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台遇刺、王朝重伤的消息,像一阵风般传遍了西南、漠北、西域的所有民族聚居地。没人组织,也无需号召,各族百姓自发用自己的方式,为英台祈福,为王朝请愿,一场跨越地域与族群的“同心护安”行动,悄然席卷了大清边境。
西域的哈萨克族牧民,连夜宰杀牛羊,赶着驼队将新鲜的肉与奶送往夜市临时医帐,领头的老牧民握着英台的手,枯瘦的掌心满是力量:“福晋是我们的恩人,谁想伤您,就是和我们哈萨克族作对!”他们还自发组成了“驼队巡逻兵”,牵着骆驼在夜市周边日夜值守,驼铃的声响成了夜间最安心的信号。
漠北草原上,荣宪公主带着巴林部、科尔沁部的贵族,捧着用宝石镶嵌的“平安符”赶来。牧民们则骑着马,举着写有“护我福晋”的毡旗,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夜市——他们中有曾受英台接济的贫苦牧民,有靠夜市赚了钱的商户,甚至有之前对新政存疑的老土司。“我们草原人记恩,福晋给了我们热闹的日子,我们就护她周全!”一位老土司举起马鞭,声音响彻草原。
西南的苗族、侗族百姓,更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心意。苗族绣娘连夜赶制了百幅“平安锁”刺绣,每一幅都绣着各族图腾;侗族歌师带着村民,在夜市外唱起了新编的《护福歌》,歌声悠扬却充满力量,引得路过的汉族、彝族百姓也跟着哼唱,不同语言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守护曲。
而在英台遇刺的西域夜市,变化更是触目惊心。之前因族群差异偶有摩擦的商户,如今主动搭起“同心摊”——汉族商贩教少数民族商户做中原点心,少数民族商户则教汉族商贩辨识当地药材;夜市的杂役们,不分族群地组队巡逻,巴图和一位汉族少年成了最好的搭档,一个熟悉地形,一个力气大,配合得格外默契。
连被抓住的造反派残余,也在这股团结的力量面前彻底溃败。当他们被押着经过夜市时,各族百姓围着他们,没有愤怒的打骂,只有失望的眼神和一声声质问:“福晋让我们有饭吃、有活干,你们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有个年轻的叛党,看着曾和自己一起长大的苗族姑娘,如今正举着“平安符”守护夜市,终于崩溃大哭,主动供出了所有隐藏的同伙。
王朝的医帐外,更是挤满了探望的百姓。藏族的活佛亲自来为他诵经祈福,送来珍贵的藏药;汉族的郎中带着祖传的伤药,蹲在帐外耐心讲解用法;连之前最害羞的阿古拉,也每天端着熬好的汤药来,轻声问:“王将军,您什么时候能好起来,再陪我们玩啊?”
这一切,让赶来探望的康熙也为之震撼。他站在夜市中,看着各族百姓并肩巡逻、携手经营,看着不同语言的人笑着分享食物,眼眶微微发热:“朕原以为,民族团结需百年之功,却没想到,英台用一个夜市、一颗仁心,就做到了。”
英台站在康熙身边,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暖流。她忽然明白,遇刺的惊险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危机,让各族百姓看清了彼此的心意——大家想要的,从来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安稳的日子和真诚的相待。“父皇,不是我做到了,是百姓们自己选择了团结。”英台轻声说,“他们知道,只有心在一起,日子才能越来越好。”
几日后,王朝终于脱离了危险。当他拄着拐杖走出医帐时,看到的是各族百姓自发组成的欢迎队伍——哈萨克族牧民为他献上哈达,漠北牧民为他牵来最好的马,西南百姓为他送上平安锁。王朝单膝跪地,对着百姓们深深一拜,声音哽咽:“末将何德何能,得大家如此相待!”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这场因遇刺引发的民族大团结,却成了大清历史上最温暖的一页。英台与胤禛的故事,也因此多了一笔“危中见心、乱中见合”的壮阔篇章——它证明了,真正的盛世,从来不是靠武力威慑,而是靠人心凝聚;真正的民族团结,也从来不是靠政策强制,而是靠彼此的信任与守护。这份凝聚与守护,终将伴着大清的山河,永远流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