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抽屉里的旧手机
【任务编号:014】
· 机主:第十四任 (约 1998年)
· 弃号原因:家庭阻力,家人认为手机是“不必要的奢侈”,迫于压力停用
· 心愿:想对当时偷偷联系的笔友“小雨”说声对不起,失约了。
· 状态:待执行
· 愿力需求:700点(当前愿力:4750点)
笔友?小雨?林夏意识到,这又是一个被时代特定产物所标记的心愿。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通过杂志角落的地址结交远方笔友,是许多年轻人窥探外面世界、倾诉心事的重要方式。
“系统,兑换‘记忆追溯’。”
光影流转,意识沉入上世纪末。
---
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勾勒出她认真的侧脸。她叫沈静。书桌上摊着信纸,她正小心翼翼地往一个印着风景的漂亮信封上贴邮票。窗外是九十年代小城静谧的夜晚。
这就是第十四任机主。
林夏能感受到她内心的雀跃与期待。与笔友“小雨”的通信,是她平淡高中生活里的一抹亮色,是藏在课本下的秘密花园。她们在信中分享成长的烦恼、对未来的憧憬、还有那些不愿对身边人言说的悄悄话。
记忆场景切换。沈静的父亲,一个表情严肃、穿着旧中山装的中年男人,发现了她藏在枕头下的那部手机(正是那台139号码的手机)。那是她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零花钱,加上过年压岁钱,偷偷买的二手货。
“这是什么?!”父亲的怒吼仿佛还在耳边,“多少钱买的?啊?你知道我跟你妈一个月才挣多少吗?这是奢侈品!是浪费!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搞这些歪门邪道!”
手机被粗暴地没收。沈静哭着哀求,解释说只是想和远方的朋友联系更方便些(那时长途电话费极其昂贵),但父亲完全听不进去。在那个物质尚不丰裕、观念相对保守的年代,一部手机在不少家长眼中,确实是玩物丧志、不必要的开销。
“以后再让我看见你用这种东西,就别认我这个爸!”父亲下了最后通牒。
迫于家庭的压力,沈静最终屈服了。她不敢再去要回那部手机,号码也随之停机。她只能重新拾起纸笔,给小雨写了一封信,解释自己可能无法经常联系了。但就在她准备寄出这封信的前夕,母亲生病住院,家里一片忙乱。那封信,最终被夹在了一本旧书里,遗忘在角落。
而远方的笔友小雨,或许一直在等待她的回音,却只等来了一场无声的失约。
记忆的终点,是沈静看着空荡荡的抽屉(手机曾被没收后放在那里),心中充满了对小雨的愧疚。她弃号并非本意,是被家庭经济的压力和父辈的价值观所强行中断。那份未能好好道别的遗憾,沉淀了二十多年。
记忆追溯结束。
---
林夏轻轻叹了口气。又是一个被时代和家庭环境所左右的遗憾。沈静的心愿很简单,只是一句道歉,为了那年夏天的突然消失。
“线索具现,我需要找到笔友‘小雨’。”
【消耗愿力250点。线索具现:根据残留信件碎片及记忆回溯,笔友‘小雨’真名可能为‘苏雨’,当年通信地址为:江城市解放路127号信箱。该信箱系统已于2005年废止。】
又是一个地址失效的难题。江城市与林夏所在的城市相距数百公里。仅仅一个名字和一个早已废止的信箱号,如何寻找?
林夏再次想到了“山河渡客”的影响力。她撰写了一篇题为《寻找笔友“小雨”:一份迟到了二十多年的道歉》的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九十年代末两个女孩通过信件建立友谊的纯粹,以及一方因家庭压力而被迫中断联系的无奈与愧疚。她隐去了沈静的真实姓名和具体城市,但保留了“小雨”(苏雨)这个关键名字,以及“江城市解放路127号信箱”这个标志性地址。
文章发布后,再次引发了跨地域的关注。许多经历过笔友时代的人纷纷留言,分享自己与笔友的故事。江城市的本地媒体和社群也注意到了这条信息,主动帮助转发。
就在林夏以为希望渺茫时,一个来自江城市的网络电话打了过来。
“您好,我……我看到那篇文章了。”一个温和的女声传来,带着些许激动和不确定,“我年轻时,确实用过‘小雨’这个笔名,地址……也对得上。写信的朋友,是叫沈静吗?”
“是的!您就是苏雨女士?”林夏的心跳加快了。
“是我。”苏雨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悠远,“我记得沈静。她那时信写得很好,我们聊得很投机。后来她突然没了消息,我写过几封信去问,都石沉大海。说实在的,当时是有点失落的,还以为是自己说错了什么……没想到,是因为这样。”
林夏将沈静当年面临的困境和那份持续的愧疚,娓娓道来。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响起了一声释然的轻笑:“原来是这样……请你一定转告她,我从来没有怪过她。那时候,大家都不容易。知道她不是因为讨厌我才断的联系,我就很开心了。而且,也要谢谢她,让我想起了那段特别纯粹的时光。”
林夏郑重地答应下来。她通过系统,将苏雨的理解与原谅,传递给了那份属于沈静的记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沉淀了二十多年的愧疚感,如同阳光下的冰雪,渐渐消融,化作了一声如释重负的叹息。
【任务编号:014 完成!】
【愿力结算:+600点】
【特殊奖励:无】
【新提示:成功弥合一段因外部压力而中断的友谊,‘山河渡客’情感连接范围扩展。】
挂断电话,林夏的心情明亮而温暖。这个任务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复杂的寻人过程,但它弥补的,是一份属于青春时代的、细腻而珍贵的感情。它让她看到,有些遗憾,只需一句真诚的解释和一份宽容的理解,便能轻易化解。
她看向窗外,现代都市的通信网络无比发达,一条信息瞬息可至全球。但那些在缓慢岁月里,依靠纸笔和期待建立起来的情感,其重量,或许并不逊色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