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15日,寒冷的冬日,寒风呼啸着,卷着雪粒如子弹般狠狠地拍打在702团演习场的指挥车装甲上,发出一阵细碎而又密集的撞击声。
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叶修紧盯着屏幕,上面原本闪烁着的“团指挥节点”红色标识突然毫无征兆地熄灭了。
与此同时,耳麦里传来一阵刺耳的电子干扰噪音,仿佛要将人的耳膜撕裂。
“红军注意!指挥所遭到精确打击,立即启动‘蜂巢’预案!”
叶修毫不犹豫地发出命令,声音在指挥车内回荡。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战场态势图上的景象瞬间发生了变化。
代表各营连的蓝色光点开始剧烈闪烁,如同一群突然失去蜂巢的蜜蜂,变得慌乱而无序。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三秒钟,这些原本混乱的蓝色光点竟然像是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指引一般,自行开始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结构。
这一惊人的变化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传统的指挥链似乎在这一刻被彻底颠覆。
原本按照常规流程,在团长阵亡后,指挥链会经历一个长达15至30分钟的真空期,然后由副团长接管指挥权。
再经过10分钟重新建立通讯,最后还需要20分钟来协调友邻部队。
```
此刻战场实况
A[装甲1营] 与 b[火力协调中心] 之间通过自动接管的方式建立起了联系。
而 c[电子对抗连] 则负责构建备用网络,以确保与 d[临时数据中枢] 的通信顺畅。
同时,E[炮兵营] 也在积极行动,通过智能匹配找到了最近的指挥节点——陆航大队。
就在这时,叶修迅速调出了他提前准备好的生物战例视频。
这个视频展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场景:一群失去蜂王的蜜蜂正在经历一场惊人的变化。
在信息素重构阶段(0-2小时),工蜂们开始释放一种名为“纳氏腺信息素”的物质,以此来标记一个临时的集会点。
与此同时,侦察蜂则通过一种独特的“摇摆舞”来传递新巢穴的方位信息。
接下来是节点替代阶段(2-6小时),在这个阶段中,一些工蜂的卵巢开始发育,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会成为新的蜂王。
同时,幼虫区也在紧急改造,以建造出王台基座,为新蜂王的诞生做好准备。
功能重生(6-72 小时)
在这个时间段内,新蜂王完成了交配飞行,这对于蜂群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件。
交配飞行的成功意味着蜂群将能够延续后代,保持种群的繁荣。
与此同时,蜂群也在逐渐恢复其完整的社会结构。
每个蜜蜂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工蜂们采集花粉、酿造蜂蜜,雄蜂则负责与蜂王交配,而蜂王则统领着整个蜂群。
“我们的数据链就是信息素。”叶修说道,他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敲击着键盘。
屏幕上,蜜蜂信息素的分子式与数据链协议并排显示着,仿佛在展示着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每个作战单元都携带完整的战场态势‘信息素包’。”叶修继续解释道,“这就像蜜蜂通过信息素来传递信息一样,我们的作战单元也可以通过数据链协议来共享战场态势信息。”
正当叶修讲解的时候,作训参谋突然惊呼起来:“装甲 3 连失去联系!”
众人的目光立刻集中到屏幕上,只见代表装甲 3 连的蓝点突然熄灭,仿佛这个连队在战场上凭空消失了一般。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相邻的步兵 4 连立刻做出了反应。
他们迅速分出一股数据流,就像工蜂释放信息素一样,通过激光通信接力,将装甲 3 连重新“拉”回了网络。
为了验证这套系统的革命性,叶修特意设置了两组对照部队。
一组是采用传统通信方式的部队,另一组则是配备了这套新型数据链系统的部队。
通过对比两组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叶修希望能够证明这套系统的优越性和可靠性。
A组采用的是传统指挥方式,在模拟团长阵亡后,按照条令逐级接替指挥。
然而,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经过测试,结果显示在团长阵亡后,A组需要花费长达17分钟的时间才能恢复基本的指挥能力。
这期间,由于指挥链的中断,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各作战单元之间的协同出现了混乱。
更严重的是,炮兵在未能及时获取最新敌我识别码的情况下,误击了友军,给作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相比之下,b组采用的是蜂群模式。当指挥链中断的瞬间,各单元会自动执行“三原则”。
其中,“最近响应”原则使得各单元能够自动连接到距离最近的指挥节点,确保了指挥的连续性;
“功能代偿”原则让炮兵观测任务由无人机集群接管,避免了因指挥中断而导致的火力中断;
“记忆传承”原则则将关键指令自动备份至三个作战单元,即使某个单元出现故障,也能保证关键指令的传递。
通过这些措施,b组在指挥链中断后,仅用了6分23秒就完成了网络重构,并迅速恢复了所有火力单元的持续有效作战能力。
这一结果表明,蜂群模式在应对指挥链中断等突发情况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更有效地保障作战的顺利进行。
\"看这个!\"高副团长指着屏幕。
装甲1营的99式坦克在失去上级指令后,竟然自主组成环形防御阵型,炮口一致对外——这是系统根据《装甲兵应急手册》自动触发的预案。
深夜的机要室里,叶修在《蜂群指挥白皮书》上标注关键转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