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于阗城的南门广场笼罩在一层薄雾中。风从雪山方向吹来,带着清凉的水汽。广场中央,立着一根高高的木柱,木柱上挂着两盏灯笼,分别写着“礼”和“信”。木柱周围,铺着一圈洁白的毡毯,毡毯上摆放着几样简单的器物:一只铜壶、一条丝巾、一碗清水、一本小册子。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秦十三与于阗城主尉迟盛站在木柱旁。尉迟盛的脸上带着一丝凝重——昨日,一场因礼仪误解引发的冲突在市场上爆发: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在交易时,因不懂本地的问候礼节,被误认为无礼;一位本地工匠在回礼时,又因方式不同,被误解为轻蔑。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
“礼仪,”尉迟盛道,“是人与人之间的桥。”
“桥,”沈砚秋道,“有时也会被误解冲垮。”
一、礼仪三则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绳和几枚小木牌,绳上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木牌上刻着“问、示、证”等符号。
“这是‘礼仪三则’。”他道,“我们今天用三条简单的原则化解误解:
1. 问:先问清楚,不臆断。
2. 示:示范正确的做法,不强加。
3. 证:请第三方作证,不偏信。”
他将木牌一一插在地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标出流程:
- 问:黄牌,由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解和习惯。
- 示:蓝牌,由熟悉双方文化的人示范正确的礼仪。
- 证:红牌,由第三方见证人确认事实,提出解决方案。
几位当事人和见证人围上来,认真查看。有人点头,有人提问。
“如果双方语言不通呢?”一位粟特商人问。
“我们准备了‘礼仪图册’,”沈砚秋道,“上面用图画展示常见的礼仪动作,配合简单的文字说明,避免语言障碍。”
二、金手指:礼仪图册与和解毯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本“礼仪图册”和一块“和解毯”。
“礼仪图册是我们的视觉工具。”他道,“图册中收录了丝路沿线主要文化的常见礼仪:
- 问候:握手、鞠躬、拱手、拥抱等。
- 交易:如何递接物品、如何致意。
- 宴请:座次、顺序、禁忌。”
他当场翻到“问候”一页,用手势配合图画,向双方演示不同文化的问候方式。
“和解毯是我们的象征工具。”他继续道,“这是一块由多种颜色丝线织成的毡毯,象征不同文化的交织。双方在和解毯上坐下,交换一件小礼物,承诺彼此尊重。”
秦十三忍不住道:“这些都是小东西,却能让人心里温暖。”
“是的。”沈砚秋道,“礼仪的本质,是让对方感到被尊重。”
三、风里的和解
广场很快安静下来。双方当事人在和解毯上坐下,通过翻译和礼仪图册,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理解。熟悉双方文化的长老现场示范了正确的礼仪,解释了背后的含义。见证人确认了事实:双方均无恶意,纯属误解。
西域商人起身,按照本地礼仪,双手递上一块丝巾;本地工匠则回赠了一把自制的小刀。两人相视一笑,之前的不快像被风吹散。
“我以为他轻视我,”工匠道,“现在我知道,他只是不懂。”
“我以为他生气,”商人道,“现在我知道,他只是在意。”
罗衣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轻声道:“误解像雾,礼仪像风。风能吹散雾。”
“和解像光,”沈砚秋道,“光一到,路就清楚了。”
尉迟盛站在木柱旁,望着渐渐舒展的面孔,神色轻松。他知道,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冲突,但它的化解,可以避免更多的误会。
“你觉得,”他问沈砚秋,“这样的和解能走多远?”
“走多远,”沈砚秋道,“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否愿意多问一句、多示一次、多证一回。”
四、暗线与光
午后,风渐渐大了。罗衣在广场边缘巡查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人群中,正仔细观察礼仪图册和和解毯。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悄悄靠近,听到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礼仪是桥,也是缺口。”
罗衣心中一紧,转身去找沈砚秋。
“缺口?”沈砚秋皱眉,“我们会把它补上。”
“我们怎么办?”罗衣问。
“加固。”沈砚秋道,“将礼仪图册译成多种语言,在市场和客栈广泛张贴;设立‘礼仪问询点’,由熟悉多文化的人值守;和解毯作为常设设施,随时可用。”
“我们要不要……”秦十三话未说完,便被沈砚秋抬手制止。
“今天,”沈砚秋道,“我们只记住一件事:让每一次相遇,都以尊重开始,以理解结束。”
五、尾声与路
傍晚,夕阳从雪山的另一侧照过来,给广场镀上了一层金色。和解毯上,留下了两串浅浅的坐痕。沈砚秋站在木柱旁,望着渐渐安静下来的场景。他知道,这只是无数次和解中的一次,但他也知道,只要有人愿意问、愿意示、愿意证,误解就会少一分,理解就会多一分。
“下一次,”尉迟盛道,“我们会让这座桥更宽。”
“下一次,”沈砚秋道,“我们会让更多的人,因礼仪而靠近,因理解而同行。”
然而,在广场外的阴影里,一个黑影正望着礼仪图册和和解毯,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他的腰间,挂着一枚纹路似蛇盘沙的玉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