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的手指还在敲桌面,节奏和刚才收到的脉冲信号一样。他正想着下一轮该怎么发,要不要加点变化,让对面知道他们不是机器在运转。
就在这时,娜娜的声音响了起来。
“营养供给系统预警:当前作物周期产出仅为需求量的六十三。”
声音不大,但像一盆冷水从头顶浇下。
陈浩的手停住了。他转头看向主控台另一侧的农业模块界面。屏幕上一条平缓的绿线横着走,几乎没起伏,下面标着红色小字:“预计收获延迟四天”。
“这数据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他问。
苏珊已经滑动调出种植日志。她快速翻了几页,“上个周期就开始了,只是没触发警报。土壤活性下降百分之十九,光照吸收率也低了。”
卡尔从设备柜前直起身,手里还拿着测温枪。“难怪最近吃的菜越来越软,原来不是我牙口变差了。”
陈浩盯着那条绿线看了几秒,忽然笑了下。“我们能把信号打到八公里外,还能收到回应,结果种个菜都种不明白?”
没人接话。
屋里的气氛变了。刚才还在讨论要不要再发一次握手序列,现在却像是被人提醒——你们还得吃饭。
“通信是面子,吃饭是里子。”陈浩站起来,走到农业区监控屏前,“我们现在能跟外面打招呼了,可要是自己先饿趴下了,谁来听回信?”
娜娜的光学镜头微微转动,投出一组新数据。“根据现有生长模型推算,若不提升单位产出效率,六个月内将启动二级配给制。届时每日热量摄入减少三成,影响体能恢复与工作持续性。”
“也就是说,再过半年,咱们就得勒紧裤腰带干活?”卡尔皱眉。
“准确来说,是现在就已经在往那个方向滑。”苏珊补充,“我不是没注意过菜长得慢,我以为是季节问题,或者种子批次不好。”
“不是种子的问题。”娜娜说,“是整个耕作流程效率低下。现有工具基于地球标准设计,未适配本星球重力、土壤密度及主要作物根系结构。耕深不足,松土不均,导致养分利用率偏低。”
陈浩摸了摸下巴。“所以你是说,咱们用的还是老一套,等于拿拖拉机在火星上犁地?”
“可以这么理解。”娜娜点头。
“那就别等了。”陈浩拍了下控制台,“能源搞定了,通信也通了,接下来轮到吃饭大事。不能再靠省着吃了,我们要造新农具,让土地自己拼命。”
苏珊抬头看着他。“可我们现在的人手都在优化通信链路上,要是分出来做农业项目,进度肯定受影响。”
“影响就影响。”陈浩直接说,“没有饭吃,再强的信号也没人能按按钮。”
卡尔挠了挠后脑勺。“问题是,咱们真能造出东西来吗?图纸画得再好,材料不够也是白搭。”
“我不指望一步到位。”陈浩说,“先设计,看看需要什么,再一步步来。大不了边试边改,反正咱们也不是第一次从零开始。”
娜娜的机械臂轻移,连接进资料库端口。“我已接入地球及殖民地农业机械全谱系数据库,涵盖三千七百二十六种耕作与收割设备型号。可根据本地环境参数进行适应性重构,建议立即启动农具设计项目。”
“你早想好了?”陈浩挑眉。
“我在上一轮数据分析时已识别出农业生产瓶颈。”她说,“只是此前未被列为优先事项。”
苏珊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记录板。“如果真要干,我这边可以暂停通信协议升级的日志整理,先把种植数据归类出来,方便你们参考。”
“我也行。”卡尔把测温枪放回工具架,“虽然不懂种地,但组装调试我还是熟的。只要别让我画图就行。”
“那就定了。”陈浩环视一圈,“从今天起,农具研发列为重点任务,A级优先。娜娜牵头设计,苏珊负责提供作物与土壤数据支持,卡尔配合后续原型测试准备。我……负责催进度。”
“你还挺会分工。”苏珊笑了一声。
“领导的艺术就是,自己不动手,别人还得觉得有他在才安心。”陈浩咧嘴。
屋里的气氛松了些。刚才那种被现实泼冷水的感觉还在,但至少有了方向。
娜娜已经开始筛选机型。“初步考虑采用复合杠杆驱动式耕作单元,搭配低损切割收割机构。前者可适应高黏度土壤,后者减少根茎类作物采收损伤。”
“听着挺专业。”卡尔说,“能不能说得通俗点?”
“就是犁地的时候省力,收菜的时候少烂根。”陈浩翻译。
“这个我能听懂。”卡尔点头。
“另外建议增加模块化接口。”娜娜继续说,“便于后期扩展喷灌、施肥等功能组件,实现多用途集成。”
苏珊记下要点。“我回头把三种主栽作物的根系分布图、成熟周期和土壤偏好整理出来,你那边好做匹配。”
“还有光照数据。”陈浩提醒,“咱们这地方白天长黑夜短,植物生长节律肯定和地球上不一样。”
“已纳入变量范围。”娜娜回应。
陈浩靠在椅背上,看着天花板。“以前总觉得高科技才是出路,结果现在最急的居然是怎么把地种好。”
“生存从来都不是高科技问题。”苏珊说,“而是基础循环能不能转起来。”
“说得对。”他坐直身子,“咱们脑袋上的天线越架越高,脚下的地却快养不活人了。再这么下去,信号传得再远,也只能告诉别人——这儿有一群饿死的聪明人。”
屋里安静了一瞬,然后爆发出笑声。
“所以这次的目标是什么?”卡尔问,“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吃饱?”
“没错。”陈浩站起身,“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每一粒种子都不白种,让每一分力气都有回报。以后谁再说种地没技术含量,你就带他去田里干一天。”
娜娜的光学镜头闪了闪。“我已开始生成初步设计方案,预计两小时内输出第一版结构框架。”
“别急着出图。”陈浩摆手,“先把条件摸清,别一上来就想造航天器。咱们这次,要把锄头做出航天器的水准。”
“理解。”她说,“将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兼顾可制造性与维护便利性。”
会议结束,没人离开。
苏珊打开数据终端,开始整理种植档案。卡尔检查工坊可用工具清单,看哪些能拿来改造。娜娜保持连接状态,后台运行着参数比对程序。
陈浩站在农业监控屏前,看着那条依旧平缓的绿线。
他伸手点了点屏幕上的“预计收获日”,数字跳了出来:**47天后**。
比原计划晚了将近一周。
“四十七天……”他低声说,“够我们折腾出点名堂来了。”
他转身走向资料区,拉开抽屉,取出一块空白书写板。
“娜娜,待会儿出方案的时候,直接投这里。”
“明白。”
他把书写板挂在墙上,旁边是之前通信实验的时间表和参数记录。
现在,这块板要换内容了。
“标题写什么?”苏珊问。
“就写——”他拿起笔,在板子上划下几个字,“**第一代本地化农具设计筹备**”。
笔尖划过板面,发出沙沙声。
娜娜的数据流开始加载,屏幕上跳出第一个分类窗口:**适用地形分析**。
陈浩盯着那行字,忽然开口。
“你们说,要是我们造出来的犁能自动避石、会调深浅,还能边走边施肥……未来会不会有人把它当文物挖出来,说这是古代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