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定军山下,临时搭建的巨大灵堂。
寒风呜咽,吹拂着惨白的幡旗,发出令人心碎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香烛、纸钱燃烧的味道,更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悲痛与肃杀。
灵堂内,三具覆盖着季汉赤旗的棺椁,静静停放在中央。正中稍大的一具,属于老将黄忠。左侧是孟建,右侧是石韬。他们,一个为掩护主帅血洒长安道,两个为守护荆南力战捐躯。
刘备,一身素缟,立于棺椁之前。他本就沧桑的面容,此刻更是憔悴得如同深秋的枯叶,眼眶深陷,布满了血丝。他缓缓地、极其缓慢地伸出手,指尖颤抖着,轻轻抚过黄忠棺椁冰冷的边缘。这位陪伴他从荆州入川,定军山阵斩夏侯渊,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军,最终却为了掩护军师,倒在了异乡的黄土之上。
“汉升……孤的……老将军……”刘备的声音嘶哑哽咽,泪水无声地滑落,滴在冰冷的棺木上,“孤……接你回家了……” 他仿佛能透过棺木,看到黄忠须发戟张,挥舞着赤血刀,在魏军重围中死战不退,最终力竭倒下的悲壮景象。
他又看向孟建、石韬的棺椁。刘长明在隆中时的至交好友,才华横溢,本可在荆州安享治世,却因追随他复兴汉室的理想,毅然北上入蜀,最终埋骨荆南乱军之中。刘备的泪水更加汹涌:“公威,广元……孤……对不住你们……对不住孔明啊……”
刘长明就站在刘备身侧,同样一身素服。他素来挺拔如青松的身姿,此刻竟显得有些佝偻。他此刻不禁开始后悔,如果不是他强行去请石韬、孟建二人出山,他们应该在曹操手下治境安民,又怎会这样死于非命,难道这就是强行改变历史走向的后果吗!东吴实在可恨,三番两次的背盟偷袭,刘长明认为在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之前,古人还是很看重盟约和承诺的,如今怎么会变成了这样,孙权怎能无耻成这个样子,这已经第三次了!子午谷奇谋眼看就能实现,长安近在眼前!孙权的种种行径已经彻底激怒了刘长明。
刘长明羽扇紧紧攥在手中,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看着挚友的棺椁,脑海中浮现的是隆中草庐纵论天下时的意气风发,是石韬的沉稳务实,孟建的机敏善辩……往昔言笑晏晏,如今阴阳两隔。巨大的悲痛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他身体微微晃了一下,脸色惨白如纸,嘴唇翕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两行清泪,无声地顺着清癯的脸颊滑落。这泪水,是为知己凋零的锥心之痛,更是为未能护佑他们周全的深深自责。黄忠那一声“军师快走!”的嘶吼,仿佛还在他耳边回荡,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他的心上。
“孔明……”刘备察觉到了刘长明的异样,强忍悲痛,伸手扶住了他微微颤抖的手臂。那手臂传来的冰凉触感,让刘备的心又是一阵绞痛。
“主公……亮……亮……”刘长明的声音破碎不堪,巨大的悲痛让他几乎失语。他看着刘备布满血丝、充满痛楚却依旧强撑着的眼睛,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愧疚汹涌而至。为了接回黄忠、孟建、石韬的遗体,刘备不惜暂停了对西凉残存据点陇西、南安的争夺,甚至默许了曹魏势力对这些地方的渗透,抽调了宝贵的兵力打通险阻,才将这些为国捐躯的忠骨迎回汉中!这等于放弃了趁曹丕主力被牵制于长安、荆州方向时,在西凉扩大战果的最后一丝机会!这份对逝者的仁厚,对生者的体恤,对“情义”二字近乎执拗的坚守,在惨败之后,显得如此珍贵,又如此沉重!
“不必多言。”刘备紧紧握住刘长明冰冷的手,声音低沉却蕴含着一种磐石般的坚定力量,“汉升是为救你,是为救孤的股肱而亡!公威、广元是为守护大汉疆土而战死!他们,都是孤的兄弟!是季汉的脊梁!接他们回家,让他们魂归故里,受我季汉军民世代香火,此乃孤之本分!区区西凉之地,焉能与忠魂烈骨相比?”他环视着肃立在灵堂内外、同样悲愤填膺的众将士,“将士们!今日之败,痛彻心扉!然,只要我季汉君臣一心,将士用命,只要这忠义之心不灭,这复汉之志不坠,今日失去的,他日必当十倍夺回!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用曹丕、孙权、司马懿、陆逊的头颅,祭奠我战死兄弟的英灵!”
刘备的话语,如同在冰冷的寒夜点燃了一团熊熊烈火。他放弃战略利益迎回忠骨的仁义,他面对惨败不坠其志的担当,他誓死复仇的决心,像一股强大的暖流,瞬间驱散了弥漫在汉中的绝望与寒意。法正、庞统、赵云、张飞等文武重臣,无不热泪盈眶,胸中热血翻腾。灵堂内外,数千将士齐刷刷单膝跪地,甲叶铿锵,发出山呼海啸般的誓言:
“誓死追随主公!复我汉室!报仇雪恨!”
声浪滚滚,直冲云霄,仿佛要将这笼罩汉中的阴霾彻底撕裂!刘备的仁义,在此刻,真正成为了凝聚人心、重铸军魂的砥柱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