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的初选、复选按部就班地进行,刷下去大批或资质平庸、或紧张失仪的秀女。最终进入终选名单的,不过二十余人。除了家世显赫、容貌出众的南宫燕等人,顾明月和苏芷柔的名字赫然在列,引起了不少窃窃私语。
终选这日,设在御花园的钦安殿。气氛庄重肃穆,通过复选的秀女们身着统一的浅色宫装,低眉顺眼地立于殿中,如同等待检阅的珍珑。太后端坐上方,几位太妃陪同,礼部尚书等重臣位列两旁。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端坐在正中的少年天子李琮。他神色平静,目光却锐利,缓缓扫过殿下的秀女们。
常规的仪容审视、礼仪考核之后,终于到了最让人紧张的“问对”环节。礼官按照名单唱名,秀女依次上前,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问题果然五花八门,从“如何看待漕运利弊”到“边关贸易是否可行”,甚至还有“若遇大旱,当如何安抚流民”。
大多数秀女显然早有准备,回答得中规中矩,引经据典,辞藻华丽,却难免流于空泛,听得李琮兴致缺缺。南宫燕上前时,姿态优雅,侃侃而谈她对劝课农桑、藏富于民的见解,虽然明显带着刻意准备的痕迹,但确实展现了一定的见识和口才,赢得了太后微微颔首。
轮到顾明月时,她似乎刚从某种思考状态中被惊醒,走上前,眼神还有些迷茫。李琮看着她,忽然问道:“顾明月,朕听闻你精于格物。若朕欲造一物,可于白昼观星,测量天体运行,你以为可能否?”
这个问题超出了所有人事先的预料,连礼部尚书都皱起了眉头。顾明月却眼睛一亮,几乎忘了场合,脱口而出:“回陛下,理论上可行!关键在于透镜的组合与消除日光干扰!或许可以设计一种特殊的遮光筒,或者利用多片透镜折射分离光线……”她越说越投入,甚至开始用手比划起来,满口都是焦距、折射率之类的术语,听得在场大多数人云里雾里。
太后和太妃们面露诧异,有些勋贵夫人甚至掩口轻笑,觉得此女怪异。李琮却听得极为专注,偶尔还追问一两个细节,眼中带着欣赏。最后,他点点头:“朕明白了,此事容后再议。”
轮到苏芷柔时,李琮的问题更显特别:“苏芷柔,你久在伤兵营,可见过将士伤后,肢体虽愈,心神却颓靡不振者?当作何解?”
苏芷柔微微一愣,随即敛衽答道:“回陛下,此症谓之‘心伤’,甚于体伤。臣女以为,解此症,一曰‘有事可做’,让其觉自身仍有价值,而非废人;二曰‘有情可依’,家人关怀、同袍扶持至关重要;三曰‘有盼可望’,须让其看到日后生活之光亮。如在甘州,组织伤残将士学习技艺,便是‘有事可做’之法。”
她的回答没有华丽辞藻,却朴实、具体,充满悲悯与智慧,源自最真实的经历。李琮沉默片刻,缓缓道:“医者仁心,不止医身,更要医心。朕记下了。”
问对结束,秀女们退下。殿内众人心思各异。南宫燕自信自己的表现最佳,家世容貌才情无一不备。而李琮心中,那两块“璞玉”的形象却愈发清晰。一块沉浸于奇巧格物,思维跳跃,光芒夺目;一块扎根于悲悯现实,沉稳坚韧,温润如玉。
他知道,自己的选择,将会打破许多陈规旧习,也会引来无数非议。但他是皇帝,这个帝国需要新的血液,他的身边,也需要这样与众不同的人。钦安殿内的风波,只是开始。真正的抉择,还在后面。