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材料实验室的恒温间里,陆研新正俯身观察着一组光学显微镜图像。屏幕上,交织的纳米纤维素纤维如同无垠的白色森林。
“木醋杆菌的产纤效率又提升了百分之七。”他对着平板电脑那头的金一诺说道。屏幕上同时分屏显示着央美画室里亢奋的守白。
(脑海里,一道只有陆研新能听见的、略带慵懒的电子合成音响起)
【元宝传音·陆研新频道】:“老陆,数据不错。根据‘蜂巢’数据库对比,这纤维素的结晶结构稳定性已达A级,初步具备作为柔性传感基底的潜力。可以顺势提出与柔性支架的适配性问题。”
陆研新目光微闪,几乎不着痕迹地接话,仿佛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其结晶度高,天然具备极高的抗张强度和模量。简单说,它天生就是做高级柔性材料的料子,或许能和我们之前的柔性支架技术适配。”
金一诺在工作室里,指尖正摩挲着一块风动吊坠的金属模具,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
画室里的守白立刻举起她那张未完成的“莫比乌斯环钩织”手稿,急切地插话:“陆教授!如果……如果我们不是在后期的布料上刺绣或钩织,而是在它‘生长’的时候,就为细菌设定好‘路径’呢?”
这句话让陆研新一怔。
(元宝传音再次响起)
【元宝传音·陆研新频道】:“目标‘守白’提出‘生物织造’构想,逻辑等级:优。建议:引导其建立‘营养地图’与物理引导的双重控制模型,此路线成功率可提升至78%。”
陆研新眼中锐光一闪,顺势引导:“路径?很好的切入点。守白,把你的钩针纹路最精细的局部图发给我。我们可以考虑两种引导方式:营养浓度梯度,或者物理引导……”
他转向金一诺,将元宝提示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细菌会本能地趋向营养更丰富的区域。如果我们能根据钩针纹路的疏密,在培养基基底上构建一个对应的‘营养地图’……理论上,我们确实可以‘种’出带有预设纹理的面料。”
这个从“制造”到“生长”的思路转变,让京沪两地的三人小组瞬间进入了高效协作状态。
接下来的七天,一场严谨的“生物织造”推演在上海实验室展开。 而在无人知晓的层面,一位狗特工正进行着多线程信息处理:
· 当守白熬夜将钩针纹路转化为数字模型时:
(元宝传音·守白频道):“注意节点平滑度,宿主。根据本特工对木醋杆菌运动模式的模拟,过于尖锐的转角可能导致纤维素沉积不均。建议将角度优化至120度以上。”守白揉揉眼,下意识地调整了软件中的节点参数。
· 当陆研新调试微流控模具,试图精确控制培养基流动时:
(元宝传音·陆研新频道):“流速警告!当前泵速超出细菌最佳趋化运动阈值3.2%。建议将流速降低至0.5微升\/分钟,以实现更清晰的纹路边界。”陆研新手指一顿,默默调整了仪器设定。
· 当金一诺思考如何将这种面料与珠宝结合时,她正对着一块样品发呆:
(元宝传音·金一诺频道):“提议,执行官。此生物面料介电常数稳定,可作为隐形电容触摸感应层。若将你的金属徽章与之结合,或可实现无接触式信息交互。图纸与原理已发送至你的平板草稿箱。”金一诺疑惑地打开平板,看到一份突然出现的、标注详尽的设计草图,眼睛骤然亮起。
五天后,当那块泛着淡蓝色荧光、纹路清晰的“莫比乌斯环”生物纤维素膜被成功揭下时,三人都为这近乎完美的成果感到震惊。
(元宝传音·全员广播,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元宝传音·全员频道】:“任务日志0852:生物织造初试成功。材料性能达标,纹路还原度97.3%。结论:团队成员协作效率评级为‘优秀’,值得奖励肉干……咳,值得进入下一阶段。”
金一诺强忍着不去看角落里假装睡觉的元宝,拍板定论:“不是作为替代品,而是作为全新的媒介。做一件‘生物钩织旗袍’!”
在上海国际时尚周的展台上,这件引发轰动的旗袍,其蓝光闪烁的纹路下,其实还隐藏着元宝提供的、利用面料本身特性实现的微弱电容感应层,只是此刻尚无需启动。
展会结束后,守白抚摸着旗袍,心中豁然开朗。
陆研新递过来新的、已生长出星轨Logo的培养皿:“下次可以试试‘种’整件成衣,不用缝纫。”
(元宝传音·金一诺频道):“监测到‘星轨’图案。执行官,根据该图案结构复杂度判断,需升级微流控模具精度至0.1微米级。相关技术参数与供应商名单已筛选完毕,请查收。”
金一诺看着膜上的星轨,又瞥了一眼脚边仿佛在睡梦中咂嘴的元宝,在设计稿上写下新的注脚,嘴角微扬:
“最好的创作,是让细菌顺着自然的纹路长,让技术跟着人心的温度走,顺便……偶尔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
晚风中的旗袍荧光静谧地闪耀。守白知道,这一针一线的“种衣”,是技术、艺术与某种不为人知的“外力”共同谱写的奇迹。而元宝在睡梦中抖了抖耳朵,深藏功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