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待所的灯光昏黄而柔和,将叶修的影子清晰地投射在墙壁上。他静静地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着一份《军报》,日期是 1996 年 7 月 30 日。
叶修的目光落在报纸的头版,那里刊登着一条简短的消息:“我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这几个字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和影响。
他的手指轻轻划过报纸上的文字,停留在“积极发展实验室模拟能力”这一段落。
这让他想起了今天在超算中心会议上看到的那份绝密文件——《核武器物理模拟计算实施方案》。
那份文件的扉页上,那个鲜红的“绝密”印章,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印在叶修的记忆中。它仿佛在燃烧,散发着炽热的光芒,让他无法忽视。
---
1996年7月,罗布泊的最后一朵蘑菇云消散后,某研究所的白墙上刷上了新标语:\"从爆轰试验走向数值模拟\"。
当时还在702团调试指挥系统的叶修并不知道,他提出的异构计算架构,正在被用于设计一种特殊的\"数字核弹\"。
直到今天,在银河-III的控制终端上,他亲眼目睹了那个三维模拟程序:
中子密度云图在屏幕上翻滚,冲击波在亿万个网格点间传递,而这一切都运行在由军用芯片构建的虚拟空间里。
叶修拧开钢笔,在笔记本上画出核爆模拟的基本原理:
1. 物理建模
将核反应过程分解为:
- 流体动力学方程(描述冲击波传播)
- 中子输运方程(链式反应过程)
- 辐射输运方程(能量释放)
2. 数值方法
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中子随机碰撞,有限元法离散化流体方程。每个时间步长需要求解千万量级的联立方程组。
3. 并行计算
把三维空间划分为数亿个网格点,分配到超算的数千个处理器同时计算。
90纳米芯片将单节点计算速度提升40%,使全年模拟压缩至三个月。
笔尖突然顿住。叶修想起前世2010年解密的一份报告:
鹰酱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红色风暴\"超算,在2006年完成首次全三维核爆模拟,而东大直到2012年才实现同等精度的数值模拟。如今这个差距,将因为银河-III的问世可能缩短数年的时间。
窗外传来急促的哨声。
叶修缓缓地拉开窗帘,阳光如同一股洪流般倾泻而入,照亮了整个房间。他的目光被窗外的景象吸引住了,只见几名军官正匆匆忙忙地朝着研究所走去。
这些军官们步伐矫健,神色凝重,他们的公文包鼓鼓囊囊的,仿佛装着重要的文件和资料。其中一个人的公文包外面,竟然露出了单位名称——“军事科学院核物理中心”。
叶修心中一动,这个单位可是国家研究核武器的重要机构之一啊!这些军官们这么匆忙地赶往研究所,难道是有什么紧急的任务或者研究项目?
就在他思考的时候,床头柜上的军用电话突然响了起来,刺耳的铃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
叶修快步走到床边,拿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俞维杰的声音,带着些许电流杂音:“立刻来b3会议室,带上你的安全令牌。”
叶修的眉头微微一皱,他意识到事情可能有些严重。他迅速从床头柜的抽屉里拿出自己的安全令牌,然后快步走出房间,朝着b3会议室走去。
当防爆门在他身后缓缓闭合时,一股熟悉的铁锈味扑面而来。叶修深吸一口气,这股味道让他想起了罗布泊试验场的沙尘,那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他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走进会议室,叶修看到长桌上铺着一张泛黄的地图,比例尺显示这是马兰基地的平面图。然而,有些区域却被黑色的墨水涂盖得严严实实,让人无法看清下面的内容。
“认识一下,这位是余敏院士的学生,周维民教授。”俞维杰指着角落里穿着中山装的老者说道。
叶修的目光落在了周维民教授身上,只见他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精神矍铄,眼神犀利。在他手边的茶杯下压着几张草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让叶修的瞳孔骤然收缩——那竟然是氢弹构型的核心方程!
\"小叶同志,你的异构计算方案救了我们的命。\"周教授的声音像砂纸摩擦,\"原来的天河二号方案...\"他突然咳嗽起来,草稿纸上溅落几滴暗红。
俞维杰递上药瓶:\"老周在新疆呆了二十年,肺里全是戈壁滩的沙子。\"
\"不妨事。\"周教授擦擦嘴角,展开一张新的图纸,\"看看这个。\"
图上画着个奇怪的金属腔体,标注尺寸显示其直径不足一米。\"新型点火装置,理论上能把当量压缩到千吨级。\"
叶修立刻明白这是什么——第四代核武器的基础构型,前世直到21世纪初才被公开讨论的技术路线。而现在,它将被银河-III的上百亿次算力验证。
\"模拟需要三个关键数据。\"周教授竖起手指,\"材料状态方程、辐射不透明度、以及...\"他忽然压低声音,\"你女朋友研究的量子隧穿效应。\"
会议室突然安静。叶修这才注意到角落还坐着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他面前的笔记本电脑上,赫然是俞青姝的量子加密论文。
\"军方已经批准了技术融合方案。\"俞维杰递来一份文件,\"由你负责协调超算中心与科大量子实验室的数据对接。\"
文件末尾的签发单位让叶修心跳加速——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总装备部联合盖章。
离开时,周教授塞给叶修一个牛皮纸袋。回到招待所打开,里面是份1971年的手稿复印件,标题《加强型原子弹的小型化途径》。
泛黄的纸页边缘有行褪色批注:\"计算量太大,暂缓。——余敏 1971.9.13\"
叶修将手稿对着灯光。在\"暂缓\"二字旁边,有道新鲜的铅笔痕迹:\"现在可以算了。——周 1997.3.15\"
窗外,银河-III的散热系统发出低沉嗡鸣。这座由钢铁与硅晶构成的\"数字罗布泊\",正吞吐着每秒130亿次的运算洪流。
而在某个加密存储区里,1971年未能完成的梦想,即将迎来数字化的重生。
叶修摸出口袋里的芯片吊坠。在量子层面,他存储着一段数据;而现在,它还将见证另一场风暴——一场在二进制世界里席卷而过的数字核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