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
地点:长沙岳麓山清风峡
人物:
老罗头(50 岁):宫束班班主,手艺精湛却爱唠叨,外号 “老顽固”,骨子里藏着匠人骄傲
二柱子(20 岁):学徒,力气如牛却缺心眼,热心肠总办 “帮倒忙” 的事
三胖子(22 岁):学徒,贪吃嗜睡,祖传木匠手艺却总记混口诀,自带 “迷糊 buff”
罗典(45 岁):岳麓书院山长,温文尔雅,治学严谨,对建亭有极高审美要求
毕沅(38 岁):湖广总督,文人风骨,慧眼识珠,偏爱山水风雅
第一幕:受命建亭
场景:清风峡空地,枫叶初染丹红,几堆花岗石、楠木木料码放整齐,远处岳麓书院飞檐隐现,湘水如带绕山而过
时间:初秋清晨,露气未散
(幕启:二柱子扎着马步,正憋红了脸推一根方形花岗石外檐柱,柱子纹丝不动,他额角青筋暴起,后背已被汗水浸透。三胖子蹲在一旁,手里攥着半个白面窝头,一边吧唧嘴一边喊加油)
三胖子:(含糊不清)柱子哥,使劲!咱宫束班可是受过乾隆爷御笔褒奖的 “神工班”,这点石头都拿不下,传出去得被同行笑掉牙!
二柱子:(气喘吁吁,抹了把汗)你倒来搭把手啊!这石头怕不是从老君炉里炼出来的?罗班主说这叫 “外檐柱”,得用整条花岗岩整料,我看是整条 “磨人石”!
(老罗头背着手,揣着泛黄的《营造法式》图纸缓步上前,眉头拧成疙瘩,山羊胡都跟着颤)
老罗头:(厉声呵斥)胡闹!这四根外檐柱是亭的 “顶梁柱”,得埋进三尺深的三合土地基里,垂直度误差不能超一分!三胖子,赶紧把你那窝头扔了,去量台基尺寸 —— 台基高四尺,边长六尺二寸三,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记死了?
三胖子:(慌忙咽下嘴里的窝头,拍着胸脯)记死了记死了!台基高四尺,边长六尺…… 六尺三?
老罗头:(扶额叹气)是六尺二寸三!差一分这亭就成了 “歪脖子柳”,罗山长要的是 “端庄稳重,气宇轩昂”,不是东倒西歪的破亭子!二柱子,别蛮干,去把那边的滚木垫上,顺着木纹推,这叫 “借力使力”,懂不懂匠人巧劲?
(罗典身着月白青衫,手持竹骨折扇,缓步从枫林间走来,步履从容)
罗典:(含笑摆手)罗班主不必急躁,建亭是千秋功业,慢工方能出细活。我要这亭坐西朝东,三面环山抱水,既能俯瞰湘水滔滔,又能收纳清风穿林,暂名 “红叶亭”,要配得上这漫山霜叶红于花的景致。
老罗头:(连忙拱手躬身)罗山长放心!咱宫束班造亭,历来讲究 “五行配位”—— 山为木,涧为水,朝东纳火,台基镇土,梁枋绘金,保准建成后文脉昌盛,清风永驻,不负这风水宝地!
二柱子:(凑到三胖子耳边,小声嘀咕)五行?是不是金木水火土?我属火,是不是该多搬几块石头 “降火”?
三胖子:(一本正经点头)不对,我爹说 “木克土,土克水”,咱得先挖坑接地气,这叫 “以土治水,稳如泰山”!
(两人偷偷溜到一旁,拿起锄头就挖,结果挖错了位置,正好挖在老罗头用白石灰画的地基中心线上,挖出个歪歪扭扭的土坑)
第二幕:洋相百出
场景:半月后,亭身框架已具雏形,四根外檐柱稳稳立起,内柱为朱红丹漆圆木,正准备搭建重檐亭顶,脚手架搭得错落有致
时间:深秋午后,漫山红叶如火如荼
(老罗头站在脚手架上,手里拿着墨斗,指挥三胖子安装 “万” 字格木窗棂,语气严肃)
老罗头:左边高一分!哎不对,右边再抬一分!这窗棂要 “横平竖直,榫卯严丝合缝”,不然风漏进来,冬天罗山长在亭中读书,不得冻得搓手跺脚?传出去说咱宫束班手艺不精!
三胖子:(满头大汗,手里的凿子差点掉下去)班主,我记混了!是 “左青龙右白虎,青龙要高白虎低”,还是 “左右齐平显端庄”?我爹说 “檐角要翘,福气要到”,要不我把窗棂也翘起来?
(三胖子说着就使劲一掰,只听 “咔嚓” 一声,楠木窗棂应声断裂)
二柱子:(在一旁拍手大笑)三胖子,你又闯祸啦!这是 “万” 字格窗棂,要刻缠枝莲纹,寓意 “万福连绵”,不是你手里的鸡腿,能随便掰?
(老罗头气得从脚手架上跳下来,捡起断木,吹胡子瞪眼)
老罗头:(声音拔高)你这憨货!这楠木是从四川运来的上等料,光打磨就用了三天,你一掰就断!今晚不许吃饭,把《营造法式》里 “窗棂制作篇” 抄十遍,抄不会不准睡觉!
(突然一阵秋风刮过,老罗头搭在肩上的图纸被吹飞,正好盖在一旁偷懒打盹的二柱子脸上)
二柱子:(猛地惊醒,手舞足蹈)哎呀!有刺客偷袭!
(他慌乱中猛地站起,一脚踩在旁边码放整齐的绿色琉璃筒瓦上,“哗啦” 几声,三片琉璃瓦滚落下来,摔得粉碎)
老罗头:(声音颤抖,指着二柱子)我的琉璃瓦!这是从京城官窑定制的绿色琉璃筒瓦,要盖在重檐四披的亭顶上,攒尖宝顶全靠它压顶定形,你这一脚,碎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是咱宫束班传了三代的名声!
(毕沅带着两名随从路过,被这边的动静吸引,驻足观看,眼中带着笑意)
毕沅:(朗声道)这位班主为何如此动怒?这亭建得颇有气势,尤其是这四翼角边远伸高翘,似凌空欲飞,甚合山水之趣。
老罗头:(连忙拱手致歉)总督大人恕罪,小徒无知,毁了贵重材料。这亭顶要做 “重檐四披攒尖顶”,外层檐角得做出反凹曲线,向上高翘,每片琉璃瓦都要按 “压三露七” 的规矩铺设,少一片都不成章法。
毕沅:(抚掌大笑)原来如此!我看这漫山红叶如火如荼,倒让我想起杜牧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亭原名 “红叶亭”,不如改名为 “爱晚亭”,既合眼前景致,又含风雅诗意,罗山长以为如何?
(罗典上前一步,拱手赞同)
罗典:妙!毕大人此名甚妙!“爱晚亭” 三字,情景交融,意蕴悠长,就这么定了!
第三幕:亭成点睛
场景:三个月后,爱晚亭全面竣工,绿色琉璃筒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丹漆圆柱配汉白玉护栏,亭中荷花彩绘藻井栩栩如生,漫山红叶环绕
时间:初冬上午,晴空万里
(幕启:爱晚亭前,罗典、毕沅并肩而立,细细欣赏着新亭。老罗头带着二柱子、三胖子站在一旁,脸上满是掩不住的骄傲,又带着几分拘谨)
罗典:(赞叹不已)罗班主真乃神工!这亭通高十二丈,重檐四披,攒尖宝顶玲珑别致,与周围枫林相映成趣,正是我心中所想的 “红叶映亭,清风入怀”。尤其是这亭中彩绘藻井,荷花纹饰栩栩如生,配色雅致,堪称一绝!
毕沅:(凝视亭檐,颔首称赞)这檐角高翘如振翅欲飞,却又不失端庄稳重,正所谓 “雄浑天成,雅俗共赏”。二柱子、三胖子,你们俩虽闹出不少笑话,却也是建亭功臣啊!
二柱子:(挠着头傻笑,露出两排白牙)大人过奖了,我…… 我踩碎了三片琉璃瓦,还挖错了地基坑。
三胖子:(连忙补充,一脸诚恳)还有我!装错了四次窗棂,把 “攒尖顶” 做成了圆滚滚的 “馒头顶”,被班主骂了三天三夜,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众人闻言哈哈大笑,老罗头脸一红,故作严肃地咳嗽一声)
老罗头:(清了清嗓子)虽说是俩憨货,但咱宫束班的手艺不含糊!这爱晚亭,五行齐备,榫卯严丝合缝,琉璃瓦铺得滴水不漏,保准能历经千年风雨,屹立不倒!
罗典:(转身吩咐随从取来笔墨纸砚,提笔挥毫)我题一副对联,刻在亭柱上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毕沅:(看着对联,连声叫好)好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日后这爱晚亭,必成岳麓山第一胜景,文人墨客齐聚于此,饮酒赋诗,指点江山,岂不快哉!
(二柱子突然指着亭顶,大声喊道)
二柱子:班主!你快看那攒尖宝顶,是不是…… 是不是有点歪?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宝顶微微倾斜,幅度不大却清晰可见,老罗头脸色一变,正要发作)
三胖子:(抢先一步,得意洋洋)班主,这是我故意的!我爹说 “亭顶歪一分,福气多十分”,这样才能聚气纳福,保岳麓书院文脉永续!
(老罗头正要骂人,罗典却笑着摆手阻拦)
罗典:无妨无妨!些许歪斜,更显古朴自然,不似匠气雕琢。这亭是 “憨货” 所建,却藏着最纯粹的匠人真心,正是 “大巧若拙,浑然天成” 啊!
(阳光透过 “万” 字格窗棂,洒在亭内青石板上,红叶倒映在亭前池水中,与绿色琉璃瓦相映成趣。四人并肩站在亭中,远眺湘水滔滔,枫叶漫天飞舞,清风拂面而来)
老罗头:(望着亭顶,喃喃自语)爱晚亭…… 这名字,真不赖。
(幕落:画外音 —— 乾隆五十七年,爱晚亭建成,后历经百年风雨,修缮数次,终成中国四大名亭之一。而宫束班这伙 “憨货” 工匠,也因这份 “大巧若拙” 的真心,被悄悄载入了岳麓山的文脉史册,与爱晚亭一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