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吕蒙还不死心,欲要再次进攻荆州时,汉中前线的捷报如同惊雷般传来!消息传到荆州前线,如同在滚油中浇入冷水!
荆州守军士气大振!反观东吴军上至吕蒙、陆逊,下至普通士卒,无不震惊!刘备竟然在如此短时间就攻下了汉中?那他们这支深入敌境的孤军,将面临刘备主力回师与关羽守军的前后夹击!
孙权在秣陵接到汉中失守的战报和吕蒙“顿兵坚城,恐遭夹击”的急报,惊出一身冷汗!他意识到,偷袭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再打下去,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就在这微妙的时刻,刘长明的外交手段再次发挥关键作用。他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此刻曹操大军就在阳平关外,不知何时大战又起,再此情况下,实在是不能再继续与孙权交战,所以在汉中刚刚攻下之际,他就和刘备商量就,秘密派遣能言善辩且与江东有旧的伊籍,携带他的亲笔信,星夜兼程赶赴吕蒙军中,并抄送孙权。
信中陈明刘备已破汉中。若东吴不退兵,刘备主力东下,与关羽合兵,则江东之军危矣,曹操亦必趁火打劫。而且刘长明再次强调曹贼乃国贼,孙刘唇齿相依,内斗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为表诚意,刘备愿将长沙郡划归东吴,并承诺在共同抗曹的大前提下,保障东吴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全与利益。要求东吴立刻退兵,以湘水为界,东属孙权,西属刘备。
刘长明深知,荆州是东吴的一块儿心病,之前争夺南郡的时候就起了冲突,现在汉中还未完全平定,曹操对汉中虎视眈眈,襄阳还有曹仁在不断袭扰,只能划利给孙权,等在汉中击败了曹操,再和孙权好好算算账。
吕蒙、陆逊权衡利弊,深知再打下去风险极大,且孙权本意也是见好就收,能拿到长沙也是收获,遂暂停攻势,将信转呈孙权。孙权虽然对没能拿下南郡耿耿于怀,但汉中之变的现实压力和刘长明给出的台阶,让他不得不接受现实。
双方使者再次在湘水边会晤。这一次,气氛更加微妙。最终达成新的协议:
东吴军立刻撤出荆州战场,退回原驻地。刘备集团将长沙郡全境正式划归东吴管辖。双方重申湘水为界,湘水以东属孙权,湘水以西属刘备。双方约定,暂时搁置争议,共抗曹操。
荆州危机以刘备集团付出长沙郡的代价暂时平息。关羽虽然对失去长沙有些不甘,但也深知这是当时最好的结果,对大哥和军师的决断表示理解。他更加警惕东吴,同时加紧整军备战。
天下格局,因刘备集团在巨大危机中成功夺取汉中而再次剧变。汉中的战略意义实在是重要。
在军事层面,汉中是攻守兼备的“天下咽喉”,是绝对防御屏障,秦岭山脉包括子午谷、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等,成为抵御北方入侵的天然长城。刘备可依托险要关隘,如阳平关,可以用少量兵力迟滞甚至击退曹操大军。历史上曹操就曾感叹“南郑直为天狱”,而且稳固的汉中消除了来自北方的直接威胁,使刘备能将更多精锐和注意力投向东方荆州方向,威慑东吴不敢轻举妄动,使荆州压力大减。
而且汉中还是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是通往关中和陇西(凉州)的唯一理想通道。从此出发,刘备大军可出祁山道,威胁陇右(天水、南安、安定),切断曹魏与凉州联系,还可策动羌胡。如果出褒斜道\/陈仓道,可直逼关中腹地(长安、郿坞),威胁曹操核心区域。而且相比从益州翻越巴山蜀水,从汉中出发的北伐,后勤补给线大大缩短且相对平坦,汉中盆地本身就是粮仓。
如此一来马超、庞德的战略价值也倍增,这两位西凉宿将及其部属,他们熟悉地理、与羌胡多有联系吗成为北伐陇右、凉州的尖刀。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曹魏西北的巨大威慑。
在经济与人口层面,汉中可谓是强大的“造血机器”,未被迁走的数十万汉中人口,意味着刘备能在此地直接征募大量兵员,至少可提供数万训练有素的士兵,极大缓解了蜀地的兵源压力,为持续北伐提供人力保障。
而且在乱世中,充足的人口是恢复生产、兴修水利、转运粮草的基础。如此一来,刘长明“军屯兴农”的政策在汉中有了坚实的实施基础。
而且张鲁留下的钱粮物资、完好的官仓、未被战火蹂躏的农田,让刘备瞬间获得了一个现成的、强大的后勤基地。汉中平原土地肥沃,水利发达,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可支撑大军长期驻扎和作战。刘长明得以在汉中快速推行其融合现代思维的治理,比如高效户籍统计、屯田管理、工坊技术引入、简化教育等等措施,将其打造成北伐的高效后勤与人才中心。官营工坊可以利用汉中铁矿、木炭资源为军队提供精良武器和装备。
控制汉中,还意味着控制了通往陇西、羌地甚至西域的贸易通道,可获取战马、皮毛等重要战略物资。
此战也彻底让,马超、庞德等降将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价值,彻底融入刘备集团核心,成为北伐的利刃。
而黄权、李严、吴懿等益州降臣在夺取和治理汉中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均获得重用,增强了他们对刘备集团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巩固了刘备在益州的统治基础。
总之,刘备集团夺得完整汉中的战略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少的麻烦,曹操怎能允许刘备如此做大,得知刘备拿下汉中后,就立即欲亲提大军来夺汉中;孙权虽得长沙,却对南郡更加觊觎;而刘备,则真正拥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新的风暴,正在秦岭与长江之间酝酿。荆州,依旧是那根最敏感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