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碧水涧出发时,晨露还沾在防蚀护具上,阿图走在队伍最前,手里攥着地脉地图——黑石潭的标记旁画着半条跃起的鱼,控能族文字标注“潭深丈五,鳞鱼撞舟”。日头爬过树梢时,远处终于出现一片泛着墨色的水域,风里裹着潮湿的腥气——黑石潭到了。
潭水比想象中更宽,约莫五丈,水色漆黑如墨,阳光落在水面只反射出微弱的光,看不清水下的景象;偶尔有银灰色的鱼鳍从水面划过,紧接着“哗啦”一声,一条半尺长的“墨鳞鱼”跃出水面,鱼身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落水时重重撞在岸边的岩石上,竟让岩石发出沉闷的响声。“这鱼的力道能撞翻木筏,得做防撞击的浮筏才行。”陈沐阳蹲在潭边,指尖蘸了点潭水,水凉得刺骨,还带着淡淡的腥味。
“先做‘防撞击浮筏’,筏身得够结实,还得有浮力,不会被鱼撞翻。”奇伯率先去附近的林子里砍“轻质椴树皮”——这种树皮密度比水轻,晒干后韧如皮革,之前做浮泥靴时用过,防水性好。雅兰则收集粗藤和树脂藤,粗藤用来编织浮筏的框架,树脂藤分泌的树脂能填缝防水。
浮筏的制作分三步:第一步,将椴树皮裁剪成三尺长、两尺宽的矩形,每张树皮边缘钻小孔,用粗藤串联起来,拼成一丈长、五尺宽的筏身,藤条每隔半尺绑一个结,确保树皮不会移位;第二步,在筏身外侧,均匀贴上窄长的暗能蜥金属片(从之前的工具上拆的,边缘磨光滑,避免划伤),金属片用树脂粘牢,形成“防撞条”,能挡住墨鳞鱼的撞击;第三步,在筏身下方,绑六个掏空的芦苇杆束(每个芦苇杆束直径一尺,充满空气),作为“浮力舱”,就算筏身进水,也能靠浮力舱浮在水面;筏尾还装了个“尾舵”(用硬木制作,能调整方向),筏两侧各绑一根“划桨”(木柄+金属片桨叶,防腐蚀)。
阿图和陈沐阳推着浮筏下水试了试——筏身稳稳浮在水面,陈沐阳故意用划桨敲了敲防撞条,金属片只发出沉闷的响声,没变形;一条墨鳞鱼游过来撞在防撞条上,浮筏只轻微晃动了一下,鱼却被弹开,显然防撞击效果达标。
“还得做‘驱鱼工具’,光防撞不够,得让鱼主动避开浮筏。”雅兰翻出背包里的驱虫草粉(之前驱水蚀虫剩下的),她将驱虫草粉、硫磺粉(从炎石穴带的,墨鳞鱼怕这气味)和融化的松脂按3:2:5混合,调成糊状,涂在宽半寸的树皮条上,晒干后制成“驱鱼烟棒”——点燃后会释放淡绿色烟雾,气味能驱散墨鳞鱼;她还做了“驱鱼囊”:用细纱布包上驱虫草粉和少量生命晶石碎屑(增强气味扩散),每个囊绑一根长藤,挂在浮筏四周,藤的长度刚好让囊浸在水里,粉末会缓慢溶解在水中,形成“驱鱼圈”。
陈沐阳点燃一根驱鱼烟棒,扔在潭边——烟雾散开后,原本在岸边游动的墨鳞鱼纷纷掉头,朝着潭中央游去,连靠近烟雾的勇气都没有,驱鱼效果比预想的好。
潭水太深,节点大概率在潭底,必须做“水下探测仪”才能找到位置。陈沐阳找了根三尺长的空心竹,竹身外侧涂满防水胶(新刮的橡胶树胶,加了蜂蜡增强黏性),防止潭水渗入;竹的一端削成斜尖,尖部嵌一块透明的冰蚕膜(能透过水下光线,让节点的蓝光反射进竹内);竹内装着干燥的荧光苔粉末,粉末中混了少量“感光草”碎屑(从沙穴带的,遇到蓝光会变亮);竹的另一端用薄树皮封住,树皮上刻了个圆形观察窗,窗内侧贴一层防水膜,能看清内部粉末的亮度变化——一旦探测仪靠近节点,冰蚕膜会收集蓝光,感光草碎屑会让荧光苔变亮,亮度越刺眼,说明离节点越近。
奇伯还在探测仪的竹身外侧,缠了圈带倒刺的细藤(防墨鳞鱼啃咬),藤上涂了层防蚀涂层(树胶+火山灰+生命晶石碎屑,老配方调整后防水),确保探测仪在水下不会被鱼咬坏或被水腐蚀。
水下作业需要“防水潜服”。雅兰用双层冰蚕膜做潜服的基底,外层膜涂防水胶,内层膜缝一层厚兽皮(保暖,潭水太凉);潜服的领口、袖口和裤脚,都用弹性树脂藤收紧,形成“防水圈”,避免进水;潜服胸前还缝了个“浮力袋”(用薄兽皮缝的,吹气后能调整浮力,方便在水下上浮或下潜);头盔用硬木做框架,外侧裹冰蚕膜,前面装着透明观察窗,窗上涂防雾涂层(树胶+酒精草汁液,不会被水下雾气模糊)。
阿图穿上潜服试了试——走进浅水区,潜服没漏水,浮力袋吹气后能轻松浮在水面,观察窗的视野也清晰,甚至能看清水下的鹅卵石,完全能满足水下探测的需求。
所有工具准备妥当,日头刚过午后,众人推着浮筏来到潭边。陈沐阳将驱鱼囊挂在浮筏四周,点燃两根驱鱼烟棒,固定在筏尾——烟雾顺着水流扩散,浮筏周围的墨鳞鱼纷纷避开,形成一片安全区。阿图和陈沐阳登上浮筏,奇伯和雅兰则在岸边拉着牵引绳(粗藤做的,防止浮筏被水流带远),缓慢将浮筏推向潭中央。
到了潭中央,阿图拿起水下探测仪,将尖部伸进水里——竹内的荧光苔粉末保持淡绿,说明当前位置没有节点;她缓慢转动探测仪,朝着不同方向探测,当探测仪指向潭底偏东的位置时,粉末突然亮了起来,从淡绿变成浅蓝,再变成刺眼的深蓝!“节点在这下面!”她大喊着,用炭笔在浮筏上画了个圈,标记出节点的大致方位。
陈沐阳立刻放下锚钩(用金属片做的,钩尖带倒刺,能勾住潭底的暗礁),将浮筏固定住。阿图穿上防水潜服,背上装有水下清理工具(防水小铲、金属钩,都涂了防蚀涂层)的小布袋,深吸一口气,慢慢潜入水中——潭水很凉,却没漏进潜服;她朝着探测仪标记的方向游去,水下漆黑一片,只能靠观察窗隐约看到节点的蓝光;靠近后发现,节点藏在一块半丈宽的暗礁下方,暗礁表面覆盖着薄薄的淤泥,还有几条墨鳞鱼在暗礁周围游动,却被驱鱼囊的气味挡住,不敢靠近节点。
阿图用水下小铲,小心地刮掉暗礁表面的淤泥——淤泥下露出控能族的符号,与手里的铜钥形状完全吻合,显然节点就在暗礁下方的石穴里。她用金属钩敲了敲暗礁,暗礁很结实,需要明天用更专业的工具凿开,才能露出节点核心。
夕阳落下前,阿图浮出水面,爬回浮筏。她抹掉观察窗上的水珠,对着岸边的奇伯和雅兰喊:“找到节点了,在暗礁下面,明天凿开暗礁就能校准!”
众人慢慢将浮筏拉回岸边,收起驱鱼烟棒和驱鱼囊,整理好水下工具。潭边的墨鳞鱼又开始在岸边游动,却不敢靠近浮筏周围的水域。阿图蹲在浮筏旁,摊开地脉地图,在黑石潭的标记旁画了个小圈,铜钥贴在标记上,钥身的淡绿光与潭水的墨色相映,显然明天校准节点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地图上的“裂谷崖”——古籍说那里“崖壁断裂,风大岩滑”,还得提前做攀岩工具。
夜幕降临时,营地的篝火升起,众人围着篝火整理工具,水下探测仪的荧光苔还在微微发亮,像在呼应潭底节点的蓝光。没人说话,每个人都在默默检查潜服的防水性和浮筏的防撞条,毕竟明天的水下校准,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考验工具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