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馨表象下的暗流
2025年1月28日,农历除夕,广东惠州的冷家一如往年般热闹。冷夏(化名)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父母位于惠州的住处,准备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一个湖南籍家庭,已经在惠州定居多年。冷夏回忆,去父母家之前,他还特意去了同在惠州的哥哥冷某敏家,但冷某敏躲着没有见他。兄弟二人各自到了父母家,冷某敏给两个孩子包了红包,一家人还算热闹地吃了年夜饭。
这原本应是一个普通的团圆夜,谁也没想到,几个小时后,这个家庭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冷夏7个月大的小女儿留在了爷爷奶奶住处,冷某敏也决定留宿。饭后,冷夏和妻子带着大儿子离开了父母家,留下小女儿由奶奶照顾。此时的冷夏并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他不知道的是,一场可怕的悲剧正在酝酿。
冷某敏今年45岁,一直未婚未育,独自生活多年。他曾从事快递行业,后辗转多地打工,案发前刚刚失业。冷夏回忆,哥哥平时性格内向,很少与家人交流,虽然他们是亲兄弟,但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关系并不十分亲密。冷某敏给两个孩子包红包时,冷夏还推辞了一下,想着哥哥没有工作,想替他省点钱。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冷某敏的内心早已暗流涌动。据检方起诉书显示,冷某敏因工作、生活长期受挫,早已萌生自杀念头。他曾带儿子就医,诊断为抑郁症并服药治疗,但未彻底治愈。
二、凌晨凶案:恶魔的降临
1月29日0时刚过,冷夏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是焦急的求助声:\"快过来,你哥哥正在对你女儿行凶。\"冷夏瞬间感到一阵寒意,他立刻和妻子驱车赶回父母家。
当冷夏赶回父母住处时,发现家门已被冷某敏从里面反锁。警察正在紧急破门。大门被强行打开后,他想要冲进去寻找女儿,却被现场民警拦住要求配合做笔录。\"当时,心中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冷夏回忆道。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得知7个月的女儿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根据检方的起诉书揭露,案发当晚,冷某敏产生了杀害7个月的侄女,并挟持人质从而被警察击毙的想法,遂从随身携带的小包拿出水果刀放在上衣胸口的口袋,伺机作案。
凌晨0时许,当屋内只剩冷某敏父母和侄女时,冷某敏趁母亲在厨房煮宵夜之际,进入侄女睡觉的房间,用被子捂压其口鼻。因孩子挣扎哭闹被母亲贺某兰发现,母亲上前拉开他时,被冷某敏拿出水果刀划伤双手,并将其推出房外反锁房门。
贺某兰疾病证明书显示,其双手示指肌腱开放性断离伤,左示指神经开放性断离伤;左拇示指、右示中指割裂伤。这意味着她的手部受到了严重伤害,可能会影响日后的正常生活。
冷某敏推开母亲后,再次使用被子捂压侄女的口鼻,用水果刀多次刺扎和割伤她。法医报告显示,女婴颈部遭锐器连刺十余刀,因颈部大血管破裂失血过多身亡。
与此同时,贺某兰下楼寻找保安帮忙报警,冷某敏走出房间后,又持刀将父亲冷某建挟持在阳台。警方抵达后,冷某敏多次要求警察开枪击毙自己。
凌晨3时许,特警朝冷某敏头顶上方打了一枪,他听到枪声后倒地,被民警控制。120医护人员现场确认女婴已无生命体征。
三、迷雾重重:探寻作案动机
案发后,冷夏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迫切想知道,哥哥为什么会对一个7个月大的婴儿下此毒手。在他的记忆中,兄弟关系尚可,哥哥甚至经常照顾自己。更令人不解的是,案发当天冷某敏表现得与平日无异,吃年夜饭时还给小侄女包了压岁钱。
为了找到答案,冷夏先后两次申请对冷某敏进行精神鉴定。第一次鉴定显示冷某敏\"重度抑郁发作,但无精神病症状\"。第二次鉴定结果则降级为\"恶劣心境\"。尽管两次鉴定都表明冷某敏处于疾病发病期,但均能认定其\"辨认和控制能力处于完整状态\",也就是说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冷某敏并非是因精神失常而失控杀死侄女,而是明知故犯,故意伤害无辜的侄女。
然而,悲剧的发生其实早有预兆。冷某敏是1980年生人,曾辗转于北京、海南等地打工,甚至在2013年还骗走弟弟6万元炒股并亏光。2024年10月,在他辞去工作后,彻底颓废,常常埋怨父母\"害了他\"。
案发前两天,冷某敏曾把冷夏叫到走廊,还给他递烟,想让他把孩子接走。\"我现在感觉他那个时候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才让我把孩子接走。\"冷夏回忆道,但他当时没有理会,错过了关键暗示。
冷夏表示,哥哥在庭上说自己在2015年前后得过抑郁症,但调查中没有找到相关就医记录。冷夏对此表示知情,知道他当时看病吃药,之后双方接触不多,不确定哥哥是否康复或再复发。在冷夏的回忆中,哥哥那个时候放弃了高薪工作,收入变得不稳定,后来炒股亏钱,可能受这些因素影响导致心情抑郁。
此外,冷夏认为家庭关系也影响了哥哥的情绪和性格,进而导致悲剧发生,但冷夏也解释这是其个人看法。
四、家庭裂痕:一个破碎的家庭
随着调查的深入,冷家的家庭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冷夏透露,父母年轻时经常吵架,父亲曾当众贬低哥哥的学习成绩,导致兄弟俩从小疏远。冷夏自己长大后尽量远离家庭,甚至自学心理学书籍才没被家庭环境拖垮。
原来,冷父奉行打压式教育,即便孩子表现优秀,也会在亲友面前严厉批评,这让冷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冷某敏从小成绩优异,但家里让他读了中专,后来在快递站工作多年,攒下5万元存款。
冷夏表示,父母吵架不断,他和姐姐关系也不好,现在更是彻底闹僵。面对案件开庭,想起一手带大的小孙女遭此厄运,冷母贺女士很痛心。而另一边,她也不希望儿子被判死刑,\"他有抑郁症,我们没给他治好\"。
在庭审现场,冷夏看到哥哥精神状态异常,说话含糊不清,心中五味杂陈,但他明确表示不会出具谅解书,坚持要求法院查明真相。而他们的母亲贺某兰则持不同看法,她表示案发时自己正在厨房,与儿子并无深仇大恨,不希望冷某敏被判死刑。
冷夏则表示,不会出具谅解书,希望法院公正审理,\"我女儿很无辜,哥哥为什么要这样做?\"
五、法庭审理:真相与争议
2025年8月6日上午9点30分,备受关注的\"男子挟持父亲杀害7个月大侄女案\"在广东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冷夏和妻子前往庭审现场旁听,两人对此感到十分悲痛,想到当天把女儿留在家里就很后悔、自责。希望法院能给无辜的女儿一个公道。
庭审中,冷某敏的表现让弟弟十分意外。冷夏描述,哥哥\"眼神呆滞,说话含糊不清\",庭审时一直盯着自己,似乎想表达愧疚。冷夏边哭边说:\"他这样做太不值得了,害了我女儿,自己也毁了人生。\"但冷夏拒绝签署谅解书,他说:\"必须让法律给他公正的判决。\"
据冷某敏讲述,那天晚上小侄女有些哭闹,他想去抱一抱,结果母亲指责他身上烟味重对他很\"嫌弃\"。被刺激后,他最终将小侄女杀害。\"庭审时,冷某敏一直在看着我。我哭的时候他也哭了。但没有直接道歉。\"冷夏说。
在接受第一现场采访时,遇害女婴母亲表示:\"我们夫妻俩从案发到现在,每天过得度日如年,连灯都不敢关,这事对我们一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庭审结束后,被害女婴父亲冷某向记者表示,\"我大哥杀害了我女儿,在庭审现场他说话让人感觉含糊不清,他的意思是当晚小孩在那边哭,他想抱孩子家人没让他抱,然后那时候他脑子一片空白。不过,他也说事情过程就是起诉书中查明的那样。\"
冷某对着镜头表示:\"我们不原谅,不谅解,这个没办法原谅,因为太恶毒了。他可以冲着大人来,但他选择了最弱小的、毫无反抗能力的婴幼儿下手。\"
六、争议与反思:抑郁症与刑事责任
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抑郁症与刑事责任的广泛讨论。法律专家分析指出,尽管冷某敏患有抑郁症,但完全刑责的认定排除了《刑法》第18条的免责条款。同时,鉴于其杀害婴儿、挟持人质、手段残忍等恶劣细节,最高可判处死刑。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主要依据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即便患有抑郁症或恶劣心境,若经鉴定在作案时,行为人对自己的杀人行为能够清楚认识到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且能够控制自己实施该行为,就会被认定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法院在定罪时会审查整个案件的证据链,包括作案动机、作案过程、现场证据等,来确定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不是单纯依赖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付建说。
此案暴露出系统性缺失:心理健康监测缺位,社区对独居高风险个体缺乏随访;家庭支持系统失效,亲属未能识别预警信号;法律威慑滞后,惨剧发生才启动追责。
冷某敏所在社区网格档案显示,独居大龄未婚群体从未被列入心理筛查重点,家庭层面亦未能识别其长期情绪低落的预警信号,折射出公众对抑郁症认知的致命盲区。司法材料表明,冷某敏因长期情绪低落萌生自杀念头,最终将抑郁转化为对最脆弱亲属——7个月大侄女的暴力发泄。
七、等待判决:一个家庭的破碎
截至目前,法院尚未对此案作出判决。这起发生在除夕夜的惨剧,不仅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更暴露出独居青年心理健康、代际沟通缺失等社会问题。冷某敏究竟是精神疾病导致犯罪,还是长期压抑的爆发?两次矛盾的鉴定结果,又能否让真相水落石出?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法庭的判决能给出答案。
案件在网上引发热议,令人意外的是,原本作为受害者的冷某却成为众矢之的。有网友直言不讳:\"父亲偏心,母亲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带孩子,孩子为什么不能自己带?为什么不带走?\"还有网友评论道:\"弟弟太自私,母亲住在大姐家,还要帮忙带孩子,这安排本身就不合理。\"
更有人分析指出,家庭关系本就复杂,父亲患病、哥哥心理异常,却还要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而老人又住在女儿家中,这种安排本就存在隐患。还有网友指出关键点:有人曾劝冷某敏不要给侄女包红包,说他既无孩子又无经济能力,这句话可能深深刺痛了他。
再加上婴儿哭闹,老人过年不得安宁,还需照顾瘫痪老人,多重压力之下,最终导致悲剧发生。更有网友指出,冷某敏曾要求弟弟当天带走女儿,说明他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担心控制不住自己做出极端行为。
冷夏告诉记者,8月6日,自己和妻子将前往庭审现场旁听,两人对此感到十分悲痛,想到当天把女儿留在家里就很后悔、自责。希望法院能给无辜的女儿一个公道。
这场悲剧让我们看到,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矛盾,如何在长期积累和压抑下,最终演变成一场无法挽回的人间惨剧。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家庭关系,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心理危机,或许能够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
无论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这个家庭的裂痕已经无法弥合,那个无辜的小生命也永远无法回到父母身边。这个故事,将成为我们每个人反思家庭、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