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奏对背后自有考量。都尉军统领李由虽与身为文官的父亲政见不合,但李斯仍欲为儿子争取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军功至上的大秦,都尉军统领虽位高权重,却因缺乏自主调兵之权而被视为贵族子弟的镀金之职。真正的将领无不渴望沙场建功,在这军功论英雄的时代,没有战功的武将终难服众。
大秦朝堂之上,文臣以治国之能论高下,武将则以军功定尊卑。
放眼四方守将,无不是战功卓着之辈。李由若不得机遇建立军功,日后晋升恐将遥遥无期。李信如今已贵为一方副帅,地位远超其子,更有资格位列庙堂之中。李斯暗自思量,这大秦军中将领欲登庙堂实非易事。殿中诸位将领个个战功彪炳,不似文臣可凭才学与辩才平步青云。武将想要跻身朝堂,唯有靠实打实的军功,在这泾渭分明的二十等爵制下一步步攀爬。
\"以都尉军为巡护之师,此议甚善。\"宗正嬴傒进言道,\"十万精锐甲士,军容严整,乃彰显大秦国威之上选。方才廷尉所言不虚,都尉军无论建制、装备皆为陛下亲卫之典范,其兵器更堪称秦军翘楚。\"
\"宗正此言未免过誉。\"尉缭笑道,\"都尉军虽装备精良,却非最上乘。\"
\"太尉此言诧异,陛下亲卫竟非最佳装备?\"
\"非是戏言。\"尉缭正色道,\"军械司卫戍军团方得最先试用新式兵器,此乃军械司嫡系,自然精益求精。\"
\"军械司所造兵器确有独到之处,太尉此言倒也无从辩驳。\"
\"陛下巡幸,大军护卫仪仗已备,然尚缺大将随行护驾。\"
\"朕已命蒙毅随行。\"
\"蒙毅虽为蒙氏之后,终是文臣之身...\"
\"太尉可是心存疑虑?蒙恬,令弟本领如何?\"
\"不逊于臣。\"
\"竟如此自信?\"
\"太尉明鉴,如今名将皆在外征战,实无大将可调。不若从蓝田大营调杨将军?\"
\"杨端和与内史腾朕另有用处,不可轻动。二人坐镇蓝田,方可保关中无虞。\"始皇帝断言道。
\"如此便无合适人选。太尉,要不请两位老将军出山?\"
\"此议荒唐!两位元老年事已高,乃国之柱石,岂可劳顿?令尊若闻此言,怕是要家法伺候!\"尉缭扶额叹息。
\"末将不过戏言。如今我大秦能征善战之将确实尽数在外。\"
\"既然如此,便选年轻将领随行吧。\"始皇帝决断道。
\"陛下若用新锐之将,臣有一人选,定可保陛下周全无虞!\"
“除了这位将领,朝中还有谁能得太尉如此赏识?”
“中尉军新任副统领,章邯!”
“章邯?”
始皇帝沉吟道。
“正是。此人虽已不算年轻,在军中尚未崭露头角,但臣以为这只是缺少机遇。
千里马难遇伯乐,而章邯确是难得的将才,其才能不逊于李信将军。若陛下予以重用,定能成为大秦又一员虎将。”
“若真如卿所言,我大秦自然是良将越多越好。”
章邯这个名字始皇帝并不陌生,当初正是蒙恬推荐,才从默默无闻的低级将领直接被提拔为中尉军副统领。
能被蒙恬赏识必有其过人之处,但如今连主管军政的太尉也对其推崇备至,甚至首荐之人便是他,这倒让始皇帝心生好奇:此人究竟有何等才能,竟能同时赢得两位重臣的青睐?
尉缭话音方落,朝臣们面面相觑。李斯为儿子铺路尚可理解,但尉缭突然举荐他人,还抢在李斯之前,实属意外。
此刻不少大臣暗暗期待这两位因此事产生嫌隙。毕竟尉缭是李斯举荐的,两人在军政要务上往往意见一致,堪称陛下的左膀右臂。
尉缭代表军方,李斯代表法家,作为陛下的开路先锋,他们联手压制朝堂多年。即便因此得罪诸多势力,也无人在朝堂上能与他们抗衡。
只是近来大朝会上,尉缭鲜少表态,也不再支持李斯,这种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章邯这个名字,最初是蒙恬将军举荐的。如今连太尉也如此看重,朕倒要亲眼看看这位新任中尉军副统领有何过人之处。\"
\"来人!\"
\"臣在。\"
\"传中尉军副统领章邯与都尉军统领李由,即刻到章台宫外候旨!\"
\"遵命!\"
一名内侍匆匆领命而去。
\"对了,一月前朕颁布的求贤令,成效如何?\"
始皇帝转而问道。
\"回陛下,各地官府虽已张贴告示,但要让天下士子得知尚需时日。近日虽有士子入咸阳,却未见持求贤令而来者。\"
\"竟会如此?\"
\"恐怕这些士子心中仍念着已覆灭的六国,或有人在暗中阻挠。\"
\"大秦御书院的筹备进展?\"
伏生出列奏道:\"陛下,御书院选址已定,请下诏征调工匠民夫即刻动工。\"
“理所当然,此事交由丞相与院长定夺。选址建院易,培育学子难。朕听闻天下学子多轻视大秦御书院,不认其文脉正统,可有此事?”
群臣面面相觑。
“哼,看来确有其事。这求贤令想必亦受牵连?好一群自命不凡的才俊!既不入御书院,想必都投奔了稷下学宫?据朕所知,学宫每年结业者不下百人,可朝中有几人出自其中?这些学子去向何方?”
“不为大秦效力,所学何用?莫非投靠六国余孽?此非与朕为敌?李斯,你出自稷下学宫,且道来!”
“陛下,学宫士子结业后本应游历列国施展抱负。如今天下一统,却无人入咸阳效力,臣亦感费解。”李斯躬身应答。
“荒唐!稷下学宫本属私学,已违秦律。如今所育人才不效命朝廷,岂有此理!”
“陛下容禀,民间素来推崇学宫。墨家机关术冠绝天下,稷下学子博闻强识,天下士子竞相投奔,实属常情。”
“常情?六国并存时,学宫周旋诸侯间,学子遍布列国朝堂,朕不计较。可如今六国尽灭,竟无一人效秦,这也叫常情?”
“朕早言明,教育乃大秦万年基业。今御书院初立,稷下学宫横亘在前。若其能为大秦输送人才,朕尚可容忍。但眼下这般局面,莫非暗通余孽,公然为敌国培植党羽?”
“若真如此,稷下学宫便无存续必要。阻我大业者,朕必焚之为烬!”
此言既出,满朝儒生名士尽皆失色。稷下学宫能超然于世,全凭育人之功。其门生曾居六国要职,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当今天下一统,陛下欲行集权,岂容学宫游离于外?今学子不事秦廷,必损帝国育才大计。故无人怀疑圣上决心——若认定学宫有碍,真会付诸烈焰。
这般雷霆手段必将酿成大祸。天下读书人视学宫为文脉圣地,若毁于烈火,后患无穷。
\"陛下,请三思啊!稷下学宫乃我大秦文教根基,若强行焚毁只怕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倘若士人因此离心离德,朝廷恐将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
\"请陛下明鉴,稷下学宫历经百年风雨,若贸然毁之,不仅有损大秦声望,更会动摇陛下威仪啊。\"
\"荒唐!谁许它自封大秦文脉?离了这破学宫,我大秦就治不了天下?朝堂就没人才了?\"
\"文人雅士总爱空谈清高,实则大多徒有虚名。天下熙攘,不过为名为利。朕既能赐名,又可予利,何愁贤才不归?\"
\"所谓风骨,总要先填饱肚子。寒窗学子谁不盼着施展抱负?若连生计都难维持,还装什么清高?\"
\"不能为朕所用的,留之何益?如今这学宫竟敢阻挠朝政,将来更要妨碍御书院发展。不如趁早除去!\"
\"既然它担不起文脉重任,朕便另立新脉。以举国之力扶持御书院,还怕撑不起这面大旗?\"
\"后人口碑朕不在乎,但眼下这天下,朕说了算!违逆圣意者,休想好过。\"
\"伏生,传令各家速选典籍。若有自命清高者,告诉他们:典籍可传世,性命却难保。\"
\"助朕兴办御书院者,自当流芳千古。若敢违抗,休怪朕 夺书!两年之内,御书院必要初具规模。\"
\"伏生!儒家最善'以德服人'。既然能说服齐国那些腐儒,想必自有妙法。若'德'行不通,朕不介意亲自教教他们大秦的铁律!\"
陈驰暗自苦笑。所谓以德服人,前提是让人无力反抗。如今齐国如同板上鱼肉,可不就只能任人宰割?
\"臣遵旨,必将竭尽所能振兴大秦御书院文脉。\"伏生恭敬回应。
嬴政冷哼一声:\"朕给他们一月期限,竟敢敷衍搪塞,莫非以为朕可欺?\"
伏生继续进言:\"陛下,稷下学宫历经百年积淀,若能收归朝廷,既可彰显大秦文治,又能广纳天下贤士,实乃不可多得的机会。\"
\"伏大夫所言极是!\"陈驰立即附和:\"若能掌控稷下学宫,天下半数士子都将归附大秦。\"
\"陈卿有何良策?\"始皇帝饶有兴趣地询问。
陈驰胸有成竹道:\"按律法,民间私学本应取缔。如今正好借机收编稷下学宫为官学,许以与御书院同等地位。若他们不识抬举,便以违抗律法之名强行处置。如此既占大义,又得实惠。\"
他突然压低声音:\"况且这些士子惯于议论朝政,若能善加引导,既可监督百官,又能选拔人才。但必须将其迁至咸阳严加管控——若愿配合自然最好,若敢反抗...\"陈驰眼中寒光一闪,\"驻扎临淄的秦军可不是摆设。\"
这番言论令群臣侧目,几位儒者更是面色骤变,暗自嘀咕这哪里像是儒门子弟的做派?
端坐龙椅的嬴政微微颔首,心中暗赞:果然还是读书人最懂得如何对付读书人。陈驰这番谋划,已将稷下学宫逼入绝境,无论选择顺从还是抵抗,结局都已注定。
大秦终将吞并稷下学宫,只是方式有所差异。若以温和手段,或许会将整个学宫迁往咸阳,使之与御书院并立,共同撑起帝国的文脉传承。这无疑是最理想的结果,既能提升大秦的教育水准,又能为天下文士指明方向。毕竟,这座百年学府培养出无数俊杰,如今朝堂上就有不少出身稷下的大臣。
譬如李斯,当年入秦时也是打着稷下学宫的旗号。这正是学宫的可贵之处——声名远播,被天下士子视为求学圣地,远胜于根基尚浅的御书院。大秦虽以武立国,但文脉传承仍需借才他国,昔日魏国便是个典型例子。
那魏国堪称大秦的人才摇篮,却总以各种缘由错失良才。或怠慢轻视,或排挤打压,致使这些投奔大秦的贤才最终都让魏国颜面扫地,印证了那句:\"昨日弃我如敝履,今朝令你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