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坡一战的烟火气尚未散尽,襄阳鸿门宴的刀光仿佛仍在眼前闪烁。
新野城,这座原本不起眼的小县城,如今却因两件大事而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刘备军以弱胜强,大败曹军;主君刘备更在龙潭虎穴中全身而退,身边两位军师,一位是算无遗策的“卧龙”诸葛亮,另一位,则是能召唤上古英魂、神秘莫测的“天机”林凡。
城头变换了大王旗,但城内涌动的,不再是惶惶不安的流民之气,而是一种压抑不住的勃勃生机。
县衙如今已改为左将军府,虽依旧简陋,却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井然有序。
后堂之内,炭火正旺,茶香袅袅。
刘备、诸葛亮、林凡三人围坐,气氛却不似外界想象的那般激昂,反而带着一种沉静的审慎。
“景升兄经此一事,与我等已是貌合神离。”刘备轻叹一声,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色,“新野城小民寡,钱粮军械皆仰赖荆州供给,如今通路恐已被蔡瑁之流暗中掐断。若曹军再至,如之奈何?”
诸葛亮羽扇轻摇,淡然一笑,接过话头:“主公所虑极是。然,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刘荆州心存忌惮,不敢明面用兵,反给了我等喘息之机。当务之急,非向外求,而在向内固本。”
“孔明兄所言,深合我意。”林凡端起粗糙的陶制茶盏,抿了一口,接口道,“新野虽小,却是我等根基初立之地。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唯有将此地方方面面梳理通透,令其如臂使指,方能积蓄力量,应对未来大变。”
他目光扫过刘备与诸葛亮,继续道:“林某来自天外,于政务经济一道,略有不同见解。或可与孔明兄相辅相成,共定新政之基。”
刘备闻言,精神一振,他知道林凡身负异术,却不想对俗世政务亦有涉猎,连忙道:“备愿闻其详!请两位军师放手施为!”
新政,便在三人这番看似平淡的交谈中,定下了基调。
次日,左将军府连发数道政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新野荡开层层涟漪。
政令一:清丈田亩,核定户籍。
由诸葛亮亲自督导,马良、伊籍等新近投靠的文士具体执行。
此举旨在摸清家底,将以往被豪强隐匿的土地、人口清查出来,扩大税基与兵源。
过程虽遭遇些许阻力,但在关羽、张飞偶尔“路过”的威慑下,进展迅速。
政令二: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林凡提出了“保甲互助,优选良种”的理念。
他将农户以保甲编制,鼓励互助协作,并凭借《昊天统御万神经》中蕴含的浩如烟海的知识,筛选出几种更适合本地水土、产量更高的粟、麦种籽,分发下去。
同时,规划了数条小型水渠,由军中辅兵在农闲时施工,以利灌溉。
政令三:鼓励匠作,规范市易。
林凡亲自画了几张草图——并非超越时代的产物,而是对现有农具、织机进行了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改进。
他在城东划出一片“匠作区”,给予匠人一定的税赋优惠,鼓励其钻研技艺。
同时,设立市吏,平抑物价,打击奸商,保证市场公平。
政令四:精兵简政,明定赏罚。
军队方面,由关羽、张飞、赵云严格操练。
林凡则提出了“积分绩效”之法。
无论是士兵训练、作战,还是文吏处理公务,皆设定标准,按完成度给予“绩点”,绩点可兑换钱粮、晋升机会甚至学习武艺的机会。
此法一出,军、吏两方效率大增,风气为之一新。
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旧有势力的抱怨、部分百姓的观望、资源的匮乏……问题层出不穷。
但诸葛亮总揽全局,调度有方,其理政之才初见端倪;而林凡则往往能提出一些看似离奇、细思却极为精妙的方法,化解难题。
例如,在处理一起土地纠纷时,林凡并未引经据典,而是让争执双方在沙盘上模拟耕种与收益,用最直观的方式让他们意识到合作比争斗更有利,令在场旁观的诸葛亮眼中异彩连连。
这一日,林凡正在匠作区观看改进后的水排试验,诸葛亮寻了过来。
“林兄这‘绩效积分’与‘保甲互助’之法,看似简单,实则暗合人性趋利与组织之道,亮,受教了。”诸葛亮由衷赞道,他看着那效率提升近三成的水排,感叹,“还有这些机巧之物,林兄之学,当真包罗万象。”
林凡笑了笑,指向那些忙碌而充满希望的百姓和士兵:“孔明兄过誉了。术只是末节,道才是根本。我等所为,不过是让这片土地上的人,能看到活下去、并且能活得更好的希望。人心所向,才是真正的根基。”
诸葛亮闻言,羽扇微顿,深深看了林凡一眼,颔首道:“林兄洞明。不错,唯有根基稳固,方能谈及其他。如今新野气象渐新,流民归附者日众,钱粮虽仍拮据,却已能勉强自给。下一步……”
“下一步,”林凡接口,目光投向西北方向,“该让我们的邻居,更加‘安心’了。也是时候,让一些真正的人才,看到这里的‘希望’了。”
诸葛亮会意一笑,两人心照不宣。
新野,这台精密的机器,在两位顶尖军师的操控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默默积蓄着力量。而荆襄大地的暗流,也因此变得更加汹涌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