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宿营地时,陈沐阳将昨夜收集的霜花刮入陶罐——这看似无用的冰晶,实则是极为纯净的水源。陈景行则用铁镐在雪地上凿出简易台阶,每级台阶边缘都刻意削出向内倾斜的弧度,防止积雪堆积导致打滑。两人身上的兽皮披风经过重新改制,下摆处增加了多层可拆卸的防风帘,既能抵御强风,又能在行动时灵活调整。
正午时分,雪原上突然出现一道深不见底的裂谷,两侧冰壁如刀削般直立。陈景行趴在裂谷边缘,用绑着兽皮绳的铁镐试探深度,绳索放至五十米仍未触底。\"常规搭桥不可行,\"他指着两侧松散的雪层,\"但可以利用冰壁的垂直结构。\"父子俩取出在伊纳里村打造的青铜冰锥,配合驯鹿筋制成的安全绳,开始实施\"之\"字形攀爬策略。
攀爬过程中,陈沐阳发现冰壁上附着着一层淡绿色的藻类。\"这是极地雪藻,\"他用匕首刮取少许放入陶罐,\"虽然口感酸涩,但富含蛋白质和抗氧化物质。\"每向上攀爬十米,他便用苔藓包裹采集的雪藻,防止其在低温下冻结变质。当他们终于抵达裂谷另一侧时,随身水壶中的雪水已所剩无几。
\"用太阳能蒸馏法。\"陈沐阳在背风处挖出半球形沙坑,将盛有雪藻和冰雪混合物的陶罐置于坑底,覆盖上半透明的兽皮膜,中央压上石块使兽皮形成漏斗状。随着午后阳光增强,兽皮膜内侧逐渐凝结出水珠,顺着弧度流入下方的收集容器。陈景行则利用这段时间制作简易滤水器:将白桦树皮卷成圆锥状,内部依次填充苔藓、木炭和细沙。
晚餐是创新的\"极地沙拉\"。陈沐阳将雪藻用滤过的温水浸泡,去除部分苦涩味后,拌入捣碎的云莓和风干的驯鹿肉丁,最后淋上用融化的驯鹿油脂调制的酱汁。陈景行则用剩余的燕麦粉和雪水,在烧热的石板上烙制出薄如蝉翼的脆饼。\"石板加热能使食物快速脱水,延长保存时间。\"他将多余的脆饼用桦树皮包好,作为次日的应急干粮。
夜幕降临前,陈景行在宿营地周围设置了多重预警装置。他用细如发丝的驯鹿筋连接铃铛和树枝,一旦有动物靠近触碰树枝,铃铛便会发出声响。此外,还在帐篷周围挖掘环形壕沟,沟内撒满干燥的地衣碎屑——这些碎屑在低温下会变得极为脆弱,稍有踩踏便会发出沙沙声。
睡前,陈沐阳进行了细致的体温监测。他将手指按在脖颈大动脉处,默数脉搏跳动次数,同时观察父亲的面色和呼吸频率。\"体温过低时,脉搏会变得微弱而缓慢,\"他从背包取出用驯鹿皮缝制的加热袋,\"现在将加热袋放在腹部和脚底,能有效提升核心体温。\"加热袋内填充着特殊混合物:碾碎的铁粉、活性炭和盐,接触空气后会缓慢氧化放热。
凌晨时分,预警铃铛突然响起。陈沐阳手持火把冲出帐篷,发现三只饥饿的雪狼正在二十米外徘徊。他没有急于攻击,而是迅速收集营地周围的积雪,与地衣、苔藓混合后堆成锥形。\"雪狼对火焰的移动轨迹敏感,\"他将火把插入雪堆顶部,火焰燃烧产生的热气使雪堆表面形成扭曲的光影,成功迷惑了雪狼的视觉。
次日清晨,陈沐阳在帐篷角落发现了冰花结晶的异常形态。\"这种树枝状冰花预示着强风即将来临,\"他立即将这一发现记录在桦树皮笔记本上,\"雪晶形态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针状冰晶代表晴冷,而枝状冰晶则暗示气流剧烈变化。\"父子俩迅速加固帐篷,用铁镐将地钉更深地楔入冻土。
继续前行时,陈景行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现象:地面的积雪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斑块。\"这是冰层密度差异导致的,\"他用铁镐凿开表层,露出下方致密的蓝色冰层,\"这种冰层形成于反复压实的雪层,其硬度远超普通积雪,可用于建造更坚固的临时避难所。\"两人就地取材,用青铜冰锯切割出规则的冰块,搭建起穹顶形冰屋。
冰屋内部设计精巧,入口采用双重门帘结构,内层为保温的驯鹿皮,外层为防风的桦树皮。床铺下方挖出空心管道,与冰屋外部的小型火炉相连,通过热空气循环实现供暖。陈沐阳还在冰屋墙壁上凿出透光孔,用打磨光滑的冰晶作为简易窗户——这种天然玻璃既能透光,又能有效减少热量流失。
晚餐时分,陈沐阳展示了新学到的烹饪技巧。他将捕获的雪兔切成薄片,铺在低温的冰面上快速冷冻,然后用石臼捣碎成肉糜。加入燕麦粉、融化的雪水和切碎的雪藻,捏成球状后埋入烧热的碎石堆中烘烤。\"这种'石烹法'能均匀加热食物,同时锁住营养成分,\"他解释道,\"在雪原上,任何多余的水分流失都可能致命。\"
夜幕降临时,父子俩围坐在火炉旁,陈景行取出在冰雕城堡获得的兽皮地图,仔细比对当前位置。地图边缘的古老文字记载着:\"唯有读懂风雪的语言,方能在绝境中寻得生路。\"而此刻,他们正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在这片严酷的雪原上,每一个生存技巧的运用,都是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