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八年深秋,长安城内外暗流涌动。曹叡二十万大军陈兵潼关,而刘备集团则紧急布防,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即将爆发。但在这明面上的大军对峙背后,另一场更加隐秘、更加致命的战争早已悄然展开——这就是情报之战。
长安城西市的一家绸缎庄内,掌柜杜畿正拨弄着算盘。表面上看,他是京兆杜氏的旁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实际上,他是诸葛亮一手建立的“蛛网”情报系统在长安的总负责人。
“东边来的货,三日后到潼关。”一个伙计打扮的人低声说道,手指在账本上轻轻敲击着密码节奏。
杜畿面色不变,继续拨弄算盘:“丞相有何新指示?”
“丞相要曹军粮草分布图,特别是蒲阪津一线的详细布防。”
杜畿微微点头。这时,门外传来马蹄声,一队魏军巡逻兵经过。两人立即转为大声讨论绸缎价格,直到巡逻队远去。
这样的场景在长安城内不断上演。诸葛亮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布局,利用商队、流民、甚至僧道等各类身份,在曹魏境内编织了一张庞大的情报网络。这个网络采用现代细胞组织结构,单线联系,即使一个节点被破,也不会影响整体。
与此同时,在潼关曹军大营内,司马懿也在布设自己的情报系统——“夜枭”。与诸葛亮不同,司马懿更擅长利用权术和金钱收买人心。
“将军,已买通蜀军一个粮官。”谋士贾逵低声禀报,“据他所说,蜀军粮草确实紧张,正在加紧从汉中调粮。”
司马懿眯起眼睛:“太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陷阱。继续观察,我要交叉验证。”
“诺。另外,我们的人发现长安城西市有家绸缎庄很可疑,经常有各色人等出入。”
“监视,但不要打草惊蛇。”司马懿淡淡道,“诸葛亮善设圈套,说不定是故意露出的破绽。”
深夜,渭水南岸,几个黑影悄无声息地渡河。他们是诸葛亮的特种侦察队——“影卫”,成员多是山民猎户出身,擅长野外生存和潜伏。
队长马岱打了个手势,队员立即分散潜入夜色。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曹军在渭北的布防情况。
黎明时分,影卫带回重要情报:曹军正在蒲阪津大量集结船只,似要渡河南下。
诸葛亮在丞相府内仔细研究地图,羽扇轻摇:“司马懿果然要走蒲阪津。但...太过明显了。”
庞统拄杖而来:“孔明怀疑是诈?” “司马懿用兵,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如此明目张胆集结船只,恐怕是要引我分兵蒲阪津,实则主攻潼关。”
这时,杜畿送来密报:“潼关曹军近日大量采购药材,特别是治疗水土不服的草药。”
诸葛亮眼神一凝:“潼关距洛阳不远,曹军何来水土不服?除非...来的不是中原兵!”
他立即唤来王平:“子均,立即查证曹军各部旗号。我要知道潼关前线到底是哪支军队。”
三日后,王平回报:“潼关曹军打的是并州军旗号,但士兵口音多是兖州、豫州一带。”
诸葛亮与庞统对视一眼,同时道:“调包计!”
“司马懿将并州军调往蒲阪津,却让中原兵打并州旗号驻守潼关。”诸葛亮羽扇轻点地图,“其用意是让我误判主攻方向。”
庞统冷笑:“好个司马懿,果然狡猾。那蒲阪津的船只...”
“自然是疑兵。”诸葛亮道,“真正的主攻方向,应该是这里——”羽扇点在风陵渡,“此地水流较缓,适合大军渡河。”
司马懿大营内,一封密信被呈上。信是一个蜀军降卒带来的,声称是蜀军粮官写给杜畿的密信,约在城西土地庙交接情报。
“太明显了。”司马懿冷笑,“诸葛亮在试探我们。”
贾逵不解:“将军如何断定?”
“若是真密信,岂会如此轻易被降卒得到?而且偏偏提到杜畿——就是我们正在怀疑的那个绸缎庄老板。”
司马懿踱步片刻,忽然笑道:“既然诸葛亮要玩,我们就陪他玩玩。派人去土地庙,但要故意露出破绽。”
“将军的意思是...”
“让诸葛亮知道,我们已经看穿了他的把戏。这样他才会放松警惕,露出真正的破绽。”
当夜,土地庙外,曹军密探果然“如期而至”,但却“不小心”露出了军靴和佩刀——明显是军人而非商人。
暗处观察的影卫立即回报。诸葛亮听后微笑:“司马懿果然看穿了。那么...下一步他必定认为我会放松对杜畿的保护,转而针对杜畿下手。”
庞统会意:“所以我们反其道而行,加强杜畿周边的防卫,但故意露出几个‘漏洞’?”
“正是。”诸葛亮羽扇轻摇,“我们要让司马懿以为,他看穿了我们的计策,实际上却落入我们更深的圈套。”
这种层层反转的智谋博弈,正是顶尖谋士之间的对决。每一步都真假难辨,每一个破绽都可能是陷阱。
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长安周边斗智斗勇的同时,西北战线也上演着精彩的情报战。
马超、魏延扫荡雍凉,进展神速。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超在羌人中的威望。羌族部落纷纷为蜀军提供情报和向导。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利用羌族各部之间的矛盾,散布假情报。
这日,一个羌族首领送来情报:郭淮粮队三日后将经过葫芦谷。
马超立即要发兵截击,却被魏延劝阻:“孟起且慢。郭淮知我在羌人中有耳目,怎会轻易泄露粮队行程?”
马超沉吟:“文长意思是...这是诱敌之计?”
“我军新得陇西,立足未稳。郭淮必想诱我分兵,然后反击。”
果然,后续侦察发现,葫芦谷地势险要,适合埋伏。郭淮确实在那里设下了重兵。
但魏延却道:“既然郭淮设伏葫芦谷,其他地方必然空虚。我们不如佯攻葫芦谷,实取略阳。”
于是蜀军大张旗鼓向葫芦谷进军,郭淮急忙调兵增援。谁知蜀军突然转向,一夜疾驰百里,直取略阳。等郭淮反应过来,略阳已经失守。
这种虚实相生的战术,在西北战场上演多次。郭淮虽然善战,但面对马超的威望和魏延的狡诈,也是疲于应付。
回到长安主线,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博弈进入白热化。
杜畿的绸缎庄果然遭到搜查,但一无所获。事实上,重要情报早已转移。诸葛亮趁机放出另一个诱饵——一个“叛逃”的蜀军参谋,带着“绝密”的布防图投奔魏军。
司马懿亲自审问这个“叛徒”。参谋声称因不满刘备重用荆州派系而叛变,并提供了蜀军布防的详细情况。
“你说蜀军主力在渭南布防,那为何近日有大量部队向潼关调动?”司马懿突然发问。
参谋显然措手不及,支吾道:“这...可能是增援潼关...”
司马懿冷笑:“拖出去斩了。” 贾逵惊讶:“将军,他提供的布防图经过验证,确实准确啊。”
“正因为太准确,才是陷阱。”司马懿道,“诸葛亮治军严谨,岂会让一个参谋知道全部布防?这分明是故意放出的诱饵。”
他走到地图前:“根据多方情报交叉验证,蜀军真正的主力应该在——”手指点在骊山一带,“这里。诸葛亮想要诱我攻潼关,然后从骊山突袭我军侧翼。”
不得不说,司马懿的判断极为精准。这确实是诸葛亮的原计划。
但诸葛亮早就料到司马懿能看穿这一层。所以这实际上是个双重陷阱——故意让司马懿“识破”假计划,从而引导他走向真正的陷阱。
十月深秋,决战的气氛越来越浓。双方都在做最后的情报准备。
这日,杜畿收到一份绝密情报:曹军一支精锐部队突然消失,不知去向。
几乎同时,多个渠道传来矛盾的信息:有说这支部队去了潼关,有说去了蒲阪津,还有说绕道武关。
诸葛亮在地图前沉思良久,忽然道:“我知道司马懿的真正计划了。”
庞统急忙问:“何处?”
“子午谷。”诸葛亮羽扇轻点,“司马懿想要重演我们的奇袭战术,派精锐走子午谷直取长安。”
众人皆惊。魏延道:“丞相,子午谷险峻,大军难行。司马懿怎会出此险招?”
“正因为险,才出人意料。”诸葛亮道,“而且司马懿知道我们刚走过子午谷,必然认为他不敢重走旧路。”
就在这时,一个影卫浑身是血地冲进来:“丞相!子午谷发现魏军精锐!领兵的是...是张合!”
满堂皆惊。张合是曹魏名将,擅长奇袭。若真让他走出子午谷,长安危矣!
诸葛亮却微微一笑:“果然如此。那么...是时候收网了。”
他看向众人:“我要亲自去子午谷,迎接张合将军。”
刘备大惊:“孔明不可涉险!”
诸葛亮羽扇轻摇:“陛下放心,亮已有万全之策。这一次,定要让司马懿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情报战的最高境界,不是获取情报,而是创造情报。我花了这么多心思,就是要让司马懿相信,子午谷是条捷径。”
原来,这一切都是诸葛亮布的局。从故意泄露布防图,到安排“叛逃”参谋,都是为了引导司马懿选择子午谷奇袭。而实际上,诸葛亮早已在子午谷设下天罗地网。
但司马懿真的这么容易上当吗?还是说,这也在他的计算之中?张合部队是真的中了圈套,还是另有所图?
渭水两岸,两位绝顶谋士的博弈已达巅峰。而子午谷中,一场惊天动地的埋伏战即将展开...
情报战争的迷雾越来越浓,真相隐藏在层层计谋之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大战将决定天下的归属,而情报,将成为最致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