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全职儿女(下)
图书馆事件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激起了些许涟漪,但很快又恢复了令人窒息的平静。几天过去,【心愿线索网络】捕捉到的李哲情绪碎片,依旧是自我否定与焦虑的混合物。那句“一次侥幸而已”的念头,如同循环播放的背景音,缠绕不去。
林夏知道,单次的、偶然的展示,力量太过薄弱。李建国或许会对儿子的电脑技能有一丝改观,但这远不足以撼动他心中“踏实工作才是正途”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更无法抵消长期失业带来的“污名”。李哲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闪光,而是让父亲看到他持续挣扎、努力向上的过程。
“我们需要一个‘记录者’,一个能客观呈现李哲努力,并且其‘证词’能被李建国采信的载体。”林夏对陈舟和苏哲说道。三人此刻聚在苏哲的律师事务所会议室,白板上画满了关系图和可能性。
“直接给他看李哲的求职记录?或者技能学习笔记?”陈舟提出。
苏哲立刻摇头,律师的严谨思维让他否定了这个方案:“第一,涉及隐私,李哲未必同意。第二,在李建国先生看来,这些可能是‘伪造’的,或者他会认为‘光学习不工作有什么用’?无法建立直接可信度。”
“那怎么办?在他家里装个摄像头,直播李哲的奋斗日常?”陈舟开了个不合时宜的玩笑。
林夏却脑中灵光一闪:“不装摄像头,但或许……可以有一个‘声音’,一个李建国会主动去听、且相信的‘声音’。”
她的思路回到了“山河渡客”这个账号本身。这个积累了二十年时代记忆的数字方舟,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公信力的“记录媒介”。如果能将李哲的困境与努力,以某种恰当的、符合账号调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再巧妙地让李建国接触到……
“我们要做一个关于‘全职儿女’的深度记录,”林夏目光坚定起来,“但不是卖惨,也不是说教。是客观呈现这个群体的挣扎、他们的技能、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被忽视的价值。而李哲,可以成为这个故事中的一个匿名案例,甚至是一个积极的贡献者。”
计划分两步走:
第一步,由林夏通过系统与李哲进行更深度的“沟通”,获得他的理解和有限度的参与许可。这需要技巧,不能暴露系统存在,又要引导他愿意分享。
第二步,由陈舟和李铭(时光侦探)负责内容策划与传播,确保内容真实、有深度,并能精准触达李建国这样的特定受众群体。
林夏再次动用了【愿力商店】,这次选择的是更温和的 【意识潜入·梦境引导】 。它可以在目标深度睡眠时,植入一个模糊的意念或灵感,使其在醒来后产生某种想法,但不会察觉异常。
价格: 60涟漪
效果:让李哲产生“或许可以匿名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所学,既是梳理,也可能帮到有类似处境的人”的想法。
当晚,愿力悄然作用。
第二天,林夏通过【信息流标记】监测到,李哲在一个小众的技术博客平台上,注册了一个匿名账号,并写下了第一篇日志,内容是关于他如何系统自学云计算架构的心得,文末略带感慨地提到了求职的艰难与不被理解的苦闷。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紧接着,由李铭操刀的“山河渡客”重磅推文——《沉默的大多数:“全职儿女”的技能图鉴与精神内耗》悄然发布。文章没有煽情,而是用冷静的数据、匿名的真实案例(其中引用了李哲博客中关于技能学习的部分,已获其匿名默许)、以及心理学家的简短点评,勾勒出这个群体的真实面貌。文章特别强调了其中不少人拥有被市场暂时忽视但极具价值的专业技能,并探讨了代际沟通壁垒如何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文章发布后,在特定圈层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李铭动用了他的渠道,确保这篇推文会出现在李建国经常浏览的本地新闻门户网站“热点推荐”栏,以及他所在的工厂退休职工微信群中。
接下来的几天,是耐心的等待和观察。
林夏和陈舟轮流在清河苑附近“蹲点”,通过手机的信号共鸣强度和李哲偶尔流露的情绪碎片,判断事态进展。
起初,似乎并无变化。李哲依旧投简历,去图书馆,情绪依旧低落。李建国依旧按时出门、回家,表情严肃。
直到第三天傍晚,林夏捕捉到李哲一条强烈的情绪波动:“爸……他居然问我,那个‘山河渡客’上的文章说的是不是真的……”
机会来了!
几乎同时,【愿力指引】再次触发:
【关键契机】
场景:家中晚饭时间
触发点:李建国对“山河渡客”文章产生疑问与好奇
建议行动:引导李哲展示其博客,将抽象讨论转化为具体成果。
林夏立刻集中意念,通过系统对李哲施加了最后一次,也是最轻微的 【氛围引导】 ,方向是——“坦诚沟通,展示成果”。
晚饭时分,李家餐桌上的气氛比往常更加沉默。李建国扒了几口饭,忽然放下筷子,像是随意提起,又带着几分不自然:“最近看了篇文章,说什么‘全职儿女’……里面提到有些人,在家也没闲着,学了不少东西。”
李哲夹菜的手一顿,心跳骤然加速。他低着头,“嗯”了一声。
李建国看着他,似乎在斟酌词语:“那文章说,有个学计算机的,自己琢磨会了……什么云?”他记不住那个专业术语。
“……云计算架构。”李哲小声补充,心脏跳得更快了。父亲竟然看了那篇文章,还记住了这个细节。
“对,云计算。”李建国点点头,目光落在儿子身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审视,“你……你不是也学这个的吗?你会弄那个吗?”
这是第一次,父亲不是在质疑他“为什么不去工作”,而是在询问他“你会什么”。
在那种微妙的引导和内心汹涌的情绪推动下,李哲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第一次在饭桌上正视父亲的眼睛:“会一些。我……我还写了个博客,记录学习过程和一些小项目。”
李建国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儿子还有这么一出。“博客?什么博客?”
李哲鼓起勇气,拿出自己的旧手机,手指有些颤抖地点开了那个匿名博客,递到父亲面前。
李建国接过手机,戴起老花镜,凑近了屏幕。他开始翻阅那些充斥着代码、图表和技术术语的日志。他看不懂具体内容,但他看得懂那份坚持——从第一篇生涩的笔记,到后来越来越条理清晰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他看得懂每篇日志末尾标注的日期,横跨了近一年的时间,密密麻麻。
他也看到了儿子在某一篇日志末尾,引用了一句他从没听儿子说过的话:“我知道路很难,但我还没放弃。我只是希望,有人能看到我在走路,而不是只盯着我还没到达终点。”
餐厅里只剩下时钟的滴答声和李建国缓慢滑动屏幕的细微声响。李哲紧张得手心冒汗,几乎不敢呼吸。
过了许久,李建国缓缓放下手机,摘下老花镜,揉了揉鼻梁。他没有看李哲,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不容易。”他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这些东西,自学……不容易。”
没有表扬,没有直接的认可,只有这简单的三个字。
但这对李哲来说,却如同天籁。父亲看到了!他不是看到了一个结果,而是看到了那个漫长、枯燥、充满挫折的过程!他看到儿子不是在“赖在家里”,而是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上,艰难地、但确实在行走。
一股巨大的酸涩冲上李哲的鼻腔,他猛地低下头,用力扒着碗里已经微凉的饭,眼泪不受控制地滴落在米饭里。
李建国沉默地看着儿子微微颤抖的肩膀,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公筷,夹了一大块红烧肉,放到了儿子的碗里。
那一刻,笼罩在李家上空许久的阴云,仿佛被撕开了一道缝隙,透进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暖光。
远处,林夏手中的老旧手机传来了清晰的系统提示:
【Id-006 任务状态更新】
任务:向父亲证明,我不是一个废物。(第95任机主 - 逆旅\/李哲)
完成状态:已完成
愿力结算:850涟漪(包含情感深度共鸣加成)
宿主状态:获得【坚韧印记】状态(小幅提升对负面情绪的抵抗力)
系统备注:理解,是最高级别的证明。通往彻底和解的路仍长,但最坚固的冰层已然破裂。
林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肩上的重担轻了不少。她望向清河苑那扇亮着温暖灯光的窗户,仿佛能看到那对父子之间,无声流淌的、缓慢融化的情感。
一个关于证明“我不是废物”的心愿,终于在“被看见”的那一刻,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