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监那洪亮的声音,如同冰冷的刻刀,将“天皇”、“天后”这四个字,深深地凿进了宣政殿的每一寸空气,凿进了每一位朝臣的耳膜与心海。那余音仿佛还在梁柱间萦绕不去,带来一片死寂后的嗡鸣。
诏书的言辞经过精心雕琢,引经据典,力图将这惊世骇俗之举包裹上合乎天命、顺乎人情的外衣:
“朕闻乾坤合德,阴阳有序。故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尊地卑,纲常乃立。然天行健,地势坤,阴阳和合,方能化生万物,长养黎元……”
诏书以宇宙秩序、阴阳调和为理论基石,将帝后关系比附于天地、日月。
“朕承高祖、太宗之丕业,夙夜兢兢,然自染恙以来,深感独力难支……皇后武氏,睿智聪敏,辅政多年,献替可否,裨益良多。其德也,配地之厚载;其功也,参天之化育……”
这部分将武媚多年的参政事实合理化、功绩化,并将其德行功业拔高到与天地化育相参的程度。
“今者,仰观乾象,紫微增辉;俯察坤舆,神都献瑞。此乃天意昭昭,示朕以乾坤并尊之道。爰稽古制,参酌舆情,上皇后尊号曰‘天后’,以彰其德配坤元,母仪天下,辅朕承天之意。朕亦顺天应人,上尊号曰‘天皇’,示朕统御万方,如天临鉴之责……”
“天皇”——如苍穹至高,统御寰宇,凌驾万物。
“天后”——配享天德,执掌教化,母仪众生。
这两个尊号,已然超越了历史上任何帝后尊号的范畴。它不再是简单的“皇帝”与“皇后”,而是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近乎平行的二元权力结构象征。“天皇”虽名义上仍在“天”之序列的顶端,但“天后”紧随其后,共享“天”之尊荣与权威,其地位被明确地提升到了与其他任何皇室成员、朝臣乃至太子都截然不同的次高极点。这不再是“辅政”,而是近乎“共治”的公开宣言!
御阶之下,百官的神情从最初的极致震惊,开始分化。一些武媚的亲信官员,如元万顷、刘祎之等人,脸上迅速涌现出激动与狂喜,若非在朝堂之上,几乎要当场山呼称颂。他们深知,这尊号的确立,意味着他们追随的这位女主,权力根基已稳如磐石,他们的前程也将随之水涨船高。
而更多官员,尤其是那些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恪守“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伦理的士大夫,如卢粲、王及善等人,面色则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与苍白。他们袖中的手微微颤抖,内心翻涌着惊涛骇浪。这……这简直是颠倒乾坤,淆乱纲常!皇后竟能与皇帝并尊于“天”?史无前例,闻所未闻!然而,看着御座上那虽然病弱却已点头认可的皇帝,看着旁边那位凤威日盛、目光平静却带着无形压力的新晋“天后”,所有质疑与反对的声音,都被一股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压力堵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李治微微侧头,看了一眼身旁的武媚。她的侧脸在冠冕珠旒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而遥远。他心中掠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有依赖,有无奈,或许还有一丝身为帝王、却不得不与人分享至高名器的微妙苦涩。但他终究什么也没说,只是将目光重新投向下方沉默的百官,虚弱地抬了抬手,示意诏命已下,毋庸再议。
武媚——天后武媚,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敬畏的、震惊的、复杂的、甚至是隐藏着不满的。她缓缓挺直脊背,唇角勾起一丝极淡、却足以让所有人看清的弧度。那并非喜悦,而是一种达成目标的、冷静的确认。
尊号已立,天命已受。自此刻起,她与这李唐江山的关系,已进入一个全新的、由她亲手参与定义的时代。天皇与天后,并立于这洛阳宫阙之巅,俯瞰着他们的帝国,也预示着未来更加莫测的权力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