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最后一股残部被肃清的捷报传到京城时,康熙正与胤禛、英台在御花园商议大典后续事宜,听闻消息后当即起身,手中的奏折险些落地:“好!好!藏地终定,我大清边疆再无大患!”随即下旨,召胤禵、胤?夫妇、乌思道及鳌无情等56名立功将领即刻回京,论功行赏。
西北军营中,胤禵接到旨意时,正与乌思道、鳌无情查看藏地新政推行情况——藏地贵族已正式接受朝廷册封,各地学堂与驿站陆续动工,百姓们脸上满是安稳的笑意。“终于可以回京复命了!”胤禵望着东方,语气中满是期待,“定要让皇阿玛与四哥看看,我们不仅平定了藏地,更守住了百姓的好日子。”
三日后,一行人分两路启程:胤禵与胤?夫妇率部分将领走陆路,沿途查看蒙古部落与藏地边境的安防;乌思道则带着鳌无情等56名将领走水路,顺江而下,顺便核查沿岸军需补给情况。途中,鳌无情始终跟在乌思道身边,请教兵法谋略,乌思道也毫无保留,将自己对“用兵先安民”的理解一一传授,让他受益匪浅。
回京当日,康熙亲自率文武百官在午门迎接。当胤禵一身戎装,手捧策妄阿拉布坦的降书走到康熙面前时,午门广场响起震天的欢呼。胤?夫妇紧随其后,十福晋还带来了藏地首领赠送的哈达,双手献给康熙:“藏地百姓托臣妇带话,愿世代归附大清,永享太平。”
康熙接过哈达,又看向身后的鳌无情等56名将领,目光扫过每一张带着战功的脸庞,声音洪亮:“你们皆是大清的功臣!胤禵统筹全局,封镇国公;胤?夫妇劝降藏地,各赏黄金百两;乌思道谋略过人,封太傅,入军机处议事;鳌无情等56名将领,皆按功绩升阶,分任各地要职!”
旨意宣读完毕,众人齐齐跪地谢恩,鳌无情抬头时,恰好看到人群中的英台,眼中满是感激——若不是英台当年的举荐,他或许至今仍是个不得志的闲散之人,更别说有机会为大清立功。英台也朝他点头微笑,眼中藏着“识人得报”的欣慰。
当晚,康熙在乾清宫设宴,宴请立功众臣。席间,弘历跑到胤禵身边,拉着他的衣袖问:“十四叔,藏地的雪山是不是比京城的塔还高?藏地的百姓是不是都会唱好听的歌?”胤禵笑着抱起他,将藏地的风土人情一一讲给他听,引得弘历眼睛发亮,连连说“以后也要去藏地,帮百姓建学堂”。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乾清宫内灯火通明,君臣同乐,歌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窗外,月光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与玉佩的微光相映,像是在为这场“边疆平定、君臣同心”的盛景祝福。藏地的安稳、西北的稳固、台湾的兴盛,终于让大清迎来了真正的四海升平。
虫洞的光芒渐渐变得柔和而璀璨,像是将这段跨越台湾、西北、藏地的守护故事,永远封存在时光里——从英台举荐贤才,到胤禵领兵出征,从乌思道谋划奇策,到鳌无情奋勇破敌,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百姓安乐、江山一统”的初心,最终汇聚成康乾盛世的序幕。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众臣归京受赏”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午门迎接与乾清宫宴饮的场景,并陈列了策妄的降书与藏地哈达的复刻品。游客们看到君臣同乐、四海升平的画面,纷纷感叹:“真正的盛世,从来不是帝王一人的功劳,而是无数贤臣良将、普通百姓共同铸就的。从举荐贤才到平定边疆,每一步都藏着‘以民为本’的初心,这才是大清兴盛的根本。”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午门欢呼的画面,与降书、哈达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江山的长久,靠的是代代相传的守护;民族的融合,靠的是彼此尊重的包容;而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只为一个目标——让百姓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