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寻人启事2.0
回到熟悉的出租屋,空气中还残留着南下前的匆忙气息。林夏和陈舟没有耽搁,立刻投入到“粉红兔子”心愿的策划中。这个任务与之前的截然不同,它的核心场域在线上,解决方式也必须依托于网络时代的逻辑。
“直接发博文描述事件,大概率会再次引发对‘粉红兔子’的网暴,也可能打扰到那个男孩现在的生活。”陈舟首先排除了最直接也最危险的方式。
“而且,我们无法确认那个男孩是否愿意被找到,或者是否还记得这件事。”林夏补充道,【共情之锚】让她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我们的目的,是让这份感谢和歉意被‘看见’,而不是强行建立联系。”
苏哲通过网络会议加入了讨论:“从法律和伦理角度,我赞同你们的谨慎。任何公开行动必须严格匿名化,不能包含任何可能识别‘粉红兔子’或那位男孩的个人信息,包括具体日期、精确时间、涉及的具体项目名称等。”
李铭也提供了他的传播学见解:“这件事的关键在于‘情绪转换’。当初传播的是‘代排插队被打’的负面情绪和冲突画面。现在,我们需要把它扭转成一个关于‘愧疚’、‘感谢’与‘善意回响’的温暖故事。焦点不能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之后的内省与成长。”
思路逐渐清晰。
他们决定,不以“寻人”为核心,而是以“一封来自过去的感谢信”的形式,在“山河渡客”账号发布。这封信将由林夏执笔,以“粉红兔子”的口吻(但绝不提及代排细节和弃号原因),重点描述在那个混乱的场景中,一个陌生男孩出于善意挺身而出,却意外承受了不该属于他的伤害。表达对他善举的深深感谢,以及未能当场道歉的长久愧疚。
“重要的是,”林夏强调,“我们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你的善意,并没有被遗忘,它像一颗种子,在另一个人心里生根发芽,促成了反思和改变。无论你是否能看到,这份感谢真实存在。”
为了增加信息触达的可能性,他们需要一些更精准的“投放”。林夏想到了系统。
她唤出光幕,尝试与系统沟通。
【是否启动‘心愿线索网络’进行特定信息流标记?可对包含关键词(如“迪士尼”、“劝架”、“白t”、“挨打”)的近期网络公开信息进行高亮标记,辅助定位可能的相关讨论。消耗愿力:500涟漪\/次。】
这是一个新功能!系统似乎在不断适应她的需求。
“启动!关键词:‘迪士尼 劝架 白t’,时间范围:去年四月至六月。”林夏下达指令。她选择缩小时间范围,避免信息过载。
【愿力-500涟漪】
【当前愿力储备:涟漪】
光幕上瞬间流淌过无数模糊的信息流碎片,大部分一闪即逝,没有停留。几分钟后,标记停止了,只捕捉到寥寥几条符合条件的信息。
其中一条,是一个不起眼的微博用户去年五月发布的:
“今天在迪士尼真是开了眼了,看到个‘玲娜贝儿’插队被骂,有个小哥哥劝架还被打了一拳,世风日下啊……[摊手]”配图是一张远景的、人群混乱的照片,根本看不清具体人物。
还有几条是当时本地论坛的讨论帖,内容大同小异,都在谴责代排和插队行为,偶尔有人提及“有个劝架的小伙子挺冤的”,但都没有更具体的信息。
线索似乎又断了。网络海洋太大,单凭几个关键词,如同大海捞针。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陈舟看着那条模糊的微博,若有所思,“我们找不到他,但可以让可能认识他的人,更容易看到我们的‘感谢信’。”
他解释道:“我们可以利用平台的定向推送功能。虽然我们不能精准定位到个人,但可以向特定标签、特定地域(比如上海)、特定兴趣(比如迪士尼、动漫)的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曝光推广。这需要花费一些真实的货币,但比我们盲目寻找效率高。”
这是一个将线上传播策略与线下逻辑结合的方法。
“同时,”林夏眼神一亮,接上陈舟的思路,“我们可以在信的最后,做一个非常隐晦的‘确认’邀请。比如,‘如果你恰巧是那位穿着白色t恤、在去年春天迪士尼的混乱中伸出援手却受伤的年轻人,并且愿意接收这份迟到的歉意,请通过以下(设置好的、非私人的)渠道,给我们一个简单的符号回应。我们只想确认,这份心意已经送达。’”
这样,既给予了对方完全的选择权,避免了骚扰,又提供了一个确认送达的可能。即便对方不回应,这封公开的感谢信本身,也已经完成了“表达”和“传递”的使命。
计划就此定稿。
林夏开始字斟句酌地撰写那封“致陌生善意的感谢信”。她调动【共情之锚】,努力模拟“粉红兔子”当时的心境,笔下流出的文字,充满了真诚的愧疚和对那份陌生善意的珍视。
苏哲负责审核法律风险,确保没有任何可能引发争议或侵犯隐私的表述。
李铭帮忙优化传播话术,让文章更容易引发共情而非争议。
陈舟则研究起各大社交平台的推广工具和投放策略。
一场由“山河渡客”发起,旨在打捞网络时代微小善意与愧疚的特别行动,悄然展开。这一次,他们不再是被动应对危机,而是主动设计了一场充满善意的“网络回声”。
信,准备好了。
推广预算,拨付了。
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这一次,虚拟的“山河渡客”,能否成功地将一份真实的歉意,渡向那个不知在何处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