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八日,晚八时三十分。拉罗谢尔府邸内的水晶吊灯将客厅照得亮如白昼,却驱不散弥漫在每个人心头的浓重阴影。埃德加·拉罗谢尔像一尊被抽去灵魂的蜡像,瘫坐在天鹅绒沙发里,手中攥着那张关乎女儿生命的物资提货单。勒克莱尔则站在窗前,望着窗外被夜色吞噬的花园,脑中飞速推演的并非如何营救,而是一个更为大胆、甚至冷酷的计划——利用这次绑架,反向操作,给对手设下一个致命的圈套。
他的思路清晰得如同外科手术刀:绑匪(极大概率是受命于日本特务机关的76号特务)的目标并非苏珊娜本人,而是利用她迫使拉罗谢尔成为他们金融和心理战的一枚棋子。那么,何不假装顺从,让这枚棋子按照对方的剧本移动,却在关键时刻,让棋盘本身倾斜?
极司菲尔路76号,这座由国民党将领陈调元公馆改造而成的魔窟,此刻正沉浸在一种志得意满的喧嚣中。审讯室内弥漫着血腥与消毒水混合的刺鼻气味,无线电收发报机的嘀嗒声与特务们肆无忌惮的笑骂声交织。负责此次行动的76号行动队队长吴四宝,一个满脸横肉、靠投靠日方起家的前青帮打手,正对着电话那头(或许是日方顾问)邀功,粗哑的嗓音充满了笃定:“放心!拉罗谢尔那老小子吓破了胆,明天报纸上肯定全是给法国人拆台的话!那批货,也跑不了!”
吴四宝,此人并非精于谋略的间谍大师,其特点是凶狠、贪婪以及对日本主子的绝对逢迎。他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快感,习惯于用暴力直接解决问题,对于更复杂的战略欺骗缺乏耐心和洞察力。这种性格缺陷,正是勒克莱尔计划可以利用的关键。然而,吴四宝身边亦有日方派驻的“指导官”,这些更专业的情报人员是否会识破骗局,则是计划中的巨大风险。
在勒克莱尔的脑海中,整个行动如同一出即将上演的舞台剧。他既是编剧,也是导演。拉罗谢尔是被推至台前、念着指定台词的悲情主角;76号特务是自以为在操控一切的幕后黑手;而勒克莱尔自己,则是隐藏在舞台机关深处,准备在最后一幕反转剧情的总导演。他甚至在心里为这出戏取了个代号——“木偶奇遇记”,暗示谁才是真正牵线的人。
·对勒克莱尔\/杜邦而言:这是一步险棋,旨在利用敌人的渠道传递假情报(例如,关于法资银行资金状况的虚假“稳定”消息,或那批物资的虚假信息),扰乱“日晖计划”的节奏,为防御部署争取时间,甚至诱使敌人暴露更多弱点。成功则能扭转部分被动局面,失败则可能人财两空,并加速崩溃。
·对拉罗谢尔而言:他被迫成为这场高风险欺骗的执行者,每一秒都承受着女儿可能遇害的巨大心理折磨。他既希望计划成功救回女儿,又恐惧被76号识破后的残酷报复,内心处于极度的撕裂状态。
·对76号吴四宝一伙而言:他们预期看到拉罗谢尔的屈服和恐慌,并以此向日本主子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傲慢和贪婪,使其更容易相信表面上的顺从,从而落入陷阱。
·对日本“杉机关”或“梅机关”而言:他们可能会对拉罗谢尔过于“顺畅”的配合产生一丝疑虑,但若假情报设计精巧,符合其预期,也可能被其视为意料之中的胜利,从而做出错误判断。
·对可能暗中观察的军统或地下党而言:他们或许能察觉到法租界方面的反常举动,但难以洞悉全部意图,可能会采取谨慎观望或试图利用此混乱局面的行动。
勒克莱尔蹲下身,平视着瘫软的拉罗谢尔,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拉罗谢尔先生,流泪救不回苏珊娜。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可能救她,也可能保住你的一部分产业,甚至……给这些混蛋一个教训。”
拉罗谢尔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微光:“什么……办法?”
“按他们说的做,但……要加上我们的‘佐料’。”勒克莱尔详细解释了计划核心:在公开声明和交付的提货单中嵌入经过精心设计的虚假信息。“你会成为我们放在他们耳边的一个‘传声筒’,只不过,传过去的是走了调的音符。”
拉罗谢尔惊恐地摇头:“不!他们会发现的!他们会杀了苏珊娜!”
“如果他们发现你暗中对抗,苏珊娜必死无疑。但如果他们相信了你的‘合作’,她才有价值活下去。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也是你赎罪的机会。”勒克莱尔的话像冰冷的镊子,夹住了拉罗谢尔最后一丝侥幸。
勒克莱尔的决策基于冷静的风险评估:
1.必要性:己方处于绝对守势,资源匮乏,正面抗衡胜算渺茫。唯有出奇招,利用对手的进攻势头进行反击,才有可能打破僵局。
2.可行性:对手(特别是76号行动层)存在傲慢、贪婪的性格弱点,且其行动目标明确(利用拉罗谢尔),这为欺骗提供了空间。拉罗谢尔求女心切的表演具有天然可信度。
3.预期收益:若成功,可暂时稳定部分舆论(即使是通过虚假信息),拖延敌人的金融攻击步骤,甚至可能误导敌人对法租界真实实力的判断,迫使其调整计划而暴露破绽。
4.潜在风险:计划环节多,依赖拉罗谢尔的表演和心理承受能力,且一旦被日方更高层级的情报分析人员识破,将导致立即的、更猛烈的报复,加速苏珊娜的死亡和整体局面的崩溃。
这是一场典型的战略欺骗,收益与风险皆巨大,如同在悬崖边行走。
整个计划的核心,便是“木偶”与“牵线人”关系的颠覆。76号以为自己是牵线人,操控着拉罗谢尔这具木偶。而勒克莱尔则试图让自己成为更深层的牵线者,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舞动着一具被注入了相反指令的木偶。这象征着情报斗争中真真假假、控制与反控制的永恒主题。
勒克莱尔脑海中回荡着《孙子兵法》的篇章:“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此刻的行动,正是“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的现代演绎。面对强敌,示弱、假装顺从(“卑而骄之”),正是为了在其松懈时寻找反击之机。将计就计,是古老东方智慧在 twentieth century上海间谍战中的具体应用。
晚九时整,拉罗谢尔按照指示,首先联系了与他关系密切的《法文上海日报》主编,用一种强作镇定却又难掩惶恐的语气,表示明天将发表一份“澄清声明”,呼吁公众保持冷静。主编在电话那头表示了“支持”,但勒克莱尔从拉罗谢尔复述的语气中,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主编是否已被其他势力施加影响?这是一个微小的波澜,却可能放大为计划的裂痕。
同时,对那批战略物资的提货单,勒克莱尔指导拉罗谢尔进行了极其隐蔽的修改,变动了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编号和仓库代码,这些改动将导致76号提取的要么是次品,要么根本货不对板,从而拖延时间并造成对方判断失误。
在整个过程中,拉罗谢尔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对着电话撒谎,每一次在文件上签下可能葬送女儿生命的名字,都让他汗出如浆,几乎精神崩溃。他时而抓住勒克莱尔,反复询问计划的可靠性;时而陷入呆滞,喃喃呼唤女儿的名字。这种极度的情感消耗,既是表演的需要,也是真实境况的反映,让旁观者都能感受到那份沉重的父爱与恐惧。
深夜十一时,所有“表演”的前期步骤已按要求完成。拉罗谢尔像被掏空了一般,昏睡在沙发上。勒克莱尔则毫无睡意,他站在阴影里,仿佛能听到自己的计划正像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向着76号的方向扩散而去。
“木偶已经登台,”他对着窗玻璃上自己模糊的倒影低语,“现在,就看台下的观众,是鼓掌,还是扔石头了。”
他知道,从现在起,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76号会如何消化这些信息?日方顾问会否看出破绽?苏珊娜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这一切的答案,都将在即将到来的黎明和后续的连锁反应中揭晓。将计就计的豪赌,已经掷出了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