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剧阳城外二十里,汉军前锋大营侧翼,一片相对平坦的河滩地上,矗立着十几顶与众不同的营帐。这些营帐没有悬挂刀枪剑戟,反而在门口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料、皮革、铁料和工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拉锯声、以及工匠们低沉的交流声终日不绝,与主营的操练杀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战争协奏。这里没有冲天的杀气,却弥漫着一种沉静而务实的气息。这里,便是由将作大匠陈墨亲自带领的“随军工匠营”,也是北伐大军所有军械最直接、最快速的生命维护站。
陈墨穿着一身沾满油污和木屑的粗布工服,正蹲在一架拆卸开的强弩旁,眉头紧锁。这架弩是刚从段颎前锋军中送来的,问题是弩机(扳机组)在连续击发后出现卡滞。在他周围,数十名从将作监精选而来的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在修补破损的盾牌,有的在给战马更换磨损的马蹄铁,有的则在重新打磨因激烈劈砍而卷刃的环首刀。
“大人,查清楚了。”一名老工匠指着弩机内部几个细微的磨损点,“是青铜机括在频繁受力后,产生了轻微形变,加上塞外风沙大,细沙侵入,导致联动不畅。”
陈墨点了点头,用手指抹了一点牛油,小心翼翼地涂抹在关键的活动部件上,然后又用特制的小锉刀,极其精细地修正了那几乎肉眼难辨的形变部位。
“不仅仅是修复,”他头也不抬地对周围的学徒们讲解,“更要明白为何会坏。是材料强度不足?是结构设计有缺陷?还是使用环境超出了预期?明白了‘因’,才能从根本上改进,甚至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问题。”
他重新组装好弩机,亲自上弦试了试,动作流畅,再无滞涩。
“记录:弩机青铜件,需考虑增强关键部位厚度,或探索使用韧性更好的熟铁替代可能性。另,需为弩兵配发小型毛刷,定期清理机括沙尘。”
“是,大人!”旁边的书记官立刻在随身携带的厚厚册子上记录下来。这本册子,已经记录了上百条来自前线的、鲜活的军械使用反馈和改进思路。
“陈大人!陈大人!”一名浑身是汗的传令兵飞奔而来,“段将军营中送来一批环首刀,言说在与胡虏弯刀对砍时,有数把出现了崩口,请您看看!”
陈墨立刻起身:“带我去看。”
在堆放待修军械的区域,他拿起一把崩口的环首刀。崩口不大,但位置正在刀刃受力最大的区域。他又拿起几把同样问题的刀,仔细对比。
“不是淬火问题…”陈墨喃喃自语,他用手掂量着刀的重心,又用手指弹击刀身,听着回响,“是百炼折叠锻打时,核心部位的钢料融合略有瑕疵,留下了极细微的内伤。平时看不出,一旦遭遇巨力碰撞,便从此处断裂。”
他立刻召集负责锻打的工匠:“这批刀的钢料,来自哪个批次?锻造记录呢?”
工匠们一阵翻找,很快找到了记录。陈墨看着记录上的编号,眼神一凝。这个批次的钢材,正是之前将作监大火后,紧急从其他备用库房调拨的“甲字柒号”储料。
是巧合,还是…
他压下心中的疑虑,现在首要任务是解决问题。
“立刻检查所有同批钢材打造的环首刀!重点检查刀身中段!发现有疑似内伤的,一律回炉重造!”陈墨果断下令,“另外,传书回洛阳,询问‘甲字柒号’储料的详细来源和入库检验记录!”
他的果断和对质量近乎苛刻的要求,避免了可能在前线酿成的更大损失。
陈墨和他的工匠营,很快成为了前线将士最受欢迎的人。他们不仅修复损坏的装备,更能根据将士们的实际需求,进行各种贴心的“小改装”。
一名骑兵校尉抱怨马鞍在长途奔袭后磨破大腿,陈墨便带人改良鞍垫,采用更柔软的多层皮革内衬,并调整了鞍桥的弧度。
弩兵反映在马上装填弩箭困难,陈墨便设计了一种可以绑在马鞍侧面的、带有多格箭袋的简易弩箭插袋,方便取用。
甚至有士卒提出,夜间巡逻时,新配发的制式水囊在奔跑时晃荡声响太大,陈墨便想办法在水囊外部加了一层吸音的厚绒布套…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改进,却极大地提升了士兵的舒适度和作战效率,让将士们真切地感受到,朝廷、陛下,还有这位年轻的将作大匠,是真正在为他们着想。经常有士兵修完装备后,偷偷留下几块舍不得吃的干酪或肉松,塞给工匠们,以表达朴素的谢意。
这一日,皇甫嵩在众将陪同下,巡视到了工匠营。他并没有惊动正在忙碌的众人,而是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
他看到陈墨正手把手地教一名年轻工匠如何判断皮革的韧性和耐久度;看到几名工匠为了一个盾牌握把的最佳角度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一起动手制作模型验证;也看到一名老铁匠,根据一名伤兵描述的与鲜卑勇士交手的细节,在刀形上做出极其微小的调整,以更利于下一次的劈砍…
这里不像军营,更像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工坊。而核心,正是那个浑身脏污、眼神却始终专注明亮的陈墨。
“陈卿。”皇甫嵩终于开口。
陈墨闻声抬头,见是车骑将军,连忙起身行礼,有些不好意思地擦了擦手上的油污:“不知将军驾到,末将失仪…”
“无妨。”皇甫嵩摆了摆手,目光扫过那些修复一新、寒光闪闪的军械,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尔等在此,看似不直接斩将夺旗,然,经尔等之手,保全、增强之战力,堪比千军万马!陛下派你来,实乃明智之举!”
陈墨的工匠营,成为了北伐大军中一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节点。它就像一套精密机器上高效的维护系统,确保了军队这把利刃始终保持着最锋锐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个从最基层士兵到最高技术官员的直接反馈与改进通道,使得帝国的军事科技能够在实战的检验下,不断迭代,快速进化。
陈墨以其卓越的技术、务实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赢得了从上至下的普遍尊重。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躲在洛阳深宫里的“匠官”,而是成为了与前线将士并肩作战的一份子。
然而,就在皇甫嵩视察离开后不久,陈墨在整理今日送修军械的记录时,发现了一个令他脊背发凉的巧合。
今天送修的、出现崩口的那批环首刀,其钢材批次(甲字柒号)…
前天送修的、那张弩臂出现暗裂的强弩,其弩臂木料批次(戊字叁号)…
还有之前差点酿成大祸的、那批内部霉变的干酪,其奶源记录上标注的收取日期…
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其所涉及的“问题物料”,竟然都是在同一天,从洛阳不同的官仓或供应点,被调拨出来,运往前线的!
同一天!
不同的仓库!
不同类型的军需物资!
同时出现不同程度、但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瑕疵”?
陈墨的手心瞬间被冷汗浸湿。
这绝不可能是巧合!
将作监大火也许是为了拖延和破坏。
而这些渗透到物料源头的“瑕疵”,则是更加隐蔽、更加恶毒的攻击!
有一只无形的手,不仅想在洛阳阻挠他们,更企图在前线,用这种悄无声息的方式,瓦解汉军的战斗力,甚至…借刀杀人!
他猛地站起身,必须立刻将这个消息报告给皇甫将军和陛下!
但他随即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手如此狡猾,隐藏在庞大的后勤系统之中,自己贸然声张,会不会打草惊蛇?甚至,这消息在传递途中,会不会被拦截?
陈墨看着营帐外忙碌而信任着他的将士们,第一次感到,手中的工具如此沉重。他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技术和工艺的难题,更是一场隐藏在细节深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