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洵站在重新整理好的店铺中,看着进进出出的顾客,表面上镇定自若,可内心却如波涛翻涌。他深知,李知府不会轻易放过他,一场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想到这儿,他眼神一凛,叫来几位同盟中的得力成员,低声说道:“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得主动出击。李知府如此嚣张,背后必定有诸多违法乱纪之事,我们要加快收集他罪证的速度。”
几位同盟成员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其中一位身材魁梧的成员抱拳说道:“张老板放心,我们早就等着您这句话了。这些日子李知府对咱们的打压,兄弟们都看在眼里,气在心头。这次一定竭尽全力,把他的罪证挖出来。”
张洵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好,大家分头行动。咱们从不同渠道打听消息,重点关注李知府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的线索。记住,一定要小心行事,不能打草惊蛇。”
于是,同盟成员们各自领命而去。他们有的深入市井,与那些三教九流的人物打交道,试图从他们口中套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有的则利用自己在官场中的人脉,旁敲侧击地打听李知府的动向;还有的暗中观察李知府身边人的行踪,期望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
张洵自己也没闲着,他回到商会总部,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仔细梳理着之前收集到的一些零散线索。办公室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此时桌上堆满了各种纸张,上面记录着一些关于李知府的传闻和可疑事件。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在纸上圈圈画画,试图从中找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日子一天天过去,收集证据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一天,一位成员匆匆来到商会总部,满脸兴奋地推开张洵办公室的门。“张老板,有重大发现!”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一叠纸递给张洵。
张洵急忙接过,仔细翻阅起来。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李知府与当地一些富商勾结,通过操纵市场价格,谋取暴利的经过。其中还涉及到几起土地强征案件,李知府利用职权,强行征收百姓土地,转手卖给富商,从中收取巨额贿赂。
张洵看着这些证据,心中既愤怒又兴奋。愤怒的是李知府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丧心病狂,对百姓和正当商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兴奋的是,这些证据足以成为扳倒李知府的有力武器。
紧接着,其他成员也陆续传来好消息。有的找到了李知府私自挪用救灾款项的证据,导致当地百姓在灾年受苦;有的发现了李知府在官员选拔过程中卖官鬻爵的罪证。
短短几天时间,张洵的桌上便堆满了收集来的证据,这些证据犹如一把把利刃,直指李知府的要害。张洵看着眼前如山的罪证,心中燃起了强烈的反击希望。他知道,是时候谋划如何利用这些证据扳倒李知府了。
他召集同盟成员再次来到商会总部,大家围坐在会议桌前,气氛严肃而紧张。张洵将收集到的证据一一展示给大家看,说道:“兄弟们,这些日子大家辛苦了。如今我们已经掌握了李知府大量的罪证,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将这些证据呈递给能制裁他的人,并且不能让他提前察觉。”
一位成员皱着眉头说道:“张老板,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知府在官场中人脉广泛,我们稍有不慎,证据就可能被他销毁,甚至我们自己也会陷入危险之中。”
另一位成员也点头附和道:“是啊,而且能制裁他的人,要么与他同流合污,要么远在京城,我们如何才能将证据安全地送到他们手中呢?”
张洵沉思片刻,说道:“我也知道此事困难重重,但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先从内部入手,看看能否找到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或许愿意帮助我们。同时,我们也要想办法绕过李知府的眼线,将证据送到京城。”
大家纷纷点头,开始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有人提议先与当地一些小官员接触,试探他们的态度;有人则建议寻找一些可靠的江湖人士,让他们帮忙将证据秘密送往京城。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张洵心中渐渐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然而,他深知,这个计划充满了风险,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小心翼翼,稍有差错,就可能功亏一篑。
证据虽已收集,但如何将这些证据呈递给能制裁李知府的人,且不被他提前察觉,是张洵面临的新难题。他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想尽办法扳倒李知府,为自己和众多商人讨回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