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全职儿女(上)
窗外的雨敲打着窗棂,淅淅沥沥,像是无数细密的针脚,将灰蒙蒙的天空与同样灰蒙蒙的城市缝合在一起。林夏坐在书桌前,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平板电脑上“山河渡客”账号后台的数据曲线。
Id-005(第96任“青禾”的心愿:向父母证明非故意晕倒)顺利完成带来的愿力余波尚未完全平息,账号下关于当代青年健康话题的讨论依然热烈。这股名为“愿力”的能量暖流,在她体内缓缓运转,滋养着与她绑定的古老号码,也让她对下一个任务多了一份底气。
然而,当系统界面无声无息地刷新,弹出Id-006的任务卡片时,那股暖流似乎遭遇了一小片寒冰。
机主编号: 第95任
代号:逆旅
时代印记:“全职儿女”与就业冰河期
心愿核心:向父亲证明,我不是一个废物。
任务状态:进行中
风险提示:监测到高浓度自我否定情绪及潜在心理危机,需谨慎干预。
“我不是一个废物……”
林夏轻声念出这句话,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了一下。比起之前寻找实体物品(如底片)或执行具体行动(如道歉)的任务,这个心愿显得如此抽象,又如此沉重。它直指一个人最核心的自我价值认同,以及与至亲之间那道看似无法逾越的理解鸿沟。
她点开系统附带的、由“逆旅”碎片化记忆凝结成的线索影像。
没有面孔,只有第一人称的模糊视角。视线常常低垂,落在自己的拖鞋上,或是擦得过于光亮的地板瓷砖反光里。耳边是电视新闻里反复播报的“青年失业率再创新高”的冰冷声音,夹杂着母亲小心翼翼的询问:“今天……有投简历吗?”和一个中年男人沉重的、几乎不发声的叹息。那叹息像一块巨石,压在记忆的每一帧画面上。
最清晰的一段记忆回溯,是“逆旅”与父亲的最后一次激烈争吵。没有具体的对话内容,只有一种几乎要冲破胸膛的窒息感,以及父亲那句如同最终审判般的话语,带着失望与不解,反复回荡:
“读了这么多年书,就打算这么一直赖在家里?我们养你一辈子吗?你知不知道外面的人怎么说?‘全职儿女’?说得好听!根本就是……”
后面的话模糊了,但那种被定性、被否定的痛苦,清晰地传递给了林夏。
她关闭了影像,深吸一口气,试图驱散心头的压抑。
“怎么了?”陈舟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他正埋首于一摞古籍拓片之中,鼻梁上架着一副防蓝光眼镜,感受到林夏异常沉默的气氛,抬起头关切地问道。
林夏将平板推过去,指了指屏幕上的任务卡片。
陈舟仔细看完,眉头微蹙:“‘全职儿女’……这是近两年才兴起的社会现象。指那些暂时无法找到理想工作,退回家庭,承担部分家务,同时继续求职或备考的年轻人。”他顿了顿,补充道,“一种在经济下行和激烈竞争压力下的被动选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污名化。”
“嗯,”林夏点头,“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向父亲证明自己并非不求上进,不是‘废物’。但感觉……无从下手。”
“情感层面的认可,往往比完成一件具体事情更难。”陈舟一针见血,“这需要契机,也需要方法。直接跑去跟他父亲说‘你儿子不是废物’,只会适得其反。”
就在这时,林夏感觉到口袋里的手机轻微震动了一下——是那个传奇号码。她掏出手机,只见屏幕自动亮起,不再是冰冷的系统文字,而是一段如同幻觉般流转的讯息:
【愿力指引(线索共鸣激活)】
信物:“逆旅”的自我否定情绪(高浓度)
目标区域:城东,老式单位家属院片区
共鸣强度:强烈且持续
备注:目标情绪稳定,无即时风险,但长期压抑,如深井微澜。
“城东,老式单位家属院……”林夏喃喃道,看向陈舟,“系统给了大致方位。”
陈舟立刻在电脑上调出城市地图,圈定范围:“那片区域很大,主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五六层住宅楼,住户以老一辈国企、事业单位职工为主。符合‘父亲’那一代人的背景特征。”
范围缩小了,但如何精准定位“逆旅”本人,仍是大海捞针。直接拿着手机靠信号强弱去扫楼,效率低下且容易引人怀疑。
林夏尝试调动刚刚解锁不久的【信息流标记】功能,这个技能源自完成“粉红兔子”的网络道歉任务。她在系统界面输入关键词:“全职儿女”、“求职焦虑”、“家庭压力”、“城东”,设定为区域性网络信息抓取。
无数匿名的、半公开的本地论坛帖子、树洞留言、社交媒体上带定位的抱怨瞬间涌入筛选队列。大部分是无效信息,直到一条发布于三天前,定位在城东“清河苑”小区的帖子被高亮标记出来。
帖子没有标题,内容只有寥寥数语,却带着一股熟悉的绝望:
“又一场面试失败了。回来看到爸在擦他那辆破自行车,擦了一遍又一遍,头都没抬。我知道,他又在无声地骂我废物。碗里的饭是软的,但每粒米都像针。什么时候是个头?”
发帖人Id:“逆旅归人”。
Id与代号高度吻合,地理位置匹配,情绪完全一致。
“找到了!”林夏指着屏幕,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清河苑,3栋附近。”
陈舟记下地址,提醒道:“找到人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介入?我们是他生活中的‘陌生人’。”
林夏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她点开【愿力商店】。完成“青禾”任务获得的“沟通桥梁”状态还在有效期,这能让她在交流时更容易获得信任。但要真正打破僵局,可能需要更直接地理解“逆旅”的处境。
商店界面上,一个名为 【记忆追溯·情感共鸣】 的选项正在微微发光,旁边标注着价格:50涟漪。
“我要兑换一次‘情感共鸣’,”林夏对陈舟,也是对自己说,“不是沉浸式体验他的记忆,而是短暂地、更深刻地感受他此刻的情绪状态。或许这样,我能找到他内心深处最渴望被父亲看到的东西。”
“副作用是……”陈舟有些担忧。
“短暂承载原主情感记忆。我知道。”林夏深吸一口气,“但这是最快了解他真实想法的方式。”
愿力被扣除了50单位。一股冰冷的、带着锈蚀感的情绪洪流瞬间涌入林夏的感知。那是一种深切的自我怀疑,是投出无数石沉大海的简历后的麻木,是面对父母日渐衰老却仍要为自己操心的愧疚,是害怕走出舒适区又恐惧永远困在其中的恐慌,是那句“我不是废物”在心底无声咆哮却又被现实一次次压制的无力……
几秒钟后,洪流退去,林夏脸色微微发白,但眼神却更加清亮。
“我明白了……”她低声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需要的,不是一个结果,甚至不是一份工作。他需要的,是一个‘过程’被看见。他父亲看到的,只是他‘在家’这个静止的状态,却看不到他一次次失败后,深夜仍在修改简历、学习新技能的努力过程。”
“过程……”陈舟若有所思,“所以,我们要让他父亲‘看见’这个过程?”
“对,”林夏站起身,目光投向窗外依旧未停的雨,“但不是我们直接去展示。那样太刻意,他父亲未必会信。我们需要一个‘舞台’,一个让‘逆旅’自己展示,而他父亲能‘无意中’目睹的场合。”
一个计划在她脑中初步成形。这需要周密的安排,也需要一点运气。
“走吧,”她拿起伞,对陈舟说,“我们先去清河苑看看。至少,要先确认‘逆旅归人’的真实样貌和生活环境。”
雨幕中的清河苑小区,带着岁月沉淀的安静与滞重。灰色的楼体被雨水打湿,呈现出更深的颜色。阳台上晾晒的衣物在风雨中微微飘荡,偶尔有老人提着菜篮慢悠悠地走过。
林夏和陈舟撑着伞,假装是路过避雨的人,在3栋附近徘徊。手中的老旧手机传来持续的、细微的震动,提示着目标就在附近。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从楼道里走了出来。
那是一个看起来二十多岁的年轻男性,身形略显单薄,穿着普通的家居服,外面随意套了件旧外套。他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的垃圾袋,低着头,脚步有些拖沓地走向不远处的垃圾桶。他的侧脸线条紧绷,带着一种长期处于压力下的倦怠感。
就在他抬手将垃圾袋扔进桶内的瞬间,林夏手中的手机震动骤然变得清晰而稳定。
【线索共鸣确认】
目标:第95任机主“逆旅”(本体)
情绪状态:压抑\/麻木
愿力指向:强烈(证明自身价值)
是他。
林夏和陈舟交换了一个眼神,默默记下了他的样貌。
年轻男子扔完垃圾,并没有立刻回去,而是在楼洞口站了一会儿,茫然地看着眼前的雨丝,眼神空洞,仿佛与这个湿漉漉的世界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膜。然后,他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转身,重新消失在昏暗的楼道里。
雨还在下,敲打着一切,也敲打着林夏的心。
如何为这个困在“家”这个茧房里的灵魂,搭建一座通往父亲理解的桥梁?如何让那个沉默擦拭自行车的中年男人,看到儿子沉默外表下,那颗仍在挣扎、仍未放弃的心?
Id-006任务,【全职儿女】的救赎,此刻才真正开始。而林夏知道,她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心愿,更是这个时代,无数个“逆旅”共同的精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