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晨的阳光像碎银似的洒在村落的积雪上,茅草屋顶的冰棱在光线下泛着冷亮的光泽,风一吹,冰棱上的霜粒簌簌落下,砸在泥地上融成细小的水洼。
陈沐阳刚推开磨坊门,就听见村口传来沉闷的“吱呀”声——几个村民正围着老旧的石磨打转,磨盘上的黑麦粒滚来滚去,磨出的粉粗得能看到碎渣,一个汉子推着磨杆,额头上渗着汗,却只磨出小半盆粉,他喘着气捶了捶腰:“这磨太老了,磨出的粉做面包硬得硌牙,孩子们都咽不下去。”
不远处的石砌水井旁,一个妇人正用冻得通红的手拎着陶罐,罐里的水刚打上来就结了层薄冰,她把陶罐往怀里塞了塞,跺着脚叹气:“夜里打水更难,手一碰到井绳就粘住,罐里的水没到家就冻实了;林里的柴薪都冻在雪地里,扛回来得费半天劲,陶灶里的火总断,烤面包都烤不熟。”
教堂的石墙下,教士正弯腰帮一个孩子捡掉在雪地里的黑麦饼,石墙上的圣像浮雕被霜覆盖,只隐约露出轮廓,他直起身时,袍角的雪粒落在地上:“村民们的难处不小,磨粉费劲,打水冻手,运柴费力。他们说愿意用腌野猪肉、一坛新酿的麦酒换能细磨谷物、防冷冻水、省力运柴的工具,还说地窖里有去年的冻苹果,烤饼时加进去酸甜可口;孩子们说想吃软些的面包,可粗粉实在做不出来。”
雅兰正蹲在陶灶旁翻烤着麦饼,饼里掺了之前换的冻浆果,香气飘出磨坊:“这些都是冬天的要紧事,粗粉做的面包难消化,孩子们吃了容易积食;打水冻手容易生冻疮,运柴费力就没人愿意去林里,柴薪断了更麻烦。咱们做个细磨谷物的工具,再做个防冷冻水的罐子,还有省力运柴的架子——咱们的熏肉干吃完了,换村民的腌野猪肉刚好能补补。”
奇伯坐在磨石旁,手里正用斧头削着一根硬木,木片落在雪地上,很快积了一小堆:“先做三件事:陶土细磨谷物盘、兽皮防冷冻水罐、滚动式柴薪搬运架。细磨盘让谷物变细,冷水罐防冷冻手,搬运架省力气运柴;上午做好这三样,下午帮村民磨粉、装冷水罐,傍晚运柴、烤苹果麦饼,赶在夜里降温前把事做完,别让村民难着也别饿着。”
族人们很快分工,磨坊旁的霜地上,大家各自忙活起来,霜粒粘在头发上,没多久就凝出一层白,却没人顾得上拍掉——
奇伯和塔卡先动手做“陶土细磨谷物盘”。他们找了两块一尺见方的陶土盘,一块做上盘,一块做下盘;下盘的表面刻满细密的螺旋纹,纹路深处再刻出细小的凹槽(增加研磨的细腻度);上盘的底部也刻上对应的螺旋纹,中间钻一个三寸宽的进料口,进料口内侧贴一层薄铁皮(铁皮光滑,谷物能顺利落下,还能防止陶土磨损);上盘的边缘装三个小木栓,下盘对应位置刻三个浅槽(木栓卡在槽里,转动时不会偏移);最后在上下盘的外侧各绑一根两尺长的木柄(两人同时转动,省力还能让研磨更均匀),木柄握处缠上浸过树胶的软布(防冷冻手)。
细磨盘做好后,雅兰往进料口倒进粗黑麦粉——陈沐阳和塔卡各握一根木柄,同步转动上盘,磨盘“沙沙”作响,半个时辰后,磨出的细粉落在下盘的陶槽里,细腻得像面粉,比石磨磨的细了三倍。围在旁的村民眼睛亮了,刚才推磨的汉子搓着手笑:“这磨盘太好用了!我这就去拿腌野猪肉和麦酒,再给你们抱一筐冻苹果!晚上我让婆娘烤软面包,给你们送一大块!”
陈沐阳和雅兰则做“兽皮防冷冻水罐”。他们找了个两尺高的陶罐,罐口做外翻的边,方便拎握;陶罐的外侧裹一层厚兽皮,兽皮内侧填进干燥的麦秆碎(麦秆蓬松保温,能防止罐里的水结冰);兽皮的开口处缝一根粗藤绳当提手,提手内侧缝一层软绒毛(拎罐时不冻手,还防滑);陶罐的底部绑一块厚木板(打水时放在井沿,防止罐底打滑摔裂);最后在兽皮的外侧,缠一层细藤(增强兽皮与陶罐的贴合度,防止麦秆掉出来)。
冷水罐做好时,日头刚过教堂的尖顶。那个打水的妇人试着拎着罐去水井,回来时笑着说:“手一点不冻!罐里的水到家还是温乎的,再也不用往怀里塞了!”她放下罐,从怀里掏出一小袋冻苹果:“这是给你们的,烤饼时加进去好吃得很。”
雅兰则趁着他们做细磨盘和冷水罐的功夫,做“滚动式柴薪搬运架”。她用硬木做了个三尺长、一尺宽的矩形框架,框架的底部装四个圆木轮(木轮用硬木削成,边缘裹一层薄铁皮,减少摩擦,在雪地上也能滚);框架的内侧钉上两根粗藤条(用来固定柴薪,防止滚动时滑落);框架的前端装一根两尺长的木柄(推架子时能借力);木柄的握处缠一层浸过树胶的软布(防冷冻手);最后在框架的两侧各钉一块半尺高的挡板(进一步固定柴薪,避免侧滑)。
搬运架做好后,塔卡推着它去林边——他把几捆柴薪放在框架上,扶住木柄往前推,木轮在雪地上稳稳滚动,比扛着柴薪快了四倍,一趟就能运之前两趟的量。村民们见了,纷纷围过来问怎么做,雅兰耐心地教他们削木轮,孩子们也凑过来帮忙递藤条,冻红的脸上满是干劲。
下午的阳光渐渐暖了些,教堂的石墙上,霜层慢慢融化,顺着石缝往下淌,在墙根积成小小的水洼。奇伯和塔卡扛着细磨盘,帮村民磨完了地窖里的黑麦粒,换回来半块腌野猪肉、一坛麦酒,还有一大筐冻苹果;陈沐阳和阿图则帮着给每户村民的陶罐都裹上了兽皮,村民们送来了不少干香草,有百里香、迷迭香,还有少量晒干的薄荷;雅兰则带着几个村民,用滚动式搬运架运了十几捆柴薪回村,堆在教堂的柴房里,足够村民烧两天。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给村落镀上一层暖黄,茅草屋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在暖光里渐渐散开。磨坊的陶灶里烧得火旺,雅兰正用腌野猪肉煮野猪肉麦粥——粥里切了大块的野猪肉,撒了些干百里香,还加了几片冻苹果,酸甜的气息混着肉香,飘满了磨坊;陈沐阳将细磨好的黑麦粉倒进陶盆,准备烤软面包,粉里掺了些蜜渍果干,是教士之前送的;奇伯坐在炉边,用磨石打磨细磨盘的边缘,让纹路更清晰;塔卡则帮着雅兰把冻苹果切成碎块,放进面包面团里。
村民的婆娘如约送来一大块刚烤好的软面包,面包金黄金黄的,用细磨粉做的,咬一口松软香甜,比之前的粗面包好吃太多;教堂的钟声敲了五下,晚祷的歌声从石墙后传来,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几个孩子捧着刚编好的细藤条,跑来找雅兰,说是要学做搬运架的藤条固定带;教士也来了,手里拿着一小罐蜂蜜,说是给烤面包添甜味的。
阿图正往陶锅里添最后一把干柴,粥面上的苹果块浮上来,泛着淡淡的红;雅兰接过教士手里的蜂蜜,往面包面团上抹了些,蜂蜜遇热融化,香气更浓了;奇伯则在检查冷水罐的兽皮,确保麦秆没有松动;塔卡坐在炉边,捧着一碗野猪肉麦粥,小口喝着,粥里的苹果酸甜,混着野猪肉的香,格外爽口。
没人说话,每个人都在忙着手里的事,窗外的夕阳渐渐沉下去,村落里的炊烟越来越淡,磨坊里的暖光映着每个人的身影,软面包的香气飘出很远,落在积雪上,像是给这个寒冷的中世纪夜晚,裹上了一层温暖的糖衣——明天他们还要帮更多村民做细磨盘,再教孩子们编更多的藤条固定带,让这个冬天的面包,都变得松软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