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南下的列车
网络上的暗流涌动,像远处天际隐约的雷声,提醒着风暴可能来临,但眼前的寻人任务更为紧迫。林夏和陈舟简单商议后,决定暂时不回应那些零星的质疑。清者自清,此刻最重要的是找到赵栋,完成这场跨越了十几年的“团圆”。
他们登上了南下的高铁。列车飞驰,窗外的景物从熟悉的北方平原逐渐变为起伏的丘陵,再到南国水乡的润泽。林夏靠着车窗,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夹层中那张底片传来的、恒定而微弱的暖意。这暖意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穿透车厢,指向南方未知的某处,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方向感。
陈舟则在笔记本电脑上整理着关于赵栋在深圳可能的活动轨迹。那个“华南文学论坛”的存档信息显示,“Zhaodong_pc”最后登录时间是2004年底。而《鹏城晚报》上那篇署名“赵栋”的短文,发表于2005年夏天。这之后,关于“赵栋”这个名字的公开痕迹,几乎完全消失了。
“2005年之后,互联网进入web 2.0时代,博客、SNS兴起,早期论坛很多都没落了。他可能转移了阵地,也可能……停止了写作,或者换了笔名。”陈舟分析道,“我们需要一个更具体的切入点。”
林夏闭上眼,再次尝试触发与底片相关的【记忆追溯】。这一次,或许是因为距离目标更近,或许是因为“线索共鸣”的强化作用,她捕捉到的碎片比之前更加清晰。
她(赵栋)坐在一个狭窄的出租屋里,窗外是密集的“握手楼”,楼下传来嘈杂的粤语和摩托车声。他伏在旧书桌上,就着台灯的光,在稿纸上奋笔疾书,眉头紧锁,桌角放着吃了一半的盒饭。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对认可的渴望,几乎要溢出记忆的边界。然后,画面一闪,是他站在一个巨大的、闪烁着霓虹灯的电子市场门口,仰头看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招牌,眼神里有迷茫,也有一丝寻找机会的决绝……
“华强北。”林夏睁开眼,脱口而出。她对那个标志性的地方有所耳闻。
陈舟立刻在电脑上搜索:“华强北……那里确实是无数深漂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赵栋后来没有在写作路上走下去,为了生存,进入电子行业是很有可能的。”
线索似乎指向了华强北及其周边区域。但那里范围巨大,人潮汹涌,时隔多年,如何寻找?
列车抵达深圳时,已是傍晚。湿润而温热的海风扑面而来,与北方的干爽截然不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霓虹闪烁,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速度,让人有些眩晕。
他们找了一家便宜的旅馆住下。林夏第一时间感受底片的共鸣,那暖意依旧稳定地指向城市的中心区域,但范围太大,无法精确定位。
“明天我们去华强北附近看看。”陈舟规划着,“虽然希望渺茫,但也许能感受到共鸣强度的变化。”
第二天,他们融入了华强北熙熙攘攘的人流。这里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元件、手机和数码产品的集散地,空气中充满了塑料、焊锡和无数种语言交织的嗡嗡声。林夏像握着罗盘一样,依靠指尖的感应,试图在迷宫般的商场和街道中辨别方向。
共鸣的暖意始终存在,但没有明显的强弱变化。一天下来,毫无收获。疲惫和沮丧开始蔓延。
晚上,在旅馆附近的快餐店,陈舟试图鼓励林夏:“别灰心,十几年了,城市变化这么大,没那么容易。我们至少确定了方向是对的。”
林夏点点头,看着窗外深圳璀璨的夜景。这座城市吞噬了太多人的梦想和过往,赵栋只是其中之一。她摩挲着底片,心中默念:赵栋叔叔,你到底在哪里?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铭发来的信息。
“林夏,情况有点不妙。有几个粉丝量不小的营销号开始带节奏,说‘山河渡客’内容造假,所谓的‘匿名经验’是团队编写的剧本,目的是立‘人间清醒’人设后直播带货。虽然大部分老粉丝还在支持,但舆论有点被煽动起来的迹象。你们那边怎么样?需要我做点什么澄清吗?”
林夏的心沉了一下。谣言果然开始发酵了。
她回复道:“谢谢李哥,暂时不用回应。我们在处理一件很重要的事,等有了结果,或许谣言会不攻自破。”
她不能分心,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时刻。
第三天,他们调整了策略,不再盲目地在华强北商圈内部转悠,而是开始走访周边那些看起来颇有年头的居民区、旧书店以及可能留存城市记忆的小店。陈舟甚至尝试去附近几个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以“寻找失联亲人”为由咨询,但工作人员表示时间跨度太大,且没有确切住址信息,爱莫能助。
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愿力在持续消耗(维持“线索共鸣”每天需要800涟漪),而收获甚微。
傍晚,他们路过一个隐藏在高架桥下的、看起来快要拆迁的旧货市场。市场里光线昏暗,摆卖着各种二手电器、老家具、过期杂志,顾客寥寥。
林夏本打算匆匆走过,但就在她经过市场入口的瞬间,指尖的底片突然传来一阵清晰的、不同于以往恒定温暖的悸动!仿佛一颗心脏,微弱但有力地多跳了一下。
她猛地停住脚步。
“怎么了?”陈舟问。
“这里有反应!”林夏压低声音,难掩激动。她小心翼翼地走进市场,放慢脚步,感受着指尖的变化。越往市场深处走,那悸动感就越发明显,虽然依旧微弱,但指向性变得明确——指向一个堆满旧书籍和杂物的摊位。
摊主是一个戴着老花镜、正在修理一台旧收音机的老师傅。
林夏的心跳加速,她走到摊位前,假装浏览那些泛黄的旧书,目光却快速扫过摊位上的一切。旧杂志、破损的镜框、生锈的工具……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东西。
难道感应错了?还是赵栋曾经来过这里,留下了什么气息?
她有些不甘心,深吸一口气,从笔记本夹层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个用绒布包裹的底片袋,将其轻轻握在掌心,试图强化感应。
就在底片暴露在空气中的刹那——
嗡!
一股远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温暖波动,如同涟漪般从底片上扩散开来,直指摊位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堆放着旧相框和零散照片的纸箱!
几乎同时,正在修理收音机的老师傅似乎感应到了什么,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目光落在了林夏手中那个显眼的红布包上。
他的眼神先是疑惑,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慢慢瞪大了眼睛。
“小姑娘,”老师傅放下手中的螺丝刀,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沙哑,“你手里那个……红布包,能给我看看吗?”
林夏和陈舟俱是一震。
难道……这位老师傅,认得这个底片袋?
寻找赵栋的线索,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旧货市场,似乎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