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明携邓艾等心腹重返荆州,并非白手起家。荆州,这片刘备集团的龙兴之地,在刘长明早年“未出茅庐,已知三分”的隆中对策时期,就已在他宏大的战略蓝图中占据核心位置。刘备初得荆州时,刘长明便在此苦心经营,梳理内政,积蓄力量,虽后来重心转向益州,但基础犹存。此次回归,他带来的不仅是汉中的成功经验,更有一支磨合成熟、理念统一的新法骨干团队,以及荆州本土望族蒯、黄、庞等家经过前期铺垫后的默许乃至有限合作。所以刘长明以惊人的效率,在短短半年内,便将荆州新政的主体框架搭建完毕并高效运转起来:
1. “江陵锦”效应扩大化:荆州织造署的“分段协作”和“江陵锦”品牌效应持续发酵。订单激增,带动了江汉平原桑蚕种植的规模化发展。诸葛亮顺势在襄阳、江夏增设分坊,吸纳更多本地工匠,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丰厚的利润不仅充盈府库,也让参与其中的大族尝到甜头,反对声进一步削弱。
2. “劝农策”深化与固化: 土地清丈登记工作在关羽强有力的军管震慑和新法官吏“劝农使”的细致工作下,基本完成。大量隐匿田产浮出水面,官府掌握的税基大大增加。垦荒政策效果显着。洞庭湖畔、江汉平原边缘的无主荒地大片被开垦,吸引了豫州、扬州甚至部分北地流民前来落户,成为新的自耕农和税源。官府颁发的田契具有法律效力,“十五税一”的低税率政策稳定执行,极大激发了生产热情。利用新增税收和织造利润,在各郡县设立“常平仓”,丰年平价购粮储粮,灾年或粮价高涨时平价售出,既稳定粮价,又备灾荒,深得民心。
3. 军屯体系化与边备强化:江北和江南的军屯点连成网络,由关羽亲信将领直接管理,产出稳定可靠,成为荆州军强大的后勤保障。同时,利用屯田军民,加固了襄阳、江陵等战略要地的城防,修缮了通往北方的要道桥梁,军事防御能力显着提升。
4. 文教渗透的成果: “吏员学堂”培养的首批掌握“新算符”、“格目法”的基层吏员,开始被分配到各郡县,逐步替换部分旧吏或担任副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基层行政的运作模式。“匠作学堂”则持续为官营工坊和部分合作的大族私坊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黄月英主导的“私塾改良”项目,也在荆襄士林中播下了重视实务、接纳新学的种子。
5. 水运网络的整合:刘长明高度重视长江、汉水、湘水的水运能力。设立“漕运司”,统一管理官船,招募训练专业水手,优化航线,并鼓励民间商船加入漕运体系。荆州四通八达的水网成为物资流通、兵力投送的大动脉。
短短半年,荆州气象一新。府库充盈,仓廪殷实,市井繁荣,流民归附,军备整肃。关羽坐镇襄阳,北望中原,底气更足。刘长明的新政理念,在荆州这片沃土上,以其高效务实的特点,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政框架既成,刘长明深知自己必须尽快返回益州,那里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攻坚。然而,荆州乃天下腹心,不容有失。临行前的人事安排,至关重要。
此时,德高望重的蒯越已年逾古稀,精力不济,不宜再担重任。刘长明经过深思熟虑,并征得刘备同意,确定了以徐庶、马良为核心,关羽为军事后盾,荆州本土才俊为骨干的留守班底:
徐庶任荆州别驾,总揽民政:徐庶其才学、人品、以及与刘备、刘长明的深厚情谊,使其成为调和各方的最佳人选。他熟悉荆州情况,深谙韬略,性格沉稳练达,既能理解并贯彻刘长明的新政理念,又能以其声望和智慧,妥善处理与荆州本土势力的关系,确保新政平稳运行。刘长明将荆州民政全权托付于他。
马良任荆州治中,主管文书、财赋及新法吏员:马良出身襄阳宜城马氏,是荆州本土士族中少有的、眼光开阔、锐意进取的年轻才俊。他精通政务,文采斐然,且对刘长明的新政推崇备至,是推行新法的得力干将。其家族背景也有助于安抚本土势力。刘长明命他主管最核心的钱粮簿籍、新法官吏的考核升迁,以及新政在基层的深化落实。
荆州本土才俊也充实要职
潘濬:武陵人,以才辩知名,熟悉荆州事务,负责稳定荆州各郡,推广屯田及劝农策。
习祯: 襄阳人,习竺之侄,有干才,治江陵,确保核心区域稳定。
郝普:义阳人,原为零陵太守,熟悉地方,调任江夏太守,加强东线防御。
邓方:南郡人,为人忠勤,任荆州典农校尉,专司屯田及水利事务,是马良在农政方面的得力助手。
樊伷:南阳人,晓畅军事,任关羽帐下参军,负责军务协调与后勤保障。
此外,还有如刘邕、宗预等一批务实能干的荆州本土中青年才俊,被徐庶、马良提拔到郡丞、县令等关键岗位。他们构成了新政在荆州深入推行的中坚力量。
刘长明将邓艾暂时留在荆州,协助徐庶、马良处理屯田水利及军需转运等具体事务,也是让他进一步熟悉荆襄地理民情,独当一面。临行前,刘长明召集徐庶、马良、关羽及主要官员,殷殷嘱托:“荆州乃国之根本,内安黎庶,外御强敌,责任重于泰山。新政已成根基,望诸君同心戮力,持之不懈。内政以元直、季常为纲,军务仰赖云长虎威。务使荆襄富庶强兵,以待王师北定中原之日!”众人肃然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