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血腥气尚未消散,咸阳宫的青铜编钟已奏响庆功之乐。陈沐阳父子立于白起身侧,望着秦王嬴政案头堆积如山的捷报,却并未感到丝毫轻松。殿外寒风呼啸,卷起漫天黄沙,正如这战国乱世的局势般诡谲多变。
“二位爱卿当真神鬼莫测!”嬴政抚掌大笑,目光在陈沐阳手中的竹简图纸上停留,“这四轮运粮车与强弩改良之法,当真是闻所未闻。不知可有破六国水师之策?”陈景行上前一步,展开羊皮地图:“臣观列国水师,以楚国楼船最为庞大。然其船身笨重,若能......”
三日后,渭水河畔的造船厂内,工匠们正围着新设计的“蒙冲战船”啧啧称奇。陈沐阳手持木尺仔细测量,船体采用双层结构,外层包裹铁皮,内层填充浸油的麻布以防水火;船头安装尖锐的撞角,由精铁锻造而成。“此船不惧火攻,且速度极快。”他向监工演示船桨的联动装置,“改良后的踏轮可让二十人之力发挥出百人效果。”
与此同时,陈景行在咸阳城郊建立“火器营”。虽无法炼制现代火药,但通过反复试验,他们将硫磺、硝石、木炭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威力巨大的“霹雳弹”。为解决投掷难题,陈沐阳设计出简易的抛石机改良版——加装滑轮组与瞄准器,可将霹雳弹精准投掷出三百步之遥。
楚国闻讯,立即联合齐国水师,陈兵长江天险。当秦国水师顺流而下时,江面已被楚军楼船堵得严严实实。楼船之上,戈矛如林,强弩蓄势待发。陈沐阳立于蒙冲战船之首,望着远处高耸的敌船,嘴角勾起一丝冷笑:“点火!”
随着令旗挥动,数十艘蒙冲战船如离弦之箭冲向敌阵。船头撞角轻易刺穿楼船木质船身,紧接着,火器营的抛石机将霹雳弹倾泻而下。爆炸声震耳欲聋,江面腾起冲天火光,楚军楼船纷纷起火,浓烟遮蔽了半边天空。齐军水师试图救援,却被蒙冲战船分割包围,改良后的强弩射出的铁箭穿透甲板,令敌军死伤惨重。
此役过后,秦国水师声威大震,六国再无抗衡之力。然而陈沐阳父子并未止步。他们在咸阳城外开辟“百工坊”,召集各国能工巧匠,将现代机械原理与战国工艺结合。水车灌溉系统引入关中农田,水力舂米坊日夜不停,就连城墙防御也进行了全面升级——城墙增设箭楼,安装可旋转的投石机,护城河下埋设机关,敌军一旦靠近,便会触发强弩齐射。
一日,燕国刺客混入咸阳,意图行刺秦王。陈沐阳早已在城门处设置“安检台”,借鉴现代安检原理,用磁石检测刺客身上的金属兵器。当刺客携带的匕首被磁石吸住时,伏兵一拥而上,将其擒获。嬴政得知此事后,亲自召见陈沐阳:“爱卿之智,实乃天赐大秦!”
随着秦国势力扩张,后勤补给成为关键。陈沐阳提出修建“驰道”的构想:“以咸阳为中心,修筑宽阔大道,道旁植树标记里程,每隔三十里设驿站。”他详细绘制图纸,规定路面用夯土压实,中间高两侧低以利排水。驰道建成后,秦军行军速度提升数倍,粮草运输也更加便捷。
在文化方面,陈沐阳建议统一文字与度量衡。他亲自参与小篆的改良,使文字更加简洁规范;设计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在全国推行。同时,他在咸阳设立“学宫”,教授算术、几何、天文等知识,培养出一批精通现代思维的秦国人才。
然而,随着权力日盛,朝中反对之声也愈发强烈。以丞相吕不韦为首的老臣,对这些“奇技淫巧”颇为不满。一日早朝,吕不韦当庭质问:“陈沐阳父子非我秦人,其心必异!这些变革动摇国本,万不可取!”
陈景行从容应对:“昔商鞅变法,秦国方有今日之强。我等所谋,皆为大秦一统天下之基业。若固守成规,如何与六国争雄?”嬴政沉思良久,最终拍案定夺:“变革之事,朕意已决!陈沐阳父子所言,皆准!”
深夜,陈沐阳父子立于咸阳城头,望着万家灯火。天空之泪在怀中微微发烫,与天边星辰遥相呼应。陈沐阳握紧父亲的手:“爹,我们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可天空之泪的秘密......”陈景行望向远方:“或许,答案就在这一统天下的征程之中。”
此时,南方传来战报,楚国残余势力负隅顽抗。陈沐阳展开新绘制的军事地图,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他们的使命远未结束,而现代知识与古老智慧的碰撞,将继续书写属于大秦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