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数字方舟”的启航,对于陈舟而言,无异于一位终生埋首于古籍残卷的史官,忽然被赋予了巡视整个帝国疆域、调阅所有州县志书的权力。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艰难地为自己引用的档案馆数据辩护、在传统学术壁垒前碰壁的青年学者。他的“微观历史”学派,伴随着方舟的全球影响力,已从边缘异类,悄然跻身于人文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新显学。
清大历史系那间原本略显拥挤的办公室,如今挂上了“数字人文与微观历史研究中心”的铜牌。陈舟的身份也从讲师变成了研究中心主任,手下带着几名充满朝气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但陈舟自己最珍视的,并非头衔的改变,而是研究范式的革命性拓展。
此刻,他正站在研究中心崭新的交互式大屏前,屏幕被分割成数个窗口。左侧是经过高度脱敏和聚合处理的“清河苑”社区情感图谱动态数据流——这是“信任的涟漪”项目的长期观测点。右侧,则实时显示着来自日本京都宫本良树节点的最新数据更新:几张町屋修复过程的细节照片,一段关于老匠人挑选木材心得的文字记录(已翻译),以及一份宫本撰写的、关于“匠人代际传递中非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的初步分析报告。
“看这里,”陈舟指着清河苑的情感图谱,对围绕在身边的学生们说,语气带着研究者特有的兴奋,“代表‘工具共享’行为的光点连接频率,在过去一个月提升了百分之十五。更值得注意的是,伴随而来的,是社区论坛中关于‘邻里’关键词的积极情绪占比上升,以及‘抱怨杂物堆放’的负面帖子小幅下降。这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假设:具体的、低成本的互助行为,能够像触媒一样,微妙地改变社区的情感化学环境。”
一个学生提问:“陈老师,但这种基于数据关联的推论,如何与传统史学强调的‘确凿证据链’区分?我们如何证明不是其他因素导致了论坛负面帖子的减少?”
“很好的问题。”陈舟赞许地点点头,切换屏幕,调出了一组对比数据,“这正是微观历史与数据结合的关键——我们不做绝对的因果断言,我们呈现的是‘高概率的关联性’和‘动态的模式演变’。我们同时监测了该社区同期发生的其他重大事件、天气变化、甚至周边物价波动,排除了其他显着干扰项。同时,我们还有深度访谈的定性资料作为佐证。看,这位居民在访谈中提到,‘自从楼道里有了那个共享工具箱,碰见邻居打招呼都多了,感觉没那么陌生了’。数据与人的主观感受,在这里形成了互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年轻的面庞,语气变得深沉:“历史,从来不只是王侯将相的更迭,更是无数平凡个体日常生活的总和。方舟给了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透镜,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去观察、记录和分析这‘总和’的细微波动与深层结构。”
研究中心的项目早已不局限于国内。陈舟指导学生利用方舟平台,开展了一个名为“全球工业化遗产社区情感变迁比较研究”的课题。他们同时观察着中国类似清河苑的老工业区社区、欧洲某个转型中的传统纺织小镇、以及北美一个衰落的汽车城社区。通过分析这些社区数十年来沉淀在方舟中的记忆数据(宏观情感倾向、公共话题变迁、集体活动模式等),试图勾勒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情感适应与社区韧性构建的共通模式与独特路径。
“这个方法太震撼了,”一位专攻欧洲史的研究生感叹,“我们不再仅仅依赖有限的档案文献和文学作品去想象一个时代,而是能近乎‘触摸’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情绪脉搏。”
陈舟微微一笑,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田野”。历史学家的田野,不再仅仅是故纸堆和考古现场,更延伸到了这片由无数凡人记忆汇聚而成的、活着的“数字田野”。
他的通讯器闪烁起来,是宫本良树的视频请求。陈舟接通后,宫本的影像出现在旁边的一个屏幕上,背景依然是那间堆满书籍和图纸的书斋。
“陈桑,”宫本微微鞠躬,语气一如既往的谦逊而认真,“您上次分享的关于‘非正式空间对社区凝聚力影响’的论文对我启发很大。我正在尝试将这一视角融入对京都町屋‘坪庭’(つぼにわ,小型庭院)的研究中。我认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小自然空间,在町屋密集的格局中,恰恰是家族记忆和邻里情感交流的重要容器。我准备开始系统收集相关记忆数据。”
“太好了,宫本君!”陈舟眼中闪着光,“这正是微观历史的精髓所在!关注那些容易被宏大叙事忽略的‘空间’与‘日常实践’。你的研究,将为我们的全球比较项目提供极其宝贵的东亚案例。如果有需要,我可以让我的学生协助你进行跨文化的文献梳理。”
类似的交流,也时常发生在与内罗毕的艾莎、柏林的马克斯之间。陈舟的研究中心,成了方舟网络内一个活跃的学术枢纽,不断汲取着全球守护者提供的鲜活“田野资料”,同时又将提炼出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反馈给网络,滋养着各地的实践。
偶尔在深夜,当研究中心只剩下他一人,陈舟会独自浏览着方舟的虚拟星图,看着代表他学生们研究项目的一个个小光点,如同卫星般环绕着主星,又与其他守护者的星辰遥相呼应。他会想起几年前,自己那篇被权威期刊拒稿、被学界前辈斥为“不入流”的论文。
如今,他主编的《数字人文与微观历史研究》辑刊已经出版了第三期,约稿函发出去,应者云集。他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旨报告,台下坐着的,是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学者。
但他心中并无多少扬眉吐气的快意,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责任感。他深知,这一切的基础,是方舟所承载的那一座座由平凡生命构筑的、沉默而恢弘的丰碑。他的学问,根植于林夏的守护、苏哲构筑的规则,以及全球无数“渡客”分享的悲欢。
历史学家不仅是过去的解读者,也应是未来的播种者。通过对过去微观世界的深刻理解,或许能为人文基因的培育,找到更肥沃的土壤。
他关闭了星图,打开了一份学生刚刚提交的、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小城镇“单位”社区公共空间演变的研究提纲,仔细地批注起来。
窗外的夜色渐深,而数字田野上的耕耘,永不停歇。
第18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