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尘封的站台
城西安置小区,如同一片被时代快速列车短暂停靠却又迅速驶离的站台。楼房是千篇一律的灰白,格局紧凑,住满了从各处旧城改造、工厂搬迁中迁移而来的居民。生活气息浓厚,却也带着一种被统一安置后的、无差别的沉寂。
“社区人口结构与服务需求”公益调研,在苏哲与街道办充分沟通后,顺利获得了开展许可。团队招募的两名经验丰富的社工专业志愿者,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和温和耐心的态度,开始了逐楼逐户的抽样访问。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林夏和陈舟的目光,却投向了另一个更为“尘封”的站台——那个在三十年前,改变了赵永贵和女儿赵小云命运的地方:南方某市曾经的劳务市场。
档案馆虽然给出了d市城西的大致方向,但劳务市场作为一切的起点,其沉淀的记忆碎片,或许仍藏着指向更精确目标的钥匙。尤其是,那则源于“摆摊老人回忆录式日记”的文本线索,显得尤为珍贵。
林夏再次将意识沉入档案馆,这一次,她不再进行广谱扫描,而是像一位考古学家,专注于“发掘”那片属于九十年代初、那个特定劳务市场的记忆土层。
意识掠过无数喧嚣的画面:攒动的人头,提着蛇皮袋的茫然面孔,墙上密密麻麻的手写招工信息,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汗味、希望与焦虑交织的复杂气息。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务工者的集体记忆烙印,庞大,却杂乱。
她需要更精准的“探针”。
林夏尝试着,将检索条件聚焦于“市场周边”、“固定摊贩”、“长期观察者”。很快,一些更具连续性的记忆视角浮现出来。他们是卖早点的阿姨,是修鞋的老师傅,是守着公用电话亭的大叔……他们是那个流动世界的固定坐标,目睹了无数悲欢离合。
其中,一段以文本为主,夹杂着零星模糊画面的记忆流,吸引了林夏的注意。这正是之前提到的那位“摆摊老人”的记忆。他记录了不少市场里的人情世故,文字朴实,带着历经世事的淡然。
林夏引导着档案馆,在这段记忆流中,重点筛查与“孩子”、“丢失”、“寻找”相关的关键词。
一段被尘封的叙述,缓缓浮现:
“……那时候市场里乱哟,人挤人,经常有娃儿走丢的。记得有个从北边来的汉子,带着个女娃娃,瘦瘦小小的,左边眉毛角上有个小印子,挺显眼。那汉子好像是去找活计时,一转眼娃娃就不见了。他当时那个疯魔的样子,我现在都记得,在市场里哭着喊着‘小云’的名字,扒拉着每一个人问,眼睛都是红的……后来好像就没见过了,也不知道找到没有。唉,作孽啊……”
文字在这里中断。但在这段记忆的“边缘”,档案馆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与其他记忆碎片的关联性——老人记忆中,那个疯狂寻找女儿的汉子(赵永贵)绝望嘶吼的影像碎片,与档案馆内另一段属于某个当时在场、后来也去了d市打工的旁观者的短暂记忆画面,产生了微弱的共鸣。在那个旁观者模糊的记忆角落里,有一个被赵永贵拉住询问时、受到惊吓而快速跑开的小女孩背影。
档案馆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个小女孩跑开的方向,隐约指向市场边缘一个当时负责临时招募纺织女工的登记点。
“纺织女工……d市……早期工业区……”陈舟看着林夏共享过来的信息,眼神越来越亮,“线索链在闭合!赵小云当年走失后,很有可能是被人带走,甚至可能被当时招工的人‘捡到’,然后随着务工队伍去了d市的纺织厂!”
这是一个合理的、符合时代背景的推测。在那个管理尚不完善的年代,劳务市场鱼龙混杂,年幼的孩子与亲人失散后,被急需劳动力的工头或其他人员带走,并非不可能。
“立刻将这个‘纺织女工’的方向,与城西安置小区的调研信息进行交叉比对!”苏哲立刻指示,“重点关注从d市早期纺织厂搬迁或下岗后,安置到城西小区的居民,尤其是女性!”
新的指令被加入调研员的核查清单。这使得原本略显盲目的摸排,有了更明确的靶心。
两天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调研前线传回。
一位志愿者在访问城西小区三号楼的一位姓王的阿姨时,注意到王阿姨在填写原工作单位时,写的是“d市第三纺织厂”。在志愿者按照清单进行常规闲聊,问及“厂里早年有没有从南边过来的工友”时,王阿姨随口提了一句:“有啊,不少呢。哎,说到这个,我记得我们车间以前有个女的,好像就是小时候跟她爸在南方走散了,后来被当时带队的……具体情况不清楚,都是好多年前听人嚼舌根说的了。那女的样子记不太清,好像……左边眉毛那里是有点不太一样?”
志愿者心中一动,保持镇定,没有追问,只是将这条线索作为“潜在关联信息”记录了下来。
“王阿姨……第三纺织厂……童年走散……眉角特征……”陈舟反复看着这条回报,“虽然还是二手信息,但吻合度非常高!这个王阿姨提到的女工,极有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但是,王阿姨并不清楚这个女工现在的具体住址和姓名,只知道曾经是同一个车间的。”苏哲指出关键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王阿姨这个桥梁,找到更确切的信息,但又不能让她察觉我们的真实目的,以免消息扩散,对目标人物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这是一个微妙的环节。既要获取信息,又要保护隐私。
最终,由苏哲再次出面,以“调研需要补充特定群体样本”为由,与王阿姨进行了二次电话沟通。他技巧性地询问,是否方便提供几位当年从南方过来、目前在城西小区居住的第三纺织厂老工友的联系方式,用于深度访谈。王阿姨不疑有他,热心地提供了两个名字和大概的楼栋号,其中就包括了那个“眉角有点不一样”的女工,她记得对方好像姓……李?还是黎?发音有点模糊。
线索,终于聚焦到了一个具体的姓氏和更精确的楼栋。
李(黎)女士。城西小区五号楼。
“寻亲灯塔”的光芒,穿透三十年的迷雾,终于照亮了一个清晰的门牌号的前奏。
林夏感受着档案馆内,那根连接着赵小云的“丝线”骤然变得清晰、稳定,另一端传来的“回响”带着一种尘封之物即将重见天光的微弱悸动。
她知道,下一步,就是真正去叩响那扇门了。以一种最谨慎、最温柔的方式。
尘封的站台,即将迎来久违的列车。
第130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