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葛亮在相府地窖展开那幅用血渍与墨迹勾勒的《长安暗流溯源图》时,庞统的火把恰好照亮卷轴边缘一枚朱雀纹官印——陆抗的手指在“李严”的名字上颤抖着缩回,窗外恰传来中都护府例行巡夜的梆子声。
---
公元241年的冬天,对季汉而言,格外寒冷。这股寒意并非全然来自凛冽的北风,更源于帝国肌体内部悄然滋生、四处蔓延的“病灶”。
自秋末以来,原本在诸葛亮新政下渐趋稳定的各地,风波骤起。益州豪强联合抵制农具推广,荆州匠户聚众抗议“盘剥”,关中流言诽谤丞相“穷兵黩武”,甚至隐约牵扯陛下……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孤立,却如同约好了一般,在短时间内接连爆发,虽未酿成大规模叛乱,却极大地牵扯了朝廷的精力,扰乱了地方的秩序,使得原本蓬勃发展的新政势头为之一滞。
幸得“天眼”系统高效运转,蒋琬、费祎等能臣竭力安抚,各地驻军及时弹压,这些风波在表面上被逐渐平息下去。“天眼”更是顺藤摸瓜,成功揪出了多名潜伏较深的曹魏细作,截获了不少秘密通信。证据指向了洛阳的司马氏,这并不出人意料。
然而,端坐于长安丞相府内的诸葛亮,眉头却并未舒展。
豪强闹事?意料之中。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老祖宗早就总结过了。我那新政,说到底就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造萌芽,打击土豪劣绅,发展国营经济,他们不跳脚才怪。不过……
他确实不怎么担心豪强本身。他来自的那个时代,早已无数次证明了,真正强大的力量源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的新政——推广农具、兴修水利、官营工坊、规范商税——或许损害了少数豪强的利益,却实实在在地让大多数平民百姓得到了实惠比如粮食增产、就业机会增多、物价相对稳定。只要牢牢抓住“人民”这个基本盘,些许豪强掀不起真正的惊涛骇浪。他甚至暗中指示,对某些闹得凶但罪不至死的豪强,可以采取“分化瓦解,重点打击”的策略,这招他从《毛选》里学来的,效果显着。
让他真正感到不安的,是另一件事。
这次的风波,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太集中了,太有组织了!就像……就像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背后统一协调,精准地在各个薄弱点同时发力。曹魏的细作被抓了不少,但感觉只是些外围执行者,真正的核心……好像就在长安?
这种感觉,如同黑暗中被人窥视,芒刺在背。司马懿,或者说他派来的那个人,目的绝不仅仅是制造混乱那么简单。他究竟想干什么?仅仅是为了拖延季汉的发展步伐?还是有着更深的图谋?
等到各地事端暂时平息,政务稍缓,诸葛亮立刻召来了他最倚重的两位谋士——庞统,以及如今“天眼”系统的实际负责人、已故陆逊之子、展现出卓越情报分析能力的陆抗。同时,他以加强长安防务与情报汇总为由,将前任“天眼”负责人、老成持重的徐庶也从荆州紧急调回长安。他要集中手中最顶尖的智谋与情报力量,彻底理清这团迷雾。
丞相府深处,一间绝对隐秘的静室内,炭火盆驱散着冬日的严寒,却驱不散几人眉宇间的凝重。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季汉疆域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近期发生各类事件的地点、时间、类型以及已抓获的细作信息。
诸葛亮居中而坐,羽扇轻放在案头,目光沉静。左边是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眼神锐利的庞统,他正抓着一把炒豆,嚼得嘎嘣作响,仿佛在咀嚼着敌人的阴谋。右边是年轻的陆抗,他面容俊秀,继承了其父的沉稳,正将一份份情报卷宗分类整理。风尘仆仆赶回的徐庶,则坐在诸葛亮对面,凝神听着陆抗的初步汇报。
“丞相,”陆抗的声音清晰而冷静,他指着地图,“根据‘天眼’数月来汇总的情报,以及对各起事件关联性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他拿起朱笔,在地图上将各个事件发生的地点连接起来,虽然看似杂乱,但当他重点圈出几个关键的信息源和资金流向后,一个隐约的模式浮现了。
“大多数流言的最初版本,尤其是那些编排得最为精巧、最能蛊惑人心的版本,其传播源头,经过反复追溯和交叉验证,都隐隐指向长安。”陆抗的笔尖重重地点在长安的位置,“并非是说所有事端都起于长安,而是那些最具煽动性、指导性的‘核心信息’,似乎是从长安扩散出去,然后才在各地被本地势力利用和放大。”
庞统停止了嚼豆子,眯着眼睛:“意思就是,有个家伙躲在长安城里,往外撒‘毒种子’,各地那些蠢货豪强,捡到种子就在自己地里种出‘毒果子’?”
“可以这么理解,庞军师。”陆抗点头,“而且,我们抓获的魏国细作,层级较高的那几个,在最后的通信中,都提到了一个代号为‘烛龙’的上线。这个‘烛龙’权限极高,能直接调动大量资源,指挥各地潜伏人员配合行动。我们推断,‘烛龙’很可能就潜伏在长安。”
徐庶抚须沉吟,接口道:“长安乃我大汉新都,戒备森严,户籍管理严格,外来人口排查甚紧。若真有如此级别的敌国暗探头目潜伏于此,并能如此高效地兴风作浪,而没有内部重要人物的掩护、提供信息和便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结论呼之欲出:长安城内,有内鬼!而且是一个地位不低、能量不小的内鬼!正是这个内鬼,与曹魏派来的神秘“烛龙”里应外合,导演了这场波及全国的风波。
“这个‘烛龙’……究竟是何方神圣?”庞统摸着下巴,“司马懿手下,能有这般人物?司马师?司马昭?还是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厉害角色?”
诸葛亮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不管他是谁,既然敢来长安,既然敢在我眼皮底下搅动风云,就要有被揪出来的觉悟。”
他看向徐庶:“元直,你回来的正好。‘天眼’在长安的网络,由你亲自坐镇,重新梳理,全力运转!我要知道,近期所有进出长安的可疑人员,所有异常的资金流动,所有……位高权重者,不同寻常的动向!”
他又看向陆抗:“幼节,你心思缜密,协助元直,重点分析所有与‘烛龙’可能相关的信息碎片,哪怕是最微小的异常,也不要放过。”
最后,他看向庞统:“士元,你负责统筹外部信息,关注曹魏境内,尤其是司马懿身边的动向,看看能否找到‘烛龙’身份的蛛丝马迹。”
分工明确,一张无形的大网,开始以长安为中心,悄然收紧。
诸葛亮看着众人前去忙碌的身影,内心不禁想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还是条毒蛇!玩无间道?老子可是看过《潜伏》、《风声》的!管你是‘烛龙’还是‘烛虫’,这次非得把你揪出来,连根拔起!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天眼”系统在徐庶和陆抗的指挥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长安城,这座庞大的帝国心脏,在平静的表象下,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细致入微的“体检”。
无数明里暗里的探子被调动起来,驿卒、商贩、酒保、更夫、甚至某些府邸的仆役……都成为了“天眼”的延伸。市井流言被记录分析,官员府邸的异常访客被暗中监视,各大商号的资金往来被秘密核查。
大量的信息如同溪流汇入大海,涌入丞相府旁那座不起眼、却守卫森严的“天眼”总部。陆抗带领着一批精干的书吏,日夜不休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归类、交叉比对。
进展是显着的,但真相却似乎隐藏在更深的迷雾中。
他们发现了几条可疑的资金流入渠道,最终都指向了一些背景复杂的商号,但这些商号背后的真正主人隐藏得很深,一时难以查清。
他们也锁定了一些行为异常的中低级官员,但经过排查,大多只是收受好处、帮忙传递消息的小角色,并非核心。
关于“烛龙”的直接线索,更是寥寥无几。此人极其谨慎,通信使用复杂的密码和一次性通道,几乎不留痕迹。
诸葛亮内心:高手啊!反侦察意识挺强。看来司马懿这次是下了血本,派来了王牌。
压力与日俱增。时间拖得越久,那个隐藏在暗处的“烛龙”和内鬼,就可能策划出更致命的阴谋。
这天夜里,徐庶、陆抗再次来到丞相府,向诸葛亮汇报进展,庞统也在场。
“丞相,”徐庶面色凝重,“我们几乎筛查了所有近期入长安的外来人员记录,包括商队、学子、游侠等,并未发现明显符合‘烛龙’身份特征的可疑人物。要么他伪装得极好,早已潜入多时;要么……他拥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合法的身份掩护。”
陆抗补充道:“根据对资金流的追溯,以及各地事件与长安信息源的时间关联性,我们大致可以推断,‘烛龙’及其合作者,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去年秋末到今年初春。他们近期似乎有所收敛,可能是察觉到了我们的调查。”
庞统皱着眉头:“收敛?怕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他们在暗处,我们在明处,他们可以等待,我们却耗不起。必须尽快把这个家伙揪出来!”
诸葛亮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轻敲击。他脑海中飞速运转,将所有的信息碎片拼接、重组。
“有一个问题,”诸葛亮忽然开口,声音在静夜中格外清晰,“如果你们是‘烛龙’,你们来到长安,首要任务是什么?”
几人一愣。
“自然是建立联系,找到内应,获取情报,策划行动。”徐庶答道。
“不错。”诸葛亮点点头,“那么,他如何与内应建立联系?如何传递指令?如何确保安全?”
他站起身,走到那张巨大的地图前,目光锐利如刀:“‘天眼’抓获的细作,供出的联络方式多种多样,但都指向长安的几个固定区域。而这些区域……”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大多靠近皇城周边,勋贵官邸聚集之地。”
“这说明,‘烛龙’的活动范围,或者说他需要频繁联系的内应,很可能就居住或活跃在这些区域。”陆抗立刻反应过来。
“还有资金,”诸葛亮继续分析,“能够调动如此庞大资金,并且能悄无声息地输送到各地豪强手中,这绝非寻常商号或中低级官员所能办到。背后必然涉及到一个……拥有相当财力、人脉和权力的网络。”
庞统眼中精光一闪:“也就是说,那个内鬼,不仅地位不低,而且很可能……很有钱?或者,能调动很多钱?”
线索似乎渐渐清晰,指向了一个范围——位高权重、居住在皇城周边、拥有庞大财力或资源调动能力的重臣。
这个范围,瞬间缩小了许多。
几人心中几乎同时浮现出了几个名字。但兹事体大,没有确凿证据,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诸葛亮内心想道:李严?他倒是符合条件……托孤大臣,住在皇城边,在益州势力根深蒂固,家财想必也不少。而且他一直对权力分配不满……会是他吗?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如同野草般滋生。诸葛亮回想起李严近年在朝堂上那些看似“忠直”、实则处处与新政唱反调的言论,回想起他作为托孤大臣却始终被排斥在核心决策圈外的怨怼,回想起历史上李严最终的结局……疑点越来越多。
但他依旧冷静。怀疑仅仅是怀疑。
“元直,幼节,”诸葛亮沉声道,“集中力量,重点排查这个范围内,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尤其是……近期行为异常,或有不明来源大额资金往来者。不要放过任何细节!”
“士元,你想办法,从曹魏那边,看能否撬开一条缝,确认‘烛龙’的真实身份,哪怕是侧面印证。”
“是!”三人领命,神情肃然。他们知道,这场暗影中的对决,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调查方向明确后,效率陡然提升。尽管目标人物位高权重,调查必须极其小心隐秘,但在“天眼”无孔不入的侦查下,一些蛛丝马迹还是逐渐显露出来。
关于李严的一些“异常”情况,开始汇拢到诸葛亮的案头:
· 其府中一名管事,近半年来与几家背景复杂的商号往来密切,经手资金数额巨大,用途不明。
· 李严有几名远房子侄,近期在益州老家动作频频,与当地抵制新政势力的豪强接触频繁。
·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李严曾在其私人宴饮中,酒后流露出对丞相“独断”的不满。
· 其府邸的采买记录中,发现了一些并非贡品、却来自魏国控制区域的稀有药材和器物,来源可疑。
这些都不能直接证明李严就是内鬼,但每一条,都加重了他的嫌疑。
与此同时,庞统通过某些特殊渠道,从曹魏那边反馈回来一个模糊但极具价值的信息:司马懿次子司马昭,因高平陵之变擅自屠杀曹爽宗亲被司马懿贬为庶人,关入大牢,但约在去年秋季,司马懿返回洛阳后曾因司马昭之事的处理结果在朝堂之上与刘放、孙资有所争论,后听说司马懿像是与刘放等人达成了协议,让司马昭将功赎罪,具体去做了什么,无从得知,原以为司马昭可能会去军中历练,但如今看来,司马昭在洛阳消失的时间点,与“烛龙”在长安开始活跃的时间,高度吻合!
诸葛亮听着庞统的分析,内心想道:司马昭!竟然是他!这小子历史上就是个搞阴谋的好手,没想到这么早就开始崭露头角了。如果是他亲自来长安,那一切都说得通了!胆大心细,手段狠辣,确实配得上‘烛龙’这个代号。
目标几乎锁定!内鬼很可能是李严,而曹魏派来的神秘人,极有可能就是司马昭!
诸葛亮心中既感到一丝找到目标的清明,又涌起一股沉重的悲哀。李严,毕竟是先帝托孤之臣,同殿为官多年……
但他知道,此刻绝非心慈手软之时。
“证据!我们需要确凿的证据!”诸葛亮对徐庶和陆抗强调,“尤其是李严与司马昭直接联系的证据!否则,难以服众,更会引发朝局动荡。”
然而,司马昭和李严都极其狡猾,想要抓到他们直接联系的铁证,谈何容易?
就在调查似乎陷入僵局之时,转机出现了。
“天眼”监听到一条未经加密、看似寻常的市井对话,内容是关于一批从西域来的“珍玩”将在某日于西市秘密交易。对话本身无奇,但其中提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用于标记物品等级的暗语,这个暗语,恰好与之前截获的、疑似“烛龙”指令的密文中出现过!
这是一个诱饵?还是一个疏忽?
无论如何,这可能是抓住“烛龙”尾巴的绝佳机会!
诸葛亮立刻下令:“盯死这次交易!但要外松内紧,绝不能打草惊蛇!我们要放的,是长线,要钓的,是大鱼!”
他看向窗外长安的夜空,目光冰冷。
“司马昭,李严……既然你们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了。这场暗战,该结束了。”
长安城的黑夜,依旧深沉。
但猎手,已经张开了网,等待着猎物自己露出破绽。
最终的较量,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