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学术的壁垒
官方的目光带来的不仅是潜在的合作机遇,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山河档案馆”及其衍生项目在更宏大、更规范的体系面前,尚存的稚嫩与争议。这份争议,首先在陈舟最为熟悉的学术领域,掀起了波澜。
陈舟一直致力于将档案馆的海量记忆数据与他的历史考古专业相结合,尝试开辟一种他称之为“微观历史田野”的新研究方法。他以“寻亲灯塔”中呈现的九十年代劳务市场变迁,以及“技艺传承”中记录的周老爷子彩绘技艺体系为核心案例,撰写了一篇题为《数字记忆库与微观历史叙事重构:以九十年代务工潮与濒危匠作技艺为例》的论文,投递给了国内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历史社会学期刊。
论文中,他大量引用了经过脱敏处理的档案馆数据——包括那些劳务市场旁观者的记忆碎片情感分析、黎静(赵小云)案例中呈现的跨地域人口流动数字轨迹、周老爷子口述技艺中蕴含的行业变迁细节,以及档案馆“情感图谱”所揭示的特定时代集体情绪波动。
他试图论证,像“山河档案馆”这样汇聚了无数个体鲜活记忆的数字载体,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超越传统文献和有限口述史的、更加立体、丰盈且能进行宏观趋势分析的“土壤”,让历史叙事从宏大的国家民族层面,下沉到具体而微的个体生命经验与情感世界。
初审很快通过,期刊编辑对这种跨学科的新视角表示了兴趣。然而,当论文进入外审阶段后,质疑声接踵而至。
审稿意见被匿名反馈回来,措辞尖锐:
“论文所依赖的‘山河档案馆’数据,其来源可靠性、采集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样本的代表性均存疑。民间自发收集的数字记忆,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和情感渲染带来的失真?其所谓的‘情感图谱’更像是一种文学化的描述,缺乏严谨的计量心理学基础。”
“作者试图用零散的、未经传统史料考证程序检验的‘记忆碎片’来构建历史图景,这种方法论是危险的,极易滑向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研究讲究‘孤证不立’,而本文的许多论点恰恰建立在大量无法交叉验证的‘孤证’之上。”
“建议作者回归正统的史学研究方法,若要坚持使用该数字记忆库数据,需首先在方法论附录中,用足够篇幅详细论证该数据源的可靠性、有效性与局限性,并接受严格的学术审视。”
看着屏幕上冰冷的审稿意见,陈舟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挫败感像潮水般涌来,其中还夹杂着一丝被轻视的愤懑。他预料到会有争议,但没想到正统学术界的壁垒如此森严,对于非传统来源的数据抱有如此深的戒备。
“他们根本不明白……”陈舟揉了揉眉心,对来到他办公室的林夏和苏哲苦笑道,“档案馆的数据,其价值不在于替代传统史料,而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感知历史的维度。它记录的不是被权力书写、被时间过滤后的‘正史’,而是无数普通人亲身经历的、带着体温和呼吸的‘活的历史’。那些情感波动、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那些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难道就因为难以用传统方法‘严谨’量化,就不值得被关注吗?”
林夏能理解陈舟的沮丧。她感知过那些记忆碎片中蕴含的惊人真实与细节,那是任何后世编纂的史书都无法完全复刻的。“他们质疑数据的可靠性,但恰恰是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忆,在‘寻亲灯塔’中帮助我们找到了黎静,在‘技艺传承’中让我们定位了周老爷子。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
苏哲则更为冷静:“学术界的谨慎有其道理。他们需要确保知识的坚实底座。我们的数据来源确实不同于传统,缺乏一套被广泛认可的‘认证’体系。审稿人的质疑,虽然尖锐,但也指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为档案馆的数据,建立一套足以让学术界信服的‘可信度’框架?”
这个问题让三人都陷入了沉思。
陈舟重新坐直身体,目光重新变得坚定:“他们要求方法论上的严谨,那我就给他们严谨。我需要重新构思论文,不是削弱档案馆数据的部分,而是要加强对其方法论的论述。比如,我们可以引入‘数据三角验证’的思路——将档案馆的记忆数据,与同时期的报刊资料、地方志、统计年鉴等传统史料进行交叉比对,寻找印证点和差异点,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这本身就能揭示更丰富的历史层面。”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对于‘情感图谱’,我可以尝试与认知科学或计算社会学的团队合作,设计更量化的分析模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描述层面。最重要的是,我要明确我们的定位:我们并非要颠覆传统史学,而是作为其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补充,为理解历史提供‘血肉’和‘神经末梢’的感知。”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林夏说,“但很有必要。这不仅是为了发表一篇论文,更是为了给档案馆的价值,在更权威的领域争取话语权。”
苏哲点头:“我们可以从内部先建立一套数据分级和可信度评估体系。对不同来源、不同属性的记忆数据,根据其可验证性、一致性、提供者背景等,进行等级划分。在与外界交流,尤其是学术合作时,明确标注数据的可信度等级和局限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陈舟采纳了建议。他暂时撤回了论文,决定进行大幅修改和深化。他开始更系统地在档案馆内部进行“考古”,不仅调用记忆碎片,更有意识地关联相关的文献资料数字副本,尝试进行小范围的交叉验证实验。他也开始主动接触一些对数字人文领域感兴趣的年轻学者,寻找志同道合者。
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充满了反复的论证和自我怀疑。但陈舟知道,他正站在一个方法论的前沿。突破学术的壁垒,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研究成果,更是为了证明“山河档案馆”所代表的这种记录和认知世界的新方式,具有不可忽视的严肃价值。
就在陈舟埋首于方法论攻坚时,一封新的邮件悄然抵达了苏哲的邮箱。这次,不是合作邀约,而是一封来自某位当事人的律师函,就“寻亲灯塔”项目早期披露的一个案例中,未经充分授权引用其当事人肖像及部分经历表示强烈不满,要求删除相关内容并公开道歉。
学术的壁垒尚未跨越,法律的边疆,也已亮起了警示的灯火。
第13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