通报声。
张敖急忙整理衣冠,小步快走到宫门前,只见刘邦在侍卫簇拥下大步走来。刚从平城败退的刘邦脸色阴沉,即使七天的白登山之围已经解除,但被匈奴人围困的耻辱感依然灼烧着他的心
。
“臣张敖,恭迎陛下。”张敖跪拜在地,行尽君臣之礼。
刘邦只是淡淡“嗯”了一声,便径直走向殿内。张敖赶紧起身跟上,亲自为刘邦解下披风,又端上温好的酒。
接下来的场景让所有赵国大臣都感到不安。刘邦箕踞而坐——臀部着地,两腿向前叉开,这在当时是极不礼貌的坐姿
。他一边接过张敖奉上的食物,一边随口斥责:“你这赵国治理得也不怎么样啊,朕一路看来,百姓面有菜色!”
张敖不敢争辩,只能更加谦卑地回应:“陛下教训的是,臣定当加倍努力。”
事实上,张敖对刘邦始终怀有感激之情。当年他的父亲张耳失国后,正是依靠刘邦的帮助才得以恢复爵位,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丝一毫都得益于刘邦的恩赐
。更何况,刘邦还将自己的独女鲁元公主许配给他,这种皇恩浩荡,让张敖始终心存感激。
宴会进行中,刘邦因心情不快,更是动不动就辱骂张敖,言辞粗鲁,完全不顾及女婿的颜面。张敖始终陪着笑脸,愈加小心谨慎,连大气也不敢出
。
殿外,两位白发老臣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他们便是赵国国相贯高和他的老友赵午,两人都已年过花甲,曾是张耳的门客,如今辅佐张敖治理赵国
。
“岂有此理!”赵午低声怒道,胡须因愤怒而微微颤抖。
贯高伸手按住老友的肩膀,眼神冰冷:“稍安勿躁。”
宴会结束后,刘邦被引往寝宫休息。张敖亲自在前引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再有丝毫闪失。直到皇帝寝宫的灯火熄灭,张敖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擦拭着额头的细汗。
贯高和赵午在廊下拦住张敖。贯高开门见山:“大王,今日陛下对您如此无礼,臣等实在看不下去了!”
张敖愣了一下,随即苦笑:“陛下今日心情不佳,情有可原。”
“即便如此,陛下也不该如此对待大王!”赵午接过话头,“天下豪杰四起,有能力者先立为主。如今大王对皇上恭敬有加,皇上却傲慢无礼。请允许臣等为大王杀了他!”
张敖闻言脸色大变,咬破手指,血流如注:“先生大错特错!先王亡国,全赖陛下才得以恢复,恩德流传后代。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陛下所赐。请先生不要再说了!”
贯高与赵午对视一眼,不再多言。但他们心中,一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当晚,贯高召集了十多位志同道合的大臣,秘密商议。
“大王是忠厚长者,不肯背弃恩德。”贯高对众人说,“但我们不能忍受主公受辱。既然大王不同意,我们便自行其事。事成,功劳归大王;事败,我们自己承担责任!”
夜色深沉,一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计划,悄然拉开了序幕。
章节警示:无论地位高低,尊重他人是基本的修养。刘邦因一时情绪而羞辱他人,不仅损害了关系,更埋下了冲突的种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学会控制情绪,以礼待人,避免因一时之快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 柏人县的杀机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冬天。刘邦再次率军北伐,征讨韩王信的残余势力。战事并不顺利,汉军又是无功而返
。
消息传到赵国,贯高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
“根据情报,陛下回师必经过柏人县。”贯高对赵午和其他密谋者说,“这是我们行动的最佳时机。”
柏人县(今河北隆尧县西)是赵国境内的一个小县城,馆舍简陋,守卫疏松。贯高精心策划:在馆舍的夹壁墙中隐藏武士,等刘邦入住后,趁夜行动
。
“我已派人打探清楚,陛下预计三日后抵达柏人县。”贯高展开馆舍布局图,指点着说,“我们将在这里修建夹壁墙,杀手藏身其中。”
赵午皱眉问道:“陛下身边侍卫众多,如何确保一击必中?”
贯高眼中闪过寒光:“陛下有起夜的习惯。届时杀手可趁其如厕时下手。”
计划周密得令人胆寒。贯高甚至考虑到了事后应对:若成功,立即拥立赵王张敖为帝;若失败,所有人必须守口如瓶,绝不牵连赵王。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张敖对他们的计划并非一无所知。
行动前夜,张敖突然召见贯高。烛光下,赵王面色凝重:“贯相国,近日听闻你频繁调动人手,所为何事?”
贯高心中一惊,表面却镇定自若:“回大王,只是例行防务调整。”
张敖长叹一声,走到贯高面前,低声道:“陛下虽有过失,但毕竟是天下之主,更是我的岳父。我希望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贯高抬头直视张敖:“臣只知道,主辱臣死。陛下对大王无礼,便是对赵国无礼。臣等不能坐视不管。”
张敖摇头,咬破手指,血珠渗出:“我再说一次,我不允许任何人伤害陛下!这是王命!”
贯高沉默片刻,郑重行礼:“臣遵命。”
然而,这只是一句敷衍。贯高早已下定决心,哪怕违背王命,也要为赵王雪耻
。
三日后,刘邦的队伍果然抵达柏人县。时近黄昏,队伍停在馆舍前。县令早已接到通知,恭候多时。
“陛下,馆舍已准备妥当,请陛下歇息。”县令跪拜道。
刘邦从车驾上下来,长途跋涉使他满面风霜。他环顾四周,眉头微皱:“这个县叫什么名字?”
“回陛下,柏人县。”随从恭敬回答。
“柏人...柏人...”刘邦喃喃自语,突然脸色一变,“不就是被迫害的意思吗?不吉利!传令下去,不在留宿,继续赶路!”
这一决定,完全打乱了贯高的计划。藏在夹壁墙中的杀手,眼睁睁看着刘邦的车队远去,却无能为力。
馆舍外的小山上,贯高和赵午目睹这一切,相对无言。
“天意啊。”良久,赵午长叹一声。
贯高面色铁青,拳头重重砸在树干上:“未必是天意,只是我们谋划不周。下次,绝不会让他逃脱!”
然而他们不知道,已经没有下次了。
章节警示:冲动作出决定往往带来意外后果。贯高因一时义愤策划刺杀,却低估了其中的变数。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不公时,应当寻求理性解决的途径,而非贸然采取极端手段,否则可能事与愿违,造成更大损失。
3 牢狱之灾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赵国的平静。
贯高的一位仇家,不知从何处得知了柏人县的刺杀计划,向朝廷告发
。
消息传到赵国都城,举国震惊。
“大王,大事不好!”侍卫匆忙闯入宫殿,面色惊慌,“长安来使,说是陛下下令逮捕大王和贯相国!”
张敖手中的竹简啪嗒落地:“所为何事?”
“谋...谋反!”
张敖愣在原地,脸色瞬间惨白。他立刻明白:贯高终究没有听从他的警告。
与此同时,相国府内,贯高正与赵午等人商议对策。
“事情败露,唯有一死!”赵午拔出短剑,就要自刎。
“住手!”贯高一把抓住赵午手腕,厉声喝道,“你们就这样死了,谁来为大王辩白?”
众人沉默。贯高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现在我们最要紧的,是不能让大王受我们牵连。记住:所有事情都是我们自作主张,大王完全不知情!”
话音刚落,宫廷卫士已破门而入。带队的是朝廷特使,面色冷峻:“奉陛下之命,逮捕逆贼贯高及其同党。赵王张敖一并收押!”
贯高坦然伸出双手,任由铁链锁住。他回头看向赵午等人,目光坚定:“记住我的话:赵王不知情!”
押解队伍很快启程前往长安。按照刘邦诏令,任何敢跟随张敖的赵国臣子,都将被灭族
。
然而,令所有人动容的是,宾客孟舒等十余人,自发剃光头发,以铁环锁颈,扮作赵王家奴,跟随囚车前往长安
。他们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证明赵王的清白。
长安的天牢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和腐烂的气味。贯高被单独关押,手脚戴着沉重的镣铐。
审讯很快开始。主审官是廷尉曹参,面色冷峻:“贯高,老实交代,赵王如何指使你谋刺陛下?”
贯高抬起头,目光平静:“谋刺一事,全是老夫一人所为,赵王毫不知情。”
曹参冷笑:“看来不用刑,你是不会说实话了。来人,鞭笞一千!”
皮鞭如雨点般落下,贯高咬紧牙关,一声不吭。鞭刑之后,他已是血肉模糊。
“说不说?”曹参俯身问道。
贯高吐出一口血水:“赵王...不知情。”
曹参眼中闪过怒色:“用烙铁!”
烧红的铁条贴在皮肤上,发出滋滋声响,牢房中弥漫着皮肉烧焦的气味。贯高终于忍不住发出惨叫,但依然不改口供:“赵王...不知情...”
审讯持续了整整三天,贯高被折磨得“身无可击”——全身上下没有一寸完好的皮肤可以再施刑罚
。
消息传到后宫,吕后亲自向刘邦求情:“陛下,张敖是我们的女婿,怎么会谋反呢?定是有人诬陷。”
刘邦大怒:“若是张敖得了天下,难道还会少了你女儿吗?”
然而,当曹参将贯高的供词呈上时,刘邦不禁动容:“身无可击,仍不改口...真壮士也!”
他沉吟片刻,对曹参说:“谁与贯高有私交?让他以私情去问问看。”
中大夫泄公出列:“陛下,臣与贯高是同乡,了解他的为人。他向来重诺守信,或许臣能问出实情。”
刘邦点头准奏。泄公手持符节,踏入阴暗的牢房,走向那个奄奄一息的老人。这场私下的交谈,将决定无数人的命运。
章节警示:忠诚与责任是高尚品质,但需用对地方。贯高为证主清白甘受酷刑,其坚贞令人敬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当学习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但也要明辨是非,不盲从、不极端,将原则与智慧结合起来。
4 壮士的抉择
泄公走进牢房,看到的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贯高躺在草席上,全身没有一寸完好的皮肤,多处伤口还在渗着血水。唯有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
“贯兄,是我,泄公。”泄公轻声道。
贯高勉强抬起头,露出惊讶之色:“是泄公啊...”
泄公上前,小心地为贯高喂水,一边寒暄着家乡的往事。渐渐地,贯高戒备的神情缓和下来。
“贯兄,”泄公切入正题,“陛下派我来,是想知道真相。赵王是否参与了刺杀计划?”
贯高沉默良久,缓缓道:“按照人之常情,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儿?如今我的三族都将被处死,我难道会为了保赵王而牺牲亲人的性命吗?”
泄公屏住呼吸:“那么...”
“赵王确实不知情。”贯高语气坚定,“谋刺的事,完全是我们这些人自作主张。”
他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始末:从刘邦羞辱张敖,到他们密谋刺杀,再到两次行动失败。整个过程中,张敖始终被蒙在鼓里
。
泄公凝视着贯高的眼睛:“你所言属实?”
贯高惨然一笑:“将死之人,其言也善。”
泄公返回皇宫,将情况如实禀报刘邦。刘邦听后久久不语,最终长叹一声:“贯高真乃义士。传朕旨意:赦免赵王张敖,贬为宣平侯。贯高一并赦免。”
当泄公再次来到牢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贯高时,出乎意料的是,贯高并没有表现出喜悦。
“赵王果真获释了?”贯高谨慎地问。
“确实。”泄公点头,“陛下赞赏你的忠义,也将你赦免了。你可以重获自由。”
贯高脸上闪过复杂的神情,继而变得坚定:“我之所以忍受酷刑而不求死,只是为了证明赵王没有谋反。如今赵王已获释,我的责任已尽,死而无憾了。”
泄公急道:“贯兄何出此言?陛下赏识你的才能,欲予重用...”
贯高摇头打断他:“为人臣子而有弑君之名,还有什么脸面再事奉陛下?纵然陛下不杀我,我内心岂能不惭愧?”
泄公还想再劝,贯高却已闭上眼睛,不再言语。
次日黎明,狱卒发现贯高已气绝身亡。他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这场纷争——仰头掐断喉咙而死
。
消息传到刘邦耳中,这位开国皇帝再次感叹:“真壮士也!”他下令厚葬贯高,并重用那些跟随赵王来长安的赵国臣子
。
张敖被贬为宣平侯后,与鲁元公主安居长安,终老一生。而那些忠于他的臣子,如田叔、孟舒等人,后来都官至诸侯卿相、郡守,他们的子孙也在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期担任要职
。
一段因傲慢引发的冲突,最终以壮士的血洗清了冤屈,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章节警示:气节与尊严有时比生命更珍贵。贯高选择以死明志,诠释了古代士人的气节观。今天,我们未必需要如此极端,但坚守内心原则、保持人格尊严,依然是值得追求的品质。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在坚持与妥协间找到平衡,活出真实的自我。
后记
贯高的故事在《史记》中只有短短数百字记载,却跨越两千余年依然动人心魄。太史公司马迁只用四个字评价贯高——“名闻天下”,其中蕴含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
在这个充满权谋、背叛和利益交换的历史舞台上,贯高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责任。他并非完美无缺——刺杀君主在当时看来是大逆不道,但他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却穿越时空,依然令人动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性的光辉永不泯灭。贯高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品质永远值得珍视——忠诚、勇气、担当,以及对正义和信念的坚守。
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