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敌电子信号(如指挥通信、雷达开机)的侦测定位(ELINt),主要依赖地面固定站和少数机动侦测车,缺乏空中平台的广域、快速、灵活的电子侦察能力。
“现有空中侦察体系侧重于传统的光学\/雷达成像,在信号情报获取、穿透性侦察(如合成孔径雷达SAR穿透植被\/浅层掩体)、以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生存与工作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信息维度单一,难以满足未来多元化、智能化战场的感知需求。”
1. 加速发展长航时、多功能无人侦察平台:
论证并优先发展中型、大型长航时(24小时以上)无人机(UAV)系统。
强调其应具备:超长滞空能力核、多任务载荷集成能力(可换装合成孔径雷达SAR、光电\/红外Eo\/IR、电子侦察ESm、通信中继等多种载荷)、较强的自主飞行与信息处理能力,可靠的数据链(兼容南斗),一定的战场生存能力(隐身\/抗干扰)。
提供近乎无间断的战场监控,彻底消除“真空期”;可大范围覆盖,监控战场边缘和纵深;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可大量部署;避免飞行员风险。
“建议组建专业化、规模化的战略\/战役级无人侦察部队,配属主要作战方向。
可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搭配的无人机侦察体系。
例如,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负责广域监视和战略预警,中空长航时无人机负责战役纵深和重点区域详查,战术无人机负责前沿抵近侦察。”
不否定高性能有人侦察机(如歼八R后续型号或新型专用侦察机)的价值,但强调其应与无人机形成“高低搭配、功能互补”的体系。
有人平台凭借高速、大载重优势,负责快速抵达、高危区域侦察、复杂电磁对抗和指挥控制;
无人机则负责长时间、大范围、相对安全空域的持续监控和补充侦察。
两者通过高速数据链共享情报,有人平台可作为无人机的“母舰”或“指挥节点”。
结合速度、持久力与智能化优势,形成“1+1>2”的侦察合力。
充分利用“南斗”一期已提供的pNt和短报文通信能力,并着眼未来“南斗”系统增强(导航精度提升、增加星间链路、拓展通信容量)。
为空中侦察平台(无论有人无人)加装更先进、抗干扰能力更强的“南斗”二代(预研)用户终端,实现更精准的自身定位、目标定位(直接为打击平台装订坐标)和可靠的数据回传(尤其在复杂地形或强干扰区)。
推动建立天基(侦察卫星-虽未提及但隐含)、空基(侦察机\/无人机)、地基(雷达\/监听站)信息的自动化融合处理与分发体系,消除信息孤岛。
发展专用电子侦察型无人机或有人机(如基于运-8\/运-9平台改装),配备高性能宽频信号接收、测向、定位设备。
广域快速侦测敌方雷达、通信信号,精确定位辐射源(指挥所、防空阵地、通信枢纽),评估敌方电子战斗序列(Eob),为电子压制(Ecm)和硬打击提供目标指示。
叶修在报告的最后,用加粗的字体写道:
“未来战场,制信息权即制胜权。空中侦察与信息获取能力,是战场信息节点的‘眼睛’和‘耳朵’。
本次冲突的胜利,证明了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潜力,也清晰揭示了我们在关键能力上的不足。
克服单一侦察节点滞空时间瓶颈,构建多层次、多维度、长航时、智能化的空天一体侦察监视体系,并实现与‘南斗’系统及地面信息节点的深度融合,是巩固现有成果、应对未来更高强度、更大规模冲突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这关系到能否将‘发现即摧毁’的理念,从营连战术层面,提升至战役甚至战略层面,铸就真正的信息利剑。”
报告完成,叶修长舒一口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窗外已是黄昏,营区的路灯次第亮起。装备场那边,最后一辆坦克的引擎声也熄灭了,只有零星的敲打声和官兵收工的交谈声传来。
他拿着还散发着墨香的报告,走向团长王庆瑞的办公室。
走廊里,遇到刚从机关楼出来的参谋长,对方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团长在等你这份东西,总参那边…催问过几次了。你这份报告,分量不轻啊。”
敲开团长办公室的门,王庆瑞正在接电话,神情严肃,频频点头:
“…是,首长!702团全体官兵坚决完成任务!…对,装备保养和人员休整同步进行,保证随时拉得出、打得赢!…叶修的报告?他刚写完,我马上看!…明白!一定将实战经验总结好、提炼好!”
放下电话,王庆瑞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
他示意叶修坐下,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报告,没有立刻翻看,而是看着叶修,意味深长地说:“回来了,感觉怎么样?”
叶修挺直腰板:“报告团长!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看到不足,也更清楚未来该往哪里使劲。”
王庆瑞点点头,目光落在报告的标题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是啊,打赢了一仗,不等于万事大吉。首都那边,盯着我们呢。盯着我们怎么赢的,更盯着我们赢的过程中暴露了什么,下一步该怎么走。”
他翻开报告,快速浏览着叶修重点标注的部分,特别是关于滞空时间和无人机体系的建议,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好!切中要害!” 王庆瑞猛地合上报告,眼中精光闪烁。
“你提的这些,尤其是长航时无人机和空天一体,跟我们几个老家伙私下聊的,还有总参技术部门透露的风向,不谋而合!这份报告,我会亲自把关,附上我的意见,以最快的速度,直送总参作战部和装备发展部!”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营区渐浓的夜色和远处车场上整齐列队的钢铁身影,语气深沉:
“叶修,记住,我们这一仗,不仅打回了国土,打出了军威,更重要的是,打出了一条路!一条用信息化重塑钢铁雄师的路!
你报告中写的这些,就是未来这条路要铺的基石。别怕提困难,别怕讲不足,把问题说透,把建议提实!
总参的首长们,比我们更渴望看到这样带着硝烟味的真知灼见!”
“是!团长!” 叶修肃然立正,心中涌动着强烈的使命感。
他知道,这份报告,将和他与战友们书写的胜利篇章一起,成为推动这支军队向信息化未来坚定迈进的又一块厚重基石。
窗外的营区,灯火阑珊,但在叶修眼中,那光芒正连接着星空之上的“南斗”,照亮着一条通往更强大未来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