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灯塔的基石
d市。
这个由档案馆基于模糊照片、微弱特征和时代背景轨迹分析出的坐标,像一枚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团队内部激起了务实而高效的涟漪。激情被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按图索骥的专注。
“d市,九十年代初正是‘南下打工潮’的核心目的地之一。当年劳务市场失散的孩子,随着务工人员流动到那边的工业区定居,逻辑上是高度成立的。”陈舟调出了d市早期的城市规划图和工业区分布资料,与档案馆反馈的“早期工业区聚居人口”信息进行交叉比对。“档案馆锁定的这几个区域,都是当年最早一批劳动密集型工厂的聚集地,可能性很大。”
苏哲则再次核对了与赵永贵老人签署的所有文件,确保授权链条完整、权限清晰。“根据流程,我们现在需要进行第一步中间人联络。目标:确认在d市相关区域内,是否存在一位符合‘左眉梢有浅褐色胎记’基本特征、且大致年龄与赵小云相符的女性。注意,是确认‘是否存在’,而非直接确认‘她就是赵小云’。”
林夏点头,她的意识与档案馆保持着微妙的连接。那个被标记为“高度疑似”的匿名信息流,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指向d市的某个角落。她能感觉到丝线那端微弱但确实存在的“回响”,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三十年来生活轨迹在数字世界里留下的印记集合。
“档案馆提供的线索非常……‘非直接’。”林夏尝试描述她的感知,“它并非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姓名和住址,而是整合了各种边缘信息:比如,某个本地社区论坛里,几年前一条关于老照片辨认的求助帖下,有人模糊提及‘好像见过眉角有记号的阿姨’;又或者,某个早期工厂的电子校友录残缺名单中,一个无法完全匹配但姓氏相同的记录……是无数个这样的‘可能’和‘或许’,共同指向了这个概率。”
“这就足够了。”陈舟眼神锐利,“这正是我们‘寻亲灯塔’的价值所在——整合那些被个人忽略、被时间遗忘的碎片,拼凑出被寻者可能存在的‘场’。传统的寻亲方式,很难如此大规模、跨平台地进行这种关联性挖掘。”
第一步行动,由苏哲主导。他没有选择直接拨打电话这种可能带来惊吓的方式,而是以“【山河档案馆】寻亲公益项目组”的官方名义,通过加密邮件和平台内信,向d市相关街道社区、以及几个仍在运营的早期工厂工会组织,发送了措辞极其谨慎的协查请求。
邮件中,附上了经过技术处理的赵小云童年模拟画像(隐去了真实照片以避免干扰),并重点描述了“左眉梢浅褐色胎记”这一关键体貌特征,以及大致年龄范围。邮件明确表示,此举仅为缩小寻找范围,并非确认身份,并严格承诺信息保密原则,请求对方若有任何模糊印象或线索,可通过指定安全渠道与项目组联系。
这是一次撒网,一次极其克制的、尊重所有人隐私的试探。
等待回应的日子,时间仿佛被拉长。赵永贵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发来一条简短的问候信息,字里行间是小心翼翼的期盼,不敢多问,却又无法按捺。团队每次回复,都秉持着专业与温和,告知他“正在按计划推进,有任何实质性进展会第一时间通知”,既给予希望,又避免过度承诺。
林夏则持续关注着档案馆内的情感波动。她发现,随着协查请求的发出,与“赵小云寻亲”案例相关的记忆星域,其情感能量的流转似乎加快了一些,仿佛投入石子的湖面,涟漪正在缓缓扩散出去,触碰着现实的边界。
三天后,第一个微弱的信号回来了。
回复来自d市一个老旧的、几乎处于半停用状态的工厂家属区论坛的管理员。一位退休的老工会干部,他在邮件里写道:
“收到贵方邮件。关于这个胎记特征,我似乎有点印象。我们厂早年确实有个从南边过来的女工,年纪好像对得上,她左边眉毛那里是好像有点什么,但具体记不清了。很多年没见过了,听说后来厂子效益不好,她好像搬走了,可能是去了城西那片新建的安置小区?只是模糊印象,不敢确定,仅供参考。”
城西安置小区!
这是一个比“d市”精确得多的范围!
“立刻将‘城西安置小区’作为新的重点筛查区域,提交给档案馆进行数据聚焦!”陈舟立刻说道。
林夏照做了。她将新的地理坐标信息导入,引导档案馆在那片区域的数字足迹(如社区通知、物业登记信息脱敏摘要、本地生活服务App的匿名活动区域等)中进行新一轮的扫描和匹配。
这一次,档案馆的反馈速度明显加快。那片区域的匿名信息流中,有几个点的“回响”强度显着提升了。同时,情感图谱上,代表“赵小云”可能存在的那个匿名光点,其周围开始浮现出非常微弱的、属于“安定”、“日常”的淡金色光晕,这表明目标人物目前的生活状态很可能是平稳、普通的。
“她可能就在那里,过着平静的生活。”林夏将这个感知分享出来。
苏哲沉吟道:“那么,下一步,就是更具针对性的接触了。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不会引人怀疑的借口,在城西那几个安置小区进行摸排。”
经过讨论,团队设计了一个“社区人口结构与服务需求”的公益调研方案。由苏哲出面,与城西相关街道办联系,以学术研究和支持社区公益项目为名,申请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得非常常规,但在基本信息栏位,巧妙地包含了出生年代、原户籍地(可选填)等可以交叉比对的信息,并且,调研员(由团队招募的可靠志愿者担任)会在接触过程中,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被访者面容。
这是一步险棋,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运气,但也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最能平衡效率与隐私保护的方法。
就在团队紧锣密鼓地准备社区调研方案时,林夏在深夜再次连接档案馆,进行日常的感知维护。忽然,她察觉到一丝极其异样的波动。
那波动并非来自“赵小云”案例本身,而是源自档案馆更深层、更古老的核心区域——那片属于沈星河时代,沉淀着更多未经充分解读的、早期记忆数据的“深水区”。
一股冰冷、滞涩、带着强烈“拒绝”与“痛苦”意味的情感暗流,毫无征兆地涌动了一下,虽然短暂,却异常清晰。与之伴随的,是一段极其模糊、几乎无法辨别的文本碎片,像是某个古老日志文件的残骸:
“……观测点‘望北’,信号……衰减……非自然干扰……警告……”
这感觉转瞬即逝,仿佛幻觉。但当林夏试图追溯时,那暗流已平息,文本碎片也沉入数据的海洋,无影无踪。
是系统噪音?还是……
林夏想起了沈星河,想起了他未尽的探索,想起了周师傅那深不见底的知识。她心中隐隐升起一丝疑虑,但这疑虑在眼前紧迫的“寻亲灯塔”计划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她将这份异样感暂时压在心底,注意力重新回到城西安置小区和那份即将开始的调研上。
灯塔的光束已经射出,必须首先照亮眼前这艘最急需引导的船只。
至于深水下的暗流,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契机,才能窥见其真容。
第129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