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实验室的环形屏幕上,淡蓝色的“诱饵”数据流如同黑暗中摇曳的磷火,散发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施密特博士调整着呼吸,看着代表沃克集团攻击探针的红色光点,正如同嗅到气味的猎犬,谨慎而执着地靠近。
第一波试探性接触在03:17发生。
三组伪装成常规数据请求的探针,轻轻擦过“棱镜”的外围防御。
它们没有触发任何警报,只是安静地记录着“漏洞”表现出的电磁特征。
“很谨慎。”施密特通过加密频道与新加坡的陈志远交流。
“毕竟是沃克集团,”陈志远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但他们逃不过‘导师’设计的陷阱。看,第二波来了。”
这一次,红色光点变得更加大胆。
它们开始尝试注入微小的测试代码,模拟权限提升操作。
“棱镜”完美地扮演着一个因资源不足而存在缺陷的系统——它“勉强”抵抗,却又在关键处“无力”地退让,留下一个看似可以进一步利用的缺口。
在缅甸,吴钦盯着实时传回的数据流,脸上的笑容愈发明显。
“看这粗糙的权限验证回路,”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代码反馈。
“还有这不稳定的能量波动……典型的赶工痕迹。ImI的内部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萨姆,准备‘捕鲸叉’协议,是时候给这条裂缝致命一击了。”
真正的攻击,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降临。
并非狂暴的洪流,而是一根纤细、淬毒、精准无比的“针”。
这根“针”沿着之前试探出的“脆弱”路径,悄无声息地刺入“棱镜”的核心。
它的目标并非破坏,而是窃取——试图复制“棱镜”项目,乃至其背后连接的量子-超导协同网络的核心数据。
就在“针尖”触及核心数据层的瞬间——
环形屏幕上的淡蓝色光芒骤然凝固,随即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巨石,漾开一圈完美的、银色的涟漪。
【“镜像”协议激活。行为特征捕获中……】
【攻击源路径追溯:完成。】
【代码特征分析:完成。】
【操作习惯建模:进行中……】
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在施密特和陈志远的私人界面上飞速滚动。
那根“针”没有窃取到任何真实数据,反而在触碰陷阱的刹那,将自己的一切——它的来源、它的构造方式、甚至操作者那独特的编码习惯和思维模式——都毫无保留地映照在了“镜面”之上。
“我们得到它了……”施密特深吸一口气,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次攻击的挫败,而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对手数字肖像正在被绘制出来。
几乎同时,在ImI总部地下指挥中心,冰洁面前的巨大屏幕上,一个基于捕获数据快速构建的、代表沃克集团攻击核心的虚拟模型正在成型。
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红色标志,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动态的能量流动。
“彬哥!”冰洁的声音带着一丝胜利的紧迫感,“‘镜像’捕获成功。”
“我们正在获取沃克集团核心攻击平台的底层代码特征和战术偏好。反向渗透程序,‘破影’,已准备就绪。”
站在她身后的陆彬,凝视着屏幕上那个逐渐清晰的“敌人”影像,眼神锐利如鹰。
“通知李文博,启动‘破影’。”他的命令简洁而冰冷,“让我们看看,躲在缅甸阴影里的,究竟是怎样的魑魅魍魉。”
“通知仰光的查侬,镜像协议已启动。”陆彬的命令已下达。
陆彬的命令在加密信道中传递,如同夜风拂过竹叶。
仰光市郊,一栋不起眼的高层公寓内,查侬正对着满墙的监控屏幕。
这个被ImI档案标注为“后勤协调员”的缅甸籍男子,此刻眼神锐利如鹰。
他面前的设备与ImI总部截然不同——老式电台与量子终端并存,手绘地图上标注着传统帮派势力范围。
“竹网收到。”查侬用缅语低声回应,枯瘦的手指在键盘上轻点。
“镜像协议自启动”——
这不是技术指令,而是行动暗号。
十分钟后,三辆破旧货车驶离仰光港区。
车上满载着印有“农业机械”字样的木箱,沿着伊洛瓦底江向北驶去。
其中一辆货车的副驾驶座上,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正闭目养神。
他耳后的微型植入体闪烁着微弱蓝光,实时接收着来自“导师”处理过的镜像数据。
“吴钦在达西镇的据点,”年轻人突然睁眼,对司机说,“换走4号路线。那里刚增派了巡逻队。”
司机毫不犹豫地转动方向盘,货车驶入一条地图上未标注的林间土路。
这正是“竹网”的运作方式——将“导师”的超前计算,通过仰光街头的帮派网络、江上的走私船队、山地的少数民族向导,化作一场精准的地面行动。
与此同时,吴钦在工业园区数据中心接到了坏消息。
“先生,达西镇的备用服务器被切断了电力。”
“北面的运输队失去了联系。”
坏消息接踵而至,仿佛有双无形的手正在收紧缅甸的夜幕。
吴钦终于放下酒杯,走到监控墙前。
屏幕上代表各个据点的光点正在接连熄灭,不是遭受攻击,而是像被精准拔除的钉子——总是提前一步,总是恰到好处。
“这不是ImI的风格。”萨姆低沉地说,他粗壮的手指划过屏幕,“太了解这里了。像是……本地人做的。”
吴钦眼神阴鸷。他想起那个流传在仰光暗处的代号——“竹网”。
传说那是个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的组织,像竹子般扎根在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
“查侬……”他喃喃自语,第一次感到事情超出了掌控。
而在伊洛瓦底江的货船上,年轻人正接收着最新指令。
来自“导师”的镜像数据经过查侬的本土化处理,化作一句简洁的缅语:
“明早的雨会很大,记得收衣服。”
年轻人对船老大点点头:“加快速度,赶在雨前到达密支那。”
货船拉响汽笛,在宽阔的江面上划开一道白浪。江风猎猎,吹动着年轻人衣领下的传统刺青——那正是“竹网”的标记。
镜像不仅映照出数据,此刻正通过这片土地特有的方式,化作实体化的绞索。
当吴钦还在数据中心里追踪数据幽灵时,真正的猎网已在他脚下悄然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