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离京城千里之外的赵家。
西屋里,小鲤依偎在玉娘身边,小手使劲晃着她的手臂,追问:“娘,爹怎么这么久都没回来呀?我都好久好久没见到他了!我想爹了!”
赵惊弦离家已有两月,对小鲤而言,这时间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记忆中他从未离开过这么久。
旁边更小的团团也咿咿呀呀地学舌,挥舞着小拳头:“爹!回来!爹回来!”
玉娘温柔地搂紧两个小人儿,轻轻抚摸着他们的头发,柔声安慰:“乖,你们爹爹是去京城考大官了呀。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时间会久一些。最多再等几个月,爹爹就回来了。”
小鲤仰起小脸,大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爹会当大官吗?”
虽然懵懂不知大官具体做什么,但她也知道那是很厉害、很了不起的人物。
“会的。” 玉娘毫不犹豫地点头。
自幼,周围邻里亲朋无不夸赞赵惊弦天资聪颖,是读书的好苗子。
如今她盼着他高中,盼着他衣锦还乡,盼着一家人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三月十七这日午后,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赵家的宁静。
一个满面红光的陌生人站在门外,高声喊:“赵惊弦高中贡士,荣登杏榜!”
这并非虞兴安和赵惊弦派人报的喜。
他们原想等殿试之后,名次定下再将信传回陵州。
原来,京城杏榜张挂后,陵州同乡会馆得知横渠书院两位学子上榜。
同乡高中,他们亦是欣喜若狂,与有荣焉!
为将这喜讯尽早传回家乡,馆中人立刻花重金,遣人快马加鞭,竟不到十日便将大红喜报送抵了陵州。
横渠书院的山长与夫子们闻此佳音,无不抚掌大笑,喜上眉梢!书院一举出了两位贡士,这是何等的荣耀!
山长当即派人分赴虞府与赵家,将这捷报送到赵惊弦和虞兴安的家人耳中!
正坐在院子里择菜的赵母,闻声快步奔到门口,待听得真切,猛地一拍大腿,老泪纵横,对着北方连连作揖:“祖宗保佑!祖宗显灵啊!我儿出息了!我儿出息了!”
玉娘亦是满心欢喜,不忘礼数,忙拿出银子递给那报喜的汉子:“多谢大哥奔波报信!一点心意,请大哥喝碗茶!”
汉子接了银子,又说了许多吉祥话,才满面春风地告辞离去。
报喜人刚走,赵母哪里还坐得住。
她拢了拢头发,迫不及待地出了家门。
熟门熟路,挨家挨户地串起门来。
人还未到门口,那带着颤音、却异常洪亮的报喜声就先传了进去:“老姐姐、大妹子!大喜事啊!我家二郎高中啦!是进士老爷了!进士老爷啊!”
她腰杆挺得笔直,精神气十足,看起来一下子就年轻了十岁。
巷子里的左邻右舍闻声纷纷探出头来,或是直接迎到门口。这消息如同平地一声惊雷,瞬间炸开了锅!
她们无不羡慕地围着赵母,七嘴八舌地恭维着。
吕大娘惊呼:“哎哟!真的假的?进士老爷?!”
哄着小孩的年轻媳妇,也顾不上正在哭闹的小孩,惊叹:“天爷!这可是文曲星下凡到咱们巷子了!”
在自家门口拿竹条编篮子的大爷,见一堆人围着,放下编了一半的篮子就走过去凑热闹。
知道是巷子里住着的赵举人成了进士老爷,他也跟着道喜:“赵家大妹子,恭喜恭喜啊!您可真是熬出头了!”
孙大娘走到赵母身边,也笑得合不拢嘴:“我就说你家儿子看着就不一般,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如今更是不得了,成了进士了!一看就是当大官的料!”
邻居们个个笑得合不拢嘴,脸上是艳羡。
那年轻俊朗的赵举人如今竟真的要成官老爷了!
有人已经喊赵母赵老夫人了。
“了不得啊!以后您就是官家的老夫人了,享不尽的清福喽!”
不少人也跟着喊。
赵母听着这一声声“老夫人”,心头那股热乎劲儿直冲脑门。
她努力想压下嘴角,可那笑容怎么也收不住,只得微微扬起下巴,故作谦虚地摆摆手:“哎哟,可不敢当什么老夫人!都是祖宗保佑,孩子自己争气!”
小鲤方才也听到了报喜人口中的“赵惊弦赵公子高中”,她懵懂地看着玉娘:“娘,爹是不是考上大官了?”
她是知道爹爹名字的。
玉娘眼中盛满笑意,用力点头:“对,你爹考上了!”
小鲤立刻欢呼雀跃,使劲拍起小手。
很快,赵惊弦高中的消息如风般传遍了附近几条巷子。一波又一波的人涌到赵家贺喜,不少人还送来了鸡蛋、肉之类的东西。
玉娘推让着让她们拿回去,来送东西的人却执意留下,说:“一定要收下!让我们也沾沾这文曲星的喜气!”
在豆腐铺的宋俞没多久也得知了喜讯。
傍晚,她比往常更早地关了店门,和王家老大到街上提了一扇猪肉,又买了几包点心,往赵家贺喜去了。
玉娘刚准备好饭食,一家人正要动筷,就见到笑容满面的宋俞和王家老大来了。
宋俞和赵母打过招呼,便高声贺喜:“玉娘,恭喜恭喜!你的好日子要来了!以后你可就是官太太了!”
王家老大也跟着道了一声“恭喜”。
玉娘笑笑,谦虚道:“什么官太太的,还没影呢。”
小鲤也热情地问候了宋俞。
玉娘招呼他们:“来得巧,正准备吃饭呢,煮得多了些,留下一起吃吧!”
得知赵惊弦高中的喜讯后,赵母特意吩咐玉娘多备了饭食,因为饭前她要在堂屋上供,将这好消息告知已故的赵父和赵霁川。
这不,刚祭拜完毕。
宋俞哈哈大笑:“不了不了,家里做了我们的饭。总之先恭贺你了!”
说着,她把手中的肉挂到赵家院子挂着腊肉的地方,“这是我刚去割的肉,算是一点心意了。”
玉娘忙道:“阿俞,太破费了!快拿回去给孩子吃。”
赵母也帮腔:“是啊!拿回去给孩子补补。”
宋俞摆摆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家里老人少不了孩子吃的,你们就收下吧,买都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