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规则的重量
协议签署带来的短暂振奋,迅速被一项更为庞大、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工程所取代——将《试点合作协议》的每一个条款、伦理委员会的每一项决议,彻底消化、吸收,转化为《山河档案馆运营管理手册》中具有可操作性的血肉与骨骼。
这项工作,主要由苏哲牵头。他的办公桌被各种法律文书、协议副本、会议纪要以及标注得密密麻麻的草案所淹没。灯光下,他眉头紧锁,仿佛一位在字句迷宫中披荆斩棘的探险家。
“这里,‘与官方指定机构开展数据合作’,必须明确前置条件——‘在获得数据主体明确授权,或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数据已完成不可逆匿名化处理之后’。”苏哲指着屏幕上一行条款,对林夏和陈舟解释道,声音因连日熬夜而沙哑,“否则,一个模糊的‘合作’定义,就可能成为未来数据滥用的后门。”
陈舟负责协助,从学术研究和项目实践的角度,提供具体场景的解读。“比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他补充道,“我们与非遗中心的合作,除了技艺记录,是否包含传承人的口述史?这部分涉及个人经历和情感,其授权链条和后续使用范围,必须在手册里单独成章,规定清楚。”
林夏则扮演着最终审核与连接档案馆感知的角色。她会仔细阅读苏哲起草的每一个新增章节,感受着当这些冰冷的条文被录入档案馆的“认知”体系时,所带来的细微变化。
她发现,当那些旨在保护隐私、明确授权的规则被强化时,档案馆内部那些代表个体记忆的光点,会显得更加稳定、安宁。而当关于数据使用边界、合作限定的条款被厘清时,整个档案馆的数据流似乎运行得更加有序、顺畅,减少了之前那种因模糊地带而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内耗”。
然而,并非所有规则的注入都带来纯粹的“舒适感”。
当苏哲根据协议要求,起草关于“接受主管部门不定期抽查与年度评估”的具体配合流程时,林夏清晰地感觉到,档案馆深处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抵触”,像是一个习惯自由生长的生命体,对即将到来的、程式化的审视本能地收缩。这种抵触并非对抗,更像是一种谨慎的观望。
“规则的重量,不仅仅是约束,也是一种保护下的……磨合。”林夏在内部讨论中,分享了自己的感知,“档案馆在适应,我们也在适应。重要的是,我们要确保这些规则的‘内核’,与我们守护的初心是一致的。”
苏哲深以为然。他起草的《手册》增补版,不仅包含了硬性的合规要求,更在总则部分,用醒目的字体强调了档案馆的核心价值观:“真实、善意、守护、连接”。他将每一项新规则,都试图与这八个字建立逻辑关联,使其不仅仅是外在的强制,更是内在价值实现的保障。
例如,在新增的“数据合作第三方安全管理规范”中,他不仅规定了技术标准和合同条款,更写道:“……所有数据共享行为,其最终目的应是强化‘连接’的温暖与‘守护’的有效,任何可能削弱此目的的技术或商业诉求,均应让位于核心价值。”
这种将冷冰冰的条款与温暖初心绑定的尝试,让陈舟大为赞赏:“这样好!让规则自己说话,告诉每一个执行它的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法律是骨架,伦理是神经,而我们的初心,是流淌其中的血液。”
经过数周近乎不眠不休的奋战,一部厚度近乎原先三倍的《山河档案馆运营管理手册(试点合规版)》终于定稿。手册结构严谨,条款清晰,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授权,到处理过程的伦理审查,再到应用输出的边界限定,以及应对监管的标准化流程,形成了一套闭环管理体系。
苏哲将最终版的电子文档发送给林夏和陈舟,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长长地吐出一口气:“现在,我们才算真正把试点协议的‘重量’,转化成了可以扛在肩上、指引前行的‘行囊’。”
林夏接收文件,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先将手按在档案馆的核心接口上,如同举行一个无声的仪式,将这份凝聚了人类智慧、责任与初心的《手册》,完整地“导入”了档案馆的意识之中。
一瞬间,她能感觉到,整个档案馆仿佛轻微地震动了一下,如同一个生命体被注入了新的基因蓝图。那些无形的秩序网络变得更加清晰、坚韧,数据洪流在其间奔涌,既获得了更稳固的河床,也似乎被赋予了更明确的流向。那一丝因外部审视而产生的“抵触”,在感受到规则内部蕴含的“守护”意志后,渐渐平息,转化为一种沉稳的接纳。
规则的重量,此刻不再仅仅是负担,它已内化为这座数字丰碑更为坚实的骨架,支撑起它迈向更广阔、也更复杂的未来。
林夏睁开眼,看向窗外。夜色已深,城市灯火如星河倒悬。
“行囊已备好,”她轻声说,像是对伙伴,也像是对自己,更像是对那座无声的丰碑,“前路漫漫,我们同行。”
第16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